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金沙江水電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實踐

  • 作者:編者:樊啟祥//王小明|責編:于軍琴
  • 出版社:中國三峽
  • ISBN:9787520602204
  • 出版日期:2023/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67
人民幣:RMB 10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回顧了我國水電行業發展歷程及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結合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麵臨的生態環境保護挑戰,重點以溪洛渡、向家壩工程建設為主,總結了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在理論、技術研發和管控模式等方面開展的實踐與創新工作,闡述了金沙江下游綠色水電開發理念及當下水電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的新理念、新觀點和新舉措。本書旨在總結三峽集團在金沙江下游梯級水電站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經驗,以供水電建設開發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人員和環境保護管理人員參考或借鑒。今後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將進一步和諧發展,水電開發產生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將進一步提升。
    本書共分9章,第1章概括介紹了我國水電開發、生態環境影響,以及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麵臨的生態環境保護挑戰與生態環境保護任務;第2章介紹了三峽集團綠色水電理念及踐行措施;第3章介紹了在面對資源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矛盾時採取的資源集約建設方式,重點介紹了工程佔地資源集約規劃、土石料資源集約創新利用、廢水資源集約處理與回用等案例;第4章介紹了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問題及對策,主要對目前採取的魚類保護措施落實情況進行闡述,包括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黑水河生態修復工程、溪洛渡疊梁門分層取水、魚類增殖放流等;第5章介紹了乾熱河谷地質條件下水土保持與生態恢復的難點及應對措施,主要介紹工程區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和古樹名木保護等實際工作內容;第6章重點介紹了向家壩和溪洛渡工程建設施工期污染防治新措施,包括水污染、粉塵污染和雜訊污染防治等內容;第7章介紹金沙江下游流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構建情況及各監測斷面布設依據及監測內容,並重點闡述了水質、水生生態、陸生生態、過飽和氣體和水溫等監測成果;第8章介紹了水電工程環境管理的內容,基於現行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闡述了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環境管理的創新模式與管理實踐;第9章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對今後水電開發的理念和踐行方法進行思考。

作者介紹
編者:樊啟祥//王小明|責編:于軍琴

目錄
前言
第1章  金沙江水電開發麵臨的挑戰
  1.1  水力資源開發與環境制約
    1.1.1  什麼是水力資源
    1.1.2  水電是清潔能源
    1.1.3  我國的水電開發概述
  1.2  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的生態挑戰
    1.2.1  金沙江下游河段水力資源概況
    1.2.2  自然概況
    1.2.3  社會經濟概況
    1.2.4  生態挑戰
  參考文獻
第2章  綠色水電內涵
  2.1  綠色水電的開發理念
    2.1.1  「流域、梯級、滾動、綜合」開發理念
    2.1.2  「四個一」可持續開發理念
    2.1.3  「全生命周期」的環境保護理念
  2.2  融合綠色水電的優化設計
    2.2.1  對外交通設計優化
    2.2.2  樞紐工程設計優化
    2.2.3  施工布置優化
    2.2.4  施工工藝優化
    2.2.5  移民遷建設計優化
  2.3  堅持綠色水電開發措施
    2.3.1  踐行水電開發生態優先理念
    2.3.2  系統安排生態與環境保護措施
    2.3.3  優化開展流域梯級聯合調度
    2.3.4  堅持創新引領和科學支撐
    2.3.5  堅持開放與合作
  參考文獻
第3章  高庫大壩資源集約建設
  3.1  資源集約的重要性
    3.1.1  工程區社會經濟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3.1.2  水電開發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影響
  3.2  工程佔地資源集約規劃
    3.2.1  向家壩施工佔地規劃
    3.2.2  溪洛渡施工佔地規劃
  3.3  土石料資源集約創新利用
    3.3.1  棄渣料的利用
    3.3.2  開挖料的利用
    3.3.3  表土資源的保護
  3.4  廢水資源集約處理與回用
  參考文獻
第4章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
  4.1  河流生境與魚類資源狀況
    4.1.1  白鱘
    4.1.2  達氏鱘
    4.1.3  胭脂魚
  4.2  主要問題與應對策略
    4.2.1  主要問題

