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應用創造學(第2版高等院校機械類專業互聯網+創新規劃教材)

  • 作者:編者:王成軍//沈豫浙|責編:郭秋雨//童君鑫
  • 出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354926
  • 出版日期:2024/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8
人民幣:RMB 4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推廣和應用創造學為第一要務,運用簡單通俗的語言介紹有關創造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工具。全書共七章,包括創造學概論、創造性思維及其訓練、創造方法及其應用、創造力及其開發、發明創造的過程及模式、發明創造成果及其保護TRIZ理論。
    本書運用大量的案例來具體地說明創造性思維、方法和原理的應用,旨在消除讀者對創造的神秘感,並使讀者懂得「創造力是人人皆有的自然屬性,通過科學的教育和訓練,人的創造力是能夠被提高的」「普通人也能從事發明創造」。同時,更希望讀者通過學習本
    書內容,開闊視野,獲得思維的啟發和創造的技巧,充分發掘自身的創造潛能,並將其應用於自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實踐中,以獲得更大的收益。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創造學教材和輔導讀物,也可作為企事業單位職工的培訓或自學教材。

作者介紹
編者:王成軍//沈豫浙|責編:郭秋雨//童君鑫

目錄
第1章  創造學概論
  1.1  創造學的誕生
  1.2  創造學基本內容
    1.2.1  創造學的含義
    1.2.2  創造學的基本原理
    1.2.3  有關創造學的基本概念
    1.2.4  創造學的學科特性及學科結構
    1.2.5  創造學的研究內容
    1.2.6  創造學的研究方法
  1.3  創造學的理論基礎
    1.3.1  腦科學理論
    1.3.2  創造心理學理論
  1.4  國內外創造學研究概況
    1.4.1  國外創造學研究概況
    1.4.2  國內創造學研究概況
  1.5  創造學的基本功能及在實踐中的應用
    1.5.1  創造學的基本功能
    1.5.2  創造學在實踐中的應用
  思考題
第2章  創造性思維及其訓練
  2.1  創造性思維
    2.1.1  思維及其分類
    2.1.2  創造性思維的概念及內涵
    2.1.3  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2.1.4  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形式
  2.2  創造性思維的障礙
    2.2.1  創造性思維的障礙及其影響因素
    2.2.2  創造性思維障礙的類別
    2.2.3  克服創造性思維障礙的訓練
    2.2.4  突破創造性思維障礙的典型案例
  2.3  發散思維
    2.3.1  發散思維的概念
    2.3.2  發散思維的特點
    2.3.3  發散思維的運用及案例
    2.3.4  發散思維訓練
  2.4  收斂思維
    2.4.1  收斂思維的概念及特徵
    2.4.2  收斂思維與發散思維
    2.4.3  收斂思維的運用及案例
    2.4.4  收斂思維訓練
  2.5  求異思維
    2.5.1  求異思維的概念
    2.5.2  求異思維的特徵
    2.5.3  求異思維的運用及案例
    2.5.4  求異思維訓練
  2.6  直觀思維
    2.6.1  直觀思維的概念
    2.6.2  直觀思維的運用及案例
    2.6.3  直觀思維訓練
  2.7  旁通思維

    2.7.1  旁通思維的概念
    2.7.2  旁通思維的運用及案例
    2.7.3  旁通思維訓練
  2.8  聯想思維
    2.8.1  聯想思維的概念
    2.8.2  聯想的可能性
    2.8.3  聯想思維的類型
    2.8.4  聯想思維訓練
  2.9  靈感思維
    2.9.1  靈感思維的概念
    2.9.2  靈感思維的特點
    2.9.3  靈感思維產生的條件和過程
    2.9.4  靈感思維的運用及案例
    2.9.5  靈感思維能力自測
    2.9.6  靈感思維能力訓練
  思考題
第3章  創造方法及其應用
  3.1  群智法
    3.1.1  群智法概述
    3.1.2  智力激勵法
    3.1.3  635法
    3.1.4  其他群智法
    3.1.5  群智法案例
    3.1.6  群智法訓練題
  3.2  組合法
    3.2.1  組合法概述
    3.2.2  同類組合法
    3.2.3  異類組合法
    3.2.4  附加式組合法
    3.2.5  重組組合法
    3.2.6  其他組合法
    3.2.7  組合法訓練與思考題
  3.3  模仿法
    3.3.1  模仿法概述
    3.3.2  形狀模仿法
    3.3.3  結構模仿法
    3.3.4  功能模仿法
    3.3.5  原理和方法模仿法
    3.3.6  模仿法訓練與思考題
  3.4  移植法
    3.4.1  移植法概述
    3.4.2  方法移植法
    3.4.3  原理移植法
    3.4.4  結構移植法
    3.4.5  材料移植法
    3.4.6  移植法訓練與思考題
  3.5  替代法
    3.5.1  替代法概述
    3.5.2  整體替代
    3.5.3  部分替代

