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陳寅恪讀書與做人

  • 作者:陳寅恪|責編:王思鈜
  • 出版社:四川文藝
  • ISBN:9787541171215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2
人民幣:RMB 52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為陳寅恪平生所作單篇文章集結成冊,從其青年時期到暮年時期皆有。全書按不同主題見這些文章分門別類為六個篇章,第一章「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立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第二章「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第三章「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第四章「華夏學術最重傳授之淵源,蓋非此不足以徵信於人」第五章「考自古局之轉移,往往起於前人一時學術之細微」第六章「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

作者介紹
陳寅恪|責編:王思鈜
    陳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學日本及歐美,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1925年受聘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回國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抗戰期間,先後任教於西南聯合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和燕京大學。1946年回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南遷廣州,為中山大學教授。     陳寅恪是一位對中國近現代學術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卓越學者。他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學、敦煌學等諸多領域的精湛研究,均達到很高的境界,具有開拓和奠基的意義。他以終生的學術實踐標舉現代學術精神,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目錄
第一章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
  對科學院的答覆
  清談與清談誤國
  《寒柳堂記夢》未定稿
  關於黃萱先生的工作鑒定意見
第二章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
  讀《洛陽伽藍記》書後
  讀《哀江南賦》
  讀《東城老父傳》
  讀吳其昌撰《梁啟超傳》書後
第三章  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
  東晉南朝之吳語
  武?與佛教
  元白詩中俸料錢問題
  《逍遙游》向郭義及支遁義探源
  《桃花源記》旁證
  庾信《哀江南賦》與杜甫《詠懷古跡》詩
  《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
第四章  華夏學術最重傳授淵源,蓋非此不足以徵信於人
  劉叔雅《莊子補正》序
  楊樹達《論語疏證》序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續稿》序
  陳垣《敦煌劫餘錄》序
  徐高阮重刊《洛陽伽藍記》序
  贈蔣秉南序
第五章  考自古世局之轉移,往往起干前人一時學術之細微
  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
  始畢條后
  書《魏書·蕭衍傳》后
  書杜少陵《哀王孫》詩后
  書《唐才子傳·康洽傳》后
  俞曲園先生《病中囈語》跋
  《幾何原本》滿文譯本跋
  大幹臨摹敦煌壁畫之所感
第六章  小窮,則以詩相勉;索居,則以詩相慰;同處,則以詩相娛
  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
  李太白氏族之疑問
  論韓愈
  四聲三問
  「對對子」意義——陳寅恪教授發表談話
  論許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學
  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