    4.2.2  應對策略
  4.3  棲息地保護
    4.3.1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3.2  庫區支流與庫尾流水河段的保護
  4.4  分層取水
    4.4.1  關鍵要素
    4.4.2  溪洛渡疊梁門建設與運行方案
  4.5  生態調度
    4.5.1  生態調度目標與原則
    4.5.2  溪洛渡水電站水溫調度方案
    4.5.3  向家壩水電站水文調度方案
    4.5.4  生態調度試驗初步效果
  4.6  增殖放流
    4.6.1  增殖放流規劃
    4.6.2  增殖放流站概況與效果
    4.6.3  圓口銅魚人工繁殖技術
  4.7  過魚設施
    4.7.1  集運魚系統
    4.7.2  過魚對象與過魚季節
    4.7.3  運行情況
    4.7.4  集魚效果
  參考文獻
第5章  乾熱河谷區水土保持與生態恢復
  5.1  乾熱河谷概況
    5.1.1  自然條件
    5.1.2  生態脆弱性
  5.2  主要問題與應對策略
    5.2.1  主要問題
    5.2.2  應對策略
  5.3  工程區水土保持
    5.3.1  邊坡開挖與坡面的工程防護
    5.3.2  棄渣場的工程防護
    5.3.3  石料場和土料場的工程防護
    5.3.4  場內外交通施工的水土保持措施
  5.4  工程區綠化與生態恢復
    5.4.1  總體方案設計
    5.4.2  生態恢複原則
    5.4.3  生態恢復技術與實踐
  5.5  古樹名木保護
    5.5.1  古樹名木檔案創建
    5.5.2  古樹名木保護措施
    5.5.3  古樹名木保護技術
  參考文獻
第6章  大型水電站施工期污染防治
  6.1  施工水污染防治
    6.1.1  水污染來源及其特性
    6.1.2  生產廢水處理
    6.1.3  生活污水處理
    6.1.4  機修廢水處理
  6.2  施工大氣污染防治

    6.2.1  大氣污染來源及其特性
    6.2.2  施工粉塵防治措施
  6.3  施工雜訊防治
    6.3.1  雜訊污染來源及其特性
    6.3.2  雜訊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第7章  流域生態環境監測
  7.1  金沙江下游流域生態環境監測概況
  7.2  地表水水質監測
    7.2.1  監測斷面布設
    7.2.2  監測內容
    7.2.3  水質評價準則
    7.2.4  幹流水質評價
    7.2.5  支流水質評價
  7.3  水生生態監測
    7.3.1  監測斷面布設
    7.3.2  監測內容
    7.3.3  魚類種類分佈與組成分析
    7.3.4  魚類產卵場和繁殖生態分析
    7.3.5  漁業生態環境分析
  7.4  陸生生態監測
    7.4.1  監測斷面布設
    7.4.2  監測內容與植被類型分析
    7.4.3  野生植物影響分析
    7.4.4  木本植物生長規律影響分析
  7.5  氣體過飽和監測
    7.5.1  監測斷面布設及內容
    7.5.2  泄洪前(5月)監測結果
    7.5.3  泄洪期(6-7月)監測結果
    7.5.4  泄洪后(9月)監測結果
  7.6  水溫監測
    7.6.1  監測斷面布設與監測內容
    7.6.2  水溫多尺度變化特徵
    7.6.3  表層水溫沿程變化特徵
    7.6.4  溪洛渡壩前垂向水溫演變特徵
    7.6.5  向家壩壩前垂向水溫演變特徵
  7.7  水文監測
    7.7.1  監測斷面布設
    7.7.2  信息化綜合管理系統及其新技術
  參考文獻
第8章  水電環境管理創新實踐
  8.1  水電工程環境管理與模式創新
    8.1.1  環境管理基本內容
    8.1.2  現行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
    8.1.3  環境管理模式創新
  8.2  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環境管理實踐
    8.2.1  環境管理體系
    8.2.2  組織實施程序
    8.2.3  管控措施
    8.2.4  實踐領會——讓管理先行

  參考文獻
第9章  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環境保護思考
    9.1  堅持可持續與生態優先的綠色水電開發
    9.2  堅持環境友好與資源集約的設計優化
    9.3  堅持注重技術創新與綠色傳播
    9.4  結語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