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氫(化學品能源和能量載體)(精)

  • 作者:編者:陳誦英//陳橋//牛衛永|責編:成榮霞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63609
  • 出版日期:2025/03/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38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氫:化學品、能源和能量載體》詳細介紹了快速發展的氫能技術及其在未來智慧能源網路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其內容涵蓋氫能的多個技術領域及其進展,幾乎涉及氫經濟發展的所有方面:氫燃料、氫燃料電池技術及其應用、氫的可持續生產技術、氫存儲技術特別是移動應用儲氫技術以及氫燃料運輸分佈和安全方面的內容。本書對作為化學品、能源和能量載體的氫氣作了較全面敘述,延伸到氫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未來智慧能源網路系統中的重要性,內容廣泛而豐富,且具有相當的新穎性。
    本書可以作為新能源、氫能、電力、交通工具等相關工業和設備製造技術研發和設計的科技人員、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的重要參考書,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和氫燃料電池領域新材料、運輸,以及化學、化工、環境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的專業參考書和教材。

作者介紹
編者:陳誦英//陳橋//牛衛永|責編:成榮霞

目錄
1  氫性質和氫化學品
  1.1  概述
  1.2  氫的一般性質
  1.3  氫作為能源和能量載體的特點
  1.4  氫化學品的合成應用
    1.4.1  氫的化學性質
    1.4.2  氨的合成
    1.4.3  甲醇的合成
    1.4.4  二甲醚的合成
    1.4.5  油脂加氫
    1.4.6  精細化學品的合成
  1.5  氫化學品在氣體和液體燃料(油品)生產和提級中的應用
    1.5.1  合成天然氣
    1.5.2  合成烴類(F-T合成反應)
    1.5.3  煤漿直接加氫制油
  1.6  氫化學品在油品煉製中的應用
  1.7  天然氣中摻氫氣
2  氫化學品生產方法
  2.1  概述
    2.1.1  生產氫化學品的原料和技術
    2.1.2  氫作為化學品和能源在生產技術上的選擇和差別
    2.1.3  氫化學品的熱生產工藝
    2.1.4  氫氣的生產成本和價格
  2.2  烴類重整制氫
  2.3  甲烷蒸汽重整
    2.3.1  SMR反應和催化劑
    2.3.2  預重整單元
    2.3.3  主蒸汽重整單元
    2.3.4  SMR工藝流程
    2.3.5  SMR催化劑上的碳沉積
    2.3.6  常規烴類的蒸汽重整
  2.4  部分氧化重整
  2.5  自熱重整
  2.6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水相重整
    2.6.1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干重整)
    2.6.2  水相重整
  2.7  化學品重整制氫
    2.7.1  甲醇重整制氫
    2.7.2  氨重整制氫
  2.8  煤炭氣化
  2.9  制氫原料中硫化物的脫除
    2.9.1  制氫原料的脫硫
    2.9.2  天然氣中硫雜質的脫除
    2.9.3  天然氣中其它雜質的脫除
  2.10  水汽變換技術
    2.10.1  引言
    2.10.2  水汽變換反應
    2.10.3  水汽變換催化劑
  2.11  氫氣的最後凈化和提純
    2.11.1  引言

