內容大鋼
本書分為上篇與下篇。上篇的病理學共13章,分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包括細胞和組織的適應、損傷及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症,腫瘤等內容,闡述了許多疾病過程中發生的共同病理學改變:各論則是在總論的基礎上,闡述各種不同疾病的特殊規律。下篇的病理生理學共17章,分為3部分:①疾病概論,主要討論疾病的相關概念,發生及發展的原因、規律、機制和轉歸;②疾病的基本病理過程,主要是指多種疾病中可能出現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謝的變化,包括水、電解質代謝紊亂,酸鹼平衡紊亂,以及缺氧、發熱、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休克等;③各系統、器官病理生理學,是指機體一些重要系統和器官的疾病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學知識,包括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腦病、腎衰竭等內容。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編者以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綜合素質為目標,力求突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護理專業特色。在本書中融入學習目標、引導案例及思考題,以啟發學生思維,拓寬思路,有利於學生靈活運用專業知識。書中設置的「本章要點」有利於學生歸納、總結和記憶。
本書主要供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使用,也適合同層次其他專業醫學生使用。
目錄
上篇 病理學
第一章 病理學緒論
第二章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損傷及修復
第一節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
第二節 細胞和組織的損傷
第三節 損傷的修復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第一節 充血和淤血
第二節 出血
第三節 血栓形成
第四節 栓塞
第五節 梗死
第四章 炎症
第一節 炎症的概念
第二節 炎症的原因
第三節 炎症介質
第四節 炎症的基本病理變化
第五節 炎症的類型
第六節 炎症的局部表現和全身反應
第七節 炎症的結局
第五章 腫瘤
第一節 腫瘤的概念
第二節 腫瘤的形態
第三節 腫瘤的分化與異型性
第四節 腫瘤的生長和擴散
第五節 腫瘤的分級與分期
第六節 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第七節 腫瘤的命名和分類
第八節 腫瘤的鑒別
第九節 癌前病變、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節 常見腫瘤舉例
第十一節 腫瘤的病因和發病學
第六章 心血管系統疾病
第一節 動脈粥樣硬化
第二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第三節 高血壓病
第四節 風濕病
第五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
第六節 心瓣膜病
第七節 心肌病
第八節 心肌炎
第九節 先天性心臟病
第七章 呼吸系統疾病
第一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二節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第三節 肺炎
第四節 肺硅沉著病
第五節 呼吸系統常見腫瘤
第八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節 胃炎
第二節 消化性潰瘍
第三節 非特異性腸炎
第四節 病毒性肝炎
第五節 肝硬化
第六節 消化系統常見腫瘤
第九章 泌尿系統疾病
第一節 腎小球腎炎
第二節 腎盂腎炎
第三節 泌尿系統常見腫瘤
第十章 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
第一節 子宮頸疾病
第二節 子宮體疾病
第三節 滋養細胞疾病
第四節 卵巢腫瘤
第五節 乳腺疾病
第十一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
第一節 甲狀腺疾病
第二節 糖尿病
第十二章 傳染性疾病
第一節 結核病
第二節 傷寒
第三節 細菌性痢疾
第四節 腎綜合征出血熱
第五節 鉤端螺旋體病
第六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第七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第八節 性傳播疾病
第十三章 常見寄生蟲病
第一節 阿米巴病
第二節 血吸蟲病
下篇 病理生理學
第十四章 病理生理學緒論
第十五章 疾病概論
第一節 健康與疾病
第二節 疾病的病因學概述
第三節 疾病的發病學
第四節 疾病的經過和轉歸
第十六章 水、電解質代謝紊亂
第一節 水、鈉代謝紊亂
第二節 鉀代謝紊亂
第三節 水腫
第十七章 酸鹼平衡紊亂
第一節 酸鹼平衡的概述
第二節 判斷酸鹼失衡的常用指標
第三節 單純性酸鹼平衡紊亂
第四節 混合性酸鹼平衡紊亂
第五節 酸鹼平衡紊亂的臨床診斷
第十八章 缺氧
第一節 常見的血氧指標及其意義
第二節 缺氧的類型、原因和特點
第三節 缺氧時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
第四節 影響機體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五節 缺氧的防治原則
第十九章 發熱
第一節 發熱的原因和發生機制
第二節 發熱的時相及熱代謝特點
第三節 發熱時機體的代謝與功能變化
第四節 發熱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章 應激
第一節 應激的原因和分類
第二節 應激反應的基本過程
第三節 應激的發生機制
第四節 應激時機體的代謝與功能變化
第五節 應激與疾病
第六節 應激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一章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第一節 DIC的原因和發生機制
第二節 影響DIC發生和發展的因素
第三節 DIC的分期和分型
第四節 DIc時的功能代謝變化與臨床表現
第五節 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礎
第二十二章 休克
第一節 休克的原因和分類
第二節 休克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及其發病機制
第三節 休克時細胞的代謝與功能結構的變化
第四節 休克時器官功能的改變
第五節 各型休克的特點
第六節 休克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三章 心力衰竭
第一節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誘因
第二節 心力衰竭的分類
第三節 心力衰竭的發生機制
第四節 心力衰竭時機體的代償反應
第五節 心力衰竭時機體的功能與代謝變化
第六節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四章 呼吸衰竭
第一節 呼吸衰竭的病因
第二節 呼吸衰竭的發生機制
第三節 呼吸衰竭時機體的主要功能與代謝變化
第四節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五章 肝性腦病
第一節 肝性腦病的分類和分期
第二節 肝性腦病的發生機制
第三節 肝性腦病的誘因
第四節 肝性腦病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六章 腎功能不全
第一節 腎功能不全的發生機制
第二節 急性腎衰竭
第三節 慢性腎衰竭
第四節 尿毒症
第二十七章 缺血-再灌注損傷
第一節 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原因和誘因
第二節 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發生機制
第三節 重要臟器在缺血-再灌注損傷時的功能、代謝與形態的變化
第四節 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八章 細胞凋亡與疾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細胞凋亡的發生機制
第三節 凋亡相關性疾病
第四節 細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義
第二十九章 細胞信號轉導與疾病
第一節 細胞信號轉導的主要途徑
第二節 細胞信號轉導障礙與疾病
第三節 細胞信號轉導的調控與疾病防治
第三十章 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
第一節 MODS的病因和發病經過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