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物質物質性與歷史書寫(科學史的新機遇)(精)/中西講壇叢書

  • 作者:責編:佟雪萌|總主編:劉東|口述:(德)薛鳳//(美)柯安哲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9787208188426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74
人民幣:RMB 5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物品是刻寫著文化記憶的符號……物品使得抽象的理念可以被捕捉到,促成思想的言語化,調動起對經驗和知識的思考。構建社會的思想模式、態度和信念,都會體現在該社會的物品當中。
    萊布尼茨獎得主薛鳳、生物學史領軍人物柯安哲,
    從梁啟超與李約瑟出發,回顧科學與人文學間對立而糾纏的發展脈絡。
    讓物質自己說話,勾勒當今科學史研究的前沿範式。
    ——從強調理念和理論,到關注實驗和實踐的角色,
    「物質轉向」為科學史研究帶來了怎樣的新問題和新路徑?
    ——物品、成分、工具、操作、檔案、建築……
    我們如何通過包羅萬象物質性因素揭示科學和技術變遷的軌跡?
    ——從中國古代的蠶桑業到美國20世紀原子能的應用,怎樣將科學知識置於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探討其生成和擴展的方式?
    ——數字人文的方法如何幫助學者實現對歷史文獻的「深度閱讀和分析」,重構數據背後的政治經濟、知識經濟等問題?

作者介紹
責編:佟雪萌|總主編:劉東|口述:(德)薛鳳//(美)柯安哲

目錄
第一講  物質、物質性與歷史書寫:科學史的新機遇
  李約瑟、梁啟超與考古學
  如何將「物質趨向」置入這一學術景觀當中
  考古學
第二講  人文學中的科學數據與文本資料:關於氣候
  與元代災害的歷史研究
  歷史學語境下的地方志災害記錄
  ——基於大數據的歷史文本分析
  關注力生態與地方志
  數字化的地方志資料與LoGaRT
  關注力的分佈生態與災害記載
  200年之久:地方志與時間線
  地方志:理解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知變遷的途徑
第三講  生命科學史中的物質性和模式實驗材料
第四講  晚明時期的「物」與「造物」:關於宋應星和黃成論工藝知識的比較研究
  晚明時期的萬物
  記錄工藝技能
  《髹飾錄》的編排原則與漆器生產
  《天工開物》,工藝之序
  探究生產和物事
第五講  知識的工具:20世紀科學和醫學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第六講  動物、知識與歷史敘述的朝代框架:以元明過渡之際的蠶業技術文獻為例
  某一朝代的知識與更迭周期
  蠶的生命:動物與認知改變
  關於物質性的幾點結論
第七講  文書柜上的大象:論所有權與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體系作為框架:什麼可以被擁有
  所有權的對象及其研究:描述作為獲知,描述作為佔據/擁有的指征
  做決定即為物權主張
  不是結論的結論
第八講  科學與環境監管法規:未充分利用的致癌物檢測的物質性基礎設施
評議  對於科學的歷史回顧(劉東)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