    2.11.2  變壓吸附
    2.11.3  鈀膜分離
    2.11.4  甲烷化
    2.11.5  優先CO氧化
  2.12  工業副產氫氣
    2.12.1  概述
    2.12.2  中國氫氣供給結構預測
3  初級能源資源
  3.1  引言
  3.2  能量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3.2.1  GDP與能源消耗
    3.2.2  初級能源市場發展
  3.3  能源消費的現在和未來
    3.3.1  地球上的能源資源
    3.3.2  人類使用能量的形式
    3.3.3  目前能源消耗情況
    3.3.4  初級能源消耗分佈
    3.3.5  使用能源資源類型的轉變
  3.4  能源資源分析
    3.4.1  使用能源數量的預測
    3.4.2  太陽輻射到地球的能量
    3.4.3  地球上碳和氫元素的循環
    3.4.4  化石能源消耗和CO2排放
  3.5  初級能源資源Ⅰ:煤炭、石油、天然氣
    3.5.1  引言
    3.5.2  石油
    3.5.3  煤炭
    3.5.4  天然氣、頁岩氣和頁岩油
  3.6  初級能源資源Ⅱ:核能和生物質能
    3.6.1  核能
    3.6.2  生物質能
  3.7  初級能源資源Ⅲ:可再生非碳能源
    3.7.1  引言
    3.7.2  水電
    3.7.3  地熱能
    3.7.4  風能
    3.7.5  太陽能
4  次級能源和能量載體——電力
  4.1  引言
  4.2  生產電力的初級能源
    4.2.1  全球電力生產
    4.2.2  電力生產面對的全球挑戰
  4.3  緩解電力生產挑戰的辦法
    4.3.1  引言
    4.3.2  增加能源利用效率
    4.3.3  利用非碳能源(可再生能源)
    4.3.4  發展氫能源技術
  4.4  發電廠效率的提高
    4.4.1  能源轉化效率
    4.4.2  化石能源生產電力

    4.4.3  聯產——同時發電和生產合成燃料
  4.5  「零」碳電力生產技術
    4.5.1  引言
    4.5.2  水力發電
    4.5.3  地熱發電
    4.5.4  風力發電
    4.5.5  太陽能發電
    4.5.6  生物質發電
    4.5.7  核電
  4.6  電力儲存(儲能)技術概述
  4.7  機械儲能技術
    4.7.1  泵抽水電儲能(PHS)
    4.7.2  壓縮空氣儲能(CAES)
    4.7.3  飛輪能量存儲(FES)
  4.8  電磁儲能
    4.8.1  超級電容器儲能(SCES)
    4.8.2  超導磁儲能(SMES)
  4.9  電池儲能(電化學儲能)系統(BESS)
    4.9.1  引言
    4.9.2  液流電池
    4.9.3  鋰電池
    4.9.4  鉛酸電池(LA)
    4.9.5  鎳電池
    4.9.6  鈉硫(Na-S)電池
    4.9.7  金屬-空氣電池
  4.10  熱儲能
    4.10.1  顯熱儲能
    4.10.2  潛熱儲能
    4.10.3  熱化學儲能
  4.11  儲能技術比較
    4.11.1  引言
    4.11.2  評估電力存儲技術的主要參數
    4.11.3  儲能技術小結
    4.11.4  典型儲能技術的比較
    4.11.5  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存儲
    4.11.6  儲能技術應用實例(歐洲)
5  能源變革和氫能源
  5.1  引言
  5.2  能源資源利用歷史和發展趨勢
    5.2.1  能源資源的利用歷史
    5.2.2  氫能源
    5.2.3  零碳能源資源
  5.3  全球能源革命
    5.3.1  能源供應多樣化或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5.3.2  加速能源的低碳化或去碳化(decarbonisation)
    5.3.3  能源的數字化(digitalisation,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5.3.4  推進和發展分散式發電(decentralisation,去集中化)
    5.3.5  能源網顧客要求民主化(democratisation)
    5.3.6  能源的清潔化和去污染化(depollution)或脫碳化
  5.4  可持續能源技術

