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法德文化遷變

  • 作者:(法)米歇爾·埃斯帕涅|責編:張曉婷|譯者:齊趙園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91754
  • 出版日期:2025/0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97
人民幣:RMB 10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文化遷變」是指同時對一些不同的國家空間及它們的共同要素進行討論。它意在強調往往由於對身份認同的尋求而被忽略的文化交融的不同形式。身份認同自然地掩蓋了文化交融現象,但也正是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不同的身份得以產生。
    本書主要從學術、移民、記憶研究、種族融合、感覺、文學等文化研究領域探討法德之間從18世紀中葉起至現代的文化遷變過程。

作者介紹
(法)米歇爾·埃斯帕涅|責編:張曉婷|譯者:齊趙園

目錄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章 概念界定
  民族文化概念
  闡釋學與形勢
  德國參照的作用
  文化遷變的社會學載體
  遷變與學科邊界
  網路與錯位
第二章 超越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預先假定文化帶是封閉的,為以後通過抽象的類別來超越其特殊性提供可能
  比較研究將同時發生的事物進行比較,但並沒有充分考慮到它們相互影響的先後順序
  比較研究是對社會群體進行比較,而不是強調社會適應機制
  比較尤其涉及區域。在很多情況下,對歐洲各空間之間客觀關係的觀察可能對它們的社會和文化結構具有更大的解釋
價值
  比較涉及被認為表現身份的對象。因此,觀察者的注意力從民族記憶本身的社會結構中的外來部分轉移走
  比較首先強調差異,然後才考慮共同點。在預先存在交織的背景下,區分過程被掩蓋了
  當法德空間的社會和人文科學史把比較的術語放在首位而忽略這些術語與它們的短暫性之間的相互關係時,它就只能
注意到不相關聯的形式
  比較總是從民族的角度進行。因此,比較的增多隻會增強民族概念。歷史學家的任務應該是分析民族的不同概念形成
過程中的外國時刻
  比較研究的概念有時包含一些與比較無關的研究傾向,這些傾向與文化遷變相符
第三章 法國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德意志參照
  擁有德意志語言文化背景的大學教師
  德意志與社會科學
  哲學
  民族學
  比較文學
  德意志文學與精神
第四章 跨文化記憶
  法德空間里的記憶
  定義問題
  法國的德國檔案
  德國的法國檔案
第五章 移民問題
  人口學與文化遷變
  19世紀初波爾多的德國人——以加登、克里普施、邁爾三個家族為例
  克里斯蒂安·加登的旅行
  加登與克里普施公司
第六章 德國的種族融合之地:為了一部各地區跨文化史
  為什麼是薩克森的跨文化史?
  商業生活
  從圖書到美學
第七章 文化史與民族學
  文化與諸文化
  夢、神話與記憶之場
  輸家的禮物
  從馬克斯·繆勒到弗朗茨·博厄斯
第八章 三角文化遷變
  從巴黎到聖彼得堡

  啟蒙運動在德國的濾鏡
  萊比錫或柏林
  從俄國到巴黎:卡拉姆津的旅行
  在法國傳播德國哲學的俄國人
第九章 18世紀法德網路的動力
  讓 - 喬治·維勒網路的建立
  網路的運行
  網路與機構
  話語模型
第十章 交叉感覺史
  19世紀末的藝術史
  尤斯提的知識之旅
  溫克爾曼:普遍意義的歷史
  委拉斯開茲與西班牙的生活
  米開朗基羅的決裂
第十一章 文學與認同的產生:海因里希·海涅的波拿巴主義
  民族的外國答案
  擲彈兵
  德國猶太人與法國
  鼓聲隆隆
  馬倫哥與神話的產生
  波拿巴主義者的自傳
第十二章 民族的外國根源,法國人對費希特的解讀
  直接反應
  從唯靈論到折中主義
  政治接受的開端與翻譯問題
  格扎維埃·萊昂和他的圈子
  《形而上學與道德雜誌》
  現代對費希特的接受的幾個傾向
結語
參考書目
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