    3.5.4  替代法訓練題
  3.6  列舉法
    3.6.1  列舉法概述
    3.6.2  希望點列舉法
    3.6.3  缺點列舉法
    3.6.4  特性列舉法
    3.6.5  列舉法訓練題
  3.7  設問法
    3.7.1  設問法概述
    3.7.25  W2H設問法
    3.7.3  奧斯本設問法
    3.7.4  聰明十二法
    3.7.5  設問法訓練題
  3.8  還原法
    3.8.1  還原法概述
    3.8.2  還原法操作要點
    3.8.3  還原法案例
    3.8.4  還原法訓練題
  3.9  信息法
    3.9.1  信息法概述
    3.9.2  信息的來源
    3.9.3  信息法的類別
    3.9.4  信息法訓練題
  3.10  形態分析法
    3.10.1  形態分析法概述
    3.10.2  形態分析法案例
    3.10.3  形態分析法的操作程序
    3.10.4  形態分析法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3.10.5  形態分析法的優缺點
    3.10.6  形態分析法訓練題
  3.11  主題創造法
    3.11.1  主題創造法概述
    3.11.2  康復與愛心
    3.11.3  節能減排
    3.11.4  孕嬰紀念品
    3.11.5  主題創造法訓練題
  3.12  其他創造方法
    3.12.1  中轉法
    3.12.2  環保發明法
  思考題
第4章  創造力及其開發
  4.1  創造力開發的基礎
    4.1.1  創造力的含義
    4.1.2  創造力和創造能力的區別
    4.1.3  創造能力的構成
    4.1.4  創造力模型
    4.1.5  創造力的分類和特點
  4.2  創造力開發的障礙
    4.2.1  思維定式
    4.2.2  態度消極或缺乏自信

    4.2.3  畏懼心理
    4.2.4  從眾心理
    4.2.5  單一模式
    4.2.6  不良的環境和氛圍
  4.3  創造力的可開發性
    4.3.1  創造力普遍存在差異性是創造力開發的前提
    4.3.2  創造力開發的理論依據
  4.4  創造力開發的方法
    4.4.1  實施創造教育
    4.4.2  全腦開發
  4.5  創造力開發的外部環境
    4.5.1  外部環境的概念及內涵
    4.5.2  外部環境對創造力開發的影響
    4.5.3  創造空間
  4.6  創造力的驗收
    4.6.1  為何要驗收創造力
    4.6.2  驗收方法的可靠性
    4.6.3  創造力驗收
  思考題
第5章  發明創造的過程及模式
  5.1  發明創造的一般過程
    5.1.1  發明創造過程的劃分
    5.1.2  產品開發及其過程
    5.1.3  技術創造及其過程
    5.1.4  面向市場的產品(技術)開發過程
  5.2  課題選擇與目標確定
    5.2.1  選題的基本原則
    5.2.2  選題的基本方法
    5.2.3  選題過程及目標的確定
    5.2.4  課題的申請及立項
  5.3  發明創造過程中的評價
    5.3.1  評價的目的
    5.3.2  評價的內容、方法與尺度
  5.4  發明創造過程中的測試
    5.4.1  測試的概念及目的
    5.4.2  測試的主要內容
  5.5  發明創造的模式
    5.5.1  首創模式
    5.5.2  原創模式
    5.5.3  破解模式
    5.5.4  優化模式
    5.5.5  轉化模式
    5.5.6  開放式創造模式
  思考題
第6章  發明創造成果及其保護
  6.1  發明創造成果的保護
    6.1.1  正確認識發明創造成果及其保護
    6.1.2  知識產權及其保護現狀
    6.1.3  知識產權流失的主要環節和形式
    6.1.4  發明成果的保護途徑

  6.2  專利申請
    6.2.1  專利的基本概念
    6.2.2  授予專利權的實質條件
    6.2.3  非正常申請
    6.2.4  專利申請文件
    6.2.5  專利申請文件撰寫要求
    6.2.6  專利申請文件撰寫示例
    6.2.7  專利電子申請
  6.3  發明成果的推廣
    6.3.1  發明成果的推廣條件
    6.3.2  發明成果的等級及評價
    6.3.3  發明成果的推廣途徑
    6.3.4  發明成果的推廣方式
  思考題
第7章  TRIZ理論
  7.1  TRIZ理論及應用
    7.1.1  TRIZ理論概述
    7.1.2  TRIZ理論的主要內容
    7.1.3  TRIZ理論的特點
    7.1.4  TRIZ理論的應用
  7.2  TRIZ理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7.2.1  TRIZ理論的基本概念
    7.2.2  TRIZ理論的基礎理論
    7.2.3  TRIZ理論流程
    7.2.4  TRIZ理論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7.2.5  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7.3  TRIZ理論常用創新思維方法
    7.3.1  九屏幕法及其應用
    7.3.2  STC運算元法及其應用
    7.3.3  小人法及其應用
    7.3.4  金魚法及其應用
    7.3.5  最終理想解法及其應用
    7.3.6  資源分析法及其應用
  7.4  系統的功能分析
    7.4.1  功能分析
    7.4.2  組件分析
    7.4.3  相互作用分析
    7.4.4  功能建模
  7.5  因果鏈分析
    7.5.1  因果鏈的概念
    7.5.2  因果鏈分析的結束條件
    7.5.3  因果鏈分析的基本模型
    7.5.4  因果鏈分析示例
  7.6  系統裁剪
    7.6.1  技術系統裁剪的原理與過程
    7.6.2  技術系統裁剪示例
  7.7  TRIZ理論的技術矛盾解決原理
    7.7.1  技術矛盾解決原理概述
    7.7.2  40條創新原理詳細說明及案例
    7.7.3  求解技術矛盾與物理矛盾示例

  思考題
附錄  矛盾解決問題矩陣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