    5.4.1  氫能源和氫燃料電池
    5.4.2  新低碳、零碳和增能的建築技術
    5.4.3  現有建築物能源改造
    5.4.4  光伏技術(PV)
    5.4.5  碳捕集和封存(CCS)技術
    5.4.6  生物柴油
    5.4.7  車用燃料替代物
    5.4.8  智慧/微電網技術
    5.4.9  風力發電技術
    5.4.10  潔凈煤技術
    5.4.11  能量存儲技術
    5.4.12  工業過程的能量改造
    5.4.13  地熱能
    5.4.14  熱泵
    5.4.15  太陽熱能
    5.4.16  水電
    5.4.17  生態城、能源互聯網、熱量回收、海上運輸能源改造和建立零碳建築物
  5.5  氫經濟和氫能源系統
    5.5.1  氫經濟
    5.5.2  氫經濟的推動力
    5.5.3  氫能源滿足可持續性標準
    5.5.4  氫的生命周期
    5.5.5  氫燃料和氫能源
    5.5.6  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氫循環
  5.6  可再生氫經濟的國際平台
    5.6.1  國際氫能經濟和燃料電池夥伴計劃(IPHE)
    5.6.2  國際能源署氫能協作組(IEA-HCG)
    5.6.3  國際氫能協會(IAHE)
    5.6.4  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
    5.6.5  國際合作和區域性合作
  5.7  全球氫能源發展現狀——美歐國家
    5.7.1  引言
    5.7.2  美國氫能源發展現狀
    5.7.3  歐盟氫能源發展現狀
    5.7.4  德國
    5.7.5  俄羅斯
    5.7.6  北歐國家
  5.8  全球氫能源發展現狀——亞洲國家和澳大利亞
    5.8.1  日本氫能源發展現狀
    5.8.2  韓國氫能源發展現狀
    5.8.3  印度氫能源發展現狀
    5.8.4  馬來西亞氫能源發展現狀
    5.8.5  其它亞洲國家氫能源發展現狀
    5.8.6  澳大利亞的可持續氫經濟
    5.8.7  亞洲國家可再生氫經濟面臨的挑戰
  5.9  中國氫能的發展
    5.9.1  引言
    5.9.2  中國發展氫能源的總體目標
    5.9.3  技術路線展望
    5.9.4  中國發展氫能源產業的優勢

    5.9.5  中國氫經濟發展預測
    5.9.6  中國能源低碳化發展
  5.10  氫能源集成體系的發展
6  氫燃料
  6.1  概述
    6.1.1  氫能源歷史簡述
    6.1.2  氫燃料概述
    6.1.3  運輸部門對氫燃料的需求
    6.1.4  氫燃料燃燒的異常現象
    6.1.5  防止氫燃燒異常的措施
  6.2  含氫氣體燃料
    6.2.1  焦爐煤氣
    6.2.2  合成氣
    6.2.3  氫鍋爐燃料
    6.2.4  燃氫鍋爐
    6.2.5  高氫含量燃氣對工業燃燒過程的影響
  6.3  引擎革命
    6.3.1  引擎技術提級和替代車輛技術
    6.3.2  氫燃料引擎的環境影響
    6.3.3  不同車用燃料的比較
  6.4  車用氫-天然氣混合燃料
    6.4.1  氫-天然氣混合燃料(HCNG)
    6.4.2  美國HCNG現狀
    6.4.3  印度HCNG現狀
    6.4.4  瑞典HCNG現狀
    6.4.5  挪威HCNG現狀
    6.4.6  義大利HCNG現狀
    6.4.7  加拿大HCNG現狀
    6.4.8  中國HCNG現狀
  6.5  車用氫-液體混合燃料
    6.5.1  汽油-氫混合燃料
    6.5.2  柴油-氫混合燃料
  6.6  氫燃料內燃機
    6.6.1  引言
    6.6.2  氫燃料電火花引發(SI)引擎
    6.6.3  氫燃料壓縮引發(CI)引擎
    6.6.4  氫燃料內燃引擎車輛
    6.6.5  對氫燃料車輛的評論和比較
  6.7  氫燃料飛行器
    6.7.1  引言
    6.7.2  氫航空器發展歷史
    6.7.3  氫燃料航空器的關鍵問題
    6.7.4  航空燃料尾氣溫室效應
    6.7.5  飛行器中氫燃料輸送問題
    6.7.6  氫燃燒器
    6.7.7  氫燃料航空器構型
    6.7.8  航空器的安全問題
  6.8  航空器液氫燃料的存儲
    6.8.1  引言
    6.8.2  儲罐形狀和體積

    6.8.3  絕緣方法和材料
  6.9  氫燃料火箭
    6.9.1  引言
    6.9.2  我國的氫火箭發動機
    6.9.3  YF-75氫氧發動機
  6.10  氫燃料的其它應用
    6.10.1  引言
    6.10.2  切割領域
    6.10.3  醫療製藥領域
    6.10.4  汽車發動機積碳的清除
    6.10.5  焚燒領域
    6.10.6  脈衝吹灰
    6.10.7  窯爐和鍋爐節能
7  氫燃料電池技術
  7.1  引言
  7.2  氫燃料電池
    7.2.1  原理
    7.2.2  能量轉換技術的比較
  7.3  氫燃料電池類型、特徵、優勢及挑戰
    7.3.1  氫燃料電池類型
    7.3.2  氫燃料電池特徵
    7.3.3  氫燃料電池的優勢
    7.3.4  氫燃料電池面臨的挑戰
  7.4  氫燃料電池主要組件、單元池、池堆和系統
    7.4.1  膜電極裝配體(MEA)
    7.4.2  池堆(電堆)
    7.4.3  氫燃料電池系統
    7.4.4  國內外氫燃料電池性能比較
  7.5  氫燃料電池的攜帶型和固定應用
    7.5.1  引言
    7.5.2  攜帶型應用和移動裝置應用
    7.5.3  氫燃料電池固定應用
    7.5.4  應急備用電源(EPS)
    7.5.5  遙遠地區電力供應(RAPS)
    7.5.6  分散式電源和CHP(熱電聯產)應用
  7.6  氫燃料電池技術在運輸領域中的應用
    7.6.1  引言
    7.6.2  輔助功率單元(APU)
    7.6.3  輕型牽引車輛(LTV)
    7.6.4  輕型燃料電池電動車輛(L-FCEV)
    7.6.5  重型燃料電池電動車輛(H-FCEV)
    7.6.6  中國氫燃料電池車輛
  7.7  燃料電池車輛的發展狀態
    7.7.1  美國
    7.7.2  歐盟
    7.7.3  日本
    7.7.4  韓國
    7.7.5  中國
    7.7.6  氫燃料電池車輛成本
  7.8  氫燃料電池航空和船舶應用

    7.8.1  航空推進
    7.8.2  船舶推進
  7.9  氫燃料電池技術現狀和展望
    7.9.1  引言
    7.9.2  氫燃料電池系統耐用性和壽命
    7.9.3  系統啟動時間
    7.9.4  性能降解
    7.9.5  瞬時應答特性和優化操作時間
    7.9.6  燃料電池CHP(FC CHP)系統的成本
    7.9.7  未來目標
    7.9.8  中國氫燃料電池發展目標
8  未來智慧能源網路與氫能源
  8.1  傳統能源網路和未來能源網路
    8.1.1  現時的傳統能源網路系統
    8.1.2  未來能源網路系統
    8.1.3  過渡時期的能源網路系統
    8.1.4  能源網路系統小結
  8.2  可持續能源網路的特徵
    8.2.1  智慧電網
    8.2.2  可持續能源網路的特色
    8.2.3  智能電網和未來能源網路系統的基本特徵
  8.3  未來能源網路系統中的運輸部門
    8.3.1  效率
    8.3.2  儲能
    8.3.3  成本
  8.4  氫燃料與可再生能源利用
    8.4.1  氫能源與可持續能源戰略
    8.4.2  與氫能源的競爭技術
    8.4.3  氫能與電力間的互補作用
    8.4.4  可再生能源利用現狀
  8.5  氫是良好的能量轉換介質
    8.5.1  氫燃料
    8.5.2  氫燃料的電化學轉化——氫燃料電池技術
  8.6  氫能量載體用於儲能
    8.6.1  儲氫儲能系統
    8.6.2  儲氫儲能技術的發展
    8.6.3  儲氫和燃料電池技術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8.7  氫燃料電池在可持續清潔能源網路系統中的作用小結
  8.8  未來能源網路中氫能的區域性問題
    8.8.1  離岸氫中心(OHC)
    8.8.2  岸邊氫中心(CHC)
    8.8.3  陸地氫中心(IHC)
    8.8.4  自治區域氫中心(AHC)
    8.8.5  未來能源網路系統中的氫能源網路
    8.8.6  屋頂上的發電裝置
9  可持續產氫技術
  9.1  引言
  9.2  產氫能源和原料
  9.3  氫化學品、氫能源和氫能量載體
    9.3.1  可再生氫

    9.3.2  產氫工藝分類
  9.4  水電解制氫
    9.4.1  引言
    9.4.2  水電解的原理和優點
    9.4.3  可再生能源電力電解水產氫
  9.5  水電解反應器——電解器
    9.5.1  引言
    9.5.2  鹼電解池(AEC)
    9.5.3  質子交換膜電解器(聚合物電解池,PEMEC)
    9.5.4  固體氧化物電解池(SOEC)
    9.5.5  無膜電解器
  9.6  熱解和光(電)解水產氫
    9.6.1  熱化學水分解
    9.6.2  光(電)分解水產氫(光電電解池)
    9.6.3  生物光解產氫(光助微生物分解水)
  9.7  生物質熱化學產氫工藝
    9.7.1  引言
    9.7.2  生物質熱解產氫
    9.7.3  生物質氣化產氫
    9.7.4  生物質超臨界水氣化(SCWG)產氫
  9.8  生物質生物化學工藝產氫技術
    9.8.1  生物氫
    9.8.2  暗發酵
    9.8.3  光發酵工藝
    9.8.4  微生物電解池
    9.8.5  生物產氫工藝的集成
    9.8.6  生物工藝產氫速率的比較
  9.9  產氫技術比較
10  氫的存儲
  10.1  概述
    10.1.1  儲氫系統的優勢
    10.1.2  固定應用部門中的氫能存儲單元
    10.1.3  運輸部門應用的儲能單元
  10.2  儲氫技術概述
    10.2.1  引言
    10.2.2  儲氫技術分類和簡述
    10.2.3  氣體管網儲氫(電力-氫氣工廠)
  10.3  移動應用氫燃料的存儲
  10.4  氣態氫存儲
    10.4.1  壓縮儲氫原理
    10.4.2  壓縮氫存儲成本
  10.5  液態氫存儲
    10.5.1  低溫液氫存儲
    10.5.2  液體儲氫
    10.5.3  液體化合物化學儲氫
  10.6  固態儲氫材料
    10.6.1  引言
    10.6.2  金屬(合金)氫化物
    10.6.3  複合氫化物
    10.6.4  氫化物材料中的納米約束

    10.6.5  碳基儲氫材料
    10.6.6  沸石材料
    10.6.7  金屬有機框架(MOF)
    10.6.8  共價有機骨架(COF)
    10.6.9  微孔金屬配位材料(MMOM)
    10.6.10  螯合水合物
  10.7  固體儲氫材料
    10.7.1  引言
    10.7.2  多孔材料上的物理吸附
    10.7.3  MOF材料的氫吸附熱(反應焓)
    10.7.4  MOF材料中的Kubas鍵合
    10.7.5  離子化方法
    10.7.6  儲氫材料的極化
    10.7.7  儲氫材料的輻射照射(輻照)
    10.7.8  誘導氫溢流
  10.8  儲氫技術的比較和小結
  10.9  儲氫固體材料的集成加工
    10.9.1  粉體成型技術
    10.9.2  電紡技術
11  氫的運輸配送分佈和安全
  11.1  引言
  11.2  氫的運輸配送分佈方法
    11.2.1  氫運輸配送方法分類
    11.2.2  運氫技術參數和運輸成本的比較
  11.3  配送氫的公用基礎設施
    11.3.1  氫分佈網路
    11.3.2  已建成的氫氣管線網路
    11.3.3  現有氣體管道網路輸送氫氣
  11.4  充氫基礎設施——充氫站
    11.4.1  Ⅰ型加氫站:外部供氫
    11.4.2  Ⅱ型加氫站:站內原位產氫
  11.5  加氫站建設現狀
    11.5.1  引言
    11.5.2  南北美洲加氫站
    11.5.3  歐洲加氫站
    11.5.4  亞洲加氫站
    11.5.5  中國加氫站
    11.5.6  小結
  11.6  氫燃料的安全性
    11.6.1  引言
    11.6.2  氫和常用燃料安全性比較
    11.6.3  安全使用氫氣規範
  11.7  氫燃料在不同領域的安全性
    11.7.1  氫燃料的有害性
    11.7.2  低引發能量
    11.7.3  氫燃料運輸中的安全性
    11.7.4  儲氫安全性
    11.7.5  移動應用氫燃料的安全性
    11.7.6  氫安全編碼和標準
    11.7.7  檢測氫的感測器

參考文獻
附錄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