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學術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類,而《明儒學案》則是具有代表性的集成之作,它基本上能夠代表中國傳統學術史編纂理論的最高水平。本書對《明儒學案》的學術史系統進行深入研究,是著者博士論文的延伸課題,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本書以《明儒學案》為研究重點,全書共分五章,主要從史料、史例、史法三角度進行解讀和闡述,第一章對「《明儒學案》學術史系統」的內涵進行界定,第二章梳理《明儒學案》學術史觀問題的各種觀點,第三章將17個學案群中22位傳主的學術資料選編與其原著進行具體的文本對校,以此為基礎從「增、刪、改、易、移、補、並」幾個方面闡明「纂要勾玄」是《明儒學案》學術史史料選編的基本原則,第四章提出「同源同向異體異用」是《明儒學案》「序—傳—錄」體例結構最核心的要義,第五章從「價值取向、四維結構、編纂範式、主題引領、要素提煉、批評格式」七種範疇觀察《明儒學案》的學術史方法,它們是「一本萬殊」學術史觀在方法論層面具體而集中的體現。
目錄
緒言
一、選題動機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儒學案》學術史系統的內涵
第一節 「學術史」釋義
第二節 傳統學術史的編纂
第三節 《明儒學案》性質辨析
第四節 「《明儒學案》學術史系統」的界定
第二章 《明儒學案》的學術史觀
第一節 《明儒學案》學術史觀諸家之說
一、一本萬殊、殊途百慮說
二、和而不同、和會學術異同說
三、一本而萬殊、會眾以合一說
第二節 「一本萬殊」是《明儒學案》的學術史觀
一、「一本萬殊」思想的起源
二、「一本萬殊」在理學思想體系中的演變
三、「一本萬殊」在黃宗羲學術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節 史料、史例、史法——「一本萬殊」展開的思路與綱目
一、史料
二、史例
三、史法
第三章 《明儒學案》的學術史史料選編
第一節 學術史史料的數量及類型
一、主要價值
二、數量類型
三、分佈特點
第二節 學術史史料選編與傳主原著的文本差異
一、崇仁、白沙、河東、三原學案
二、姚江、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學案
三、北方王門、粵閩王門、止修、泰州學案
四、甘泉、諸儒、東林、蕺山學案
第三節 學術史史料選編的基本原則與具體方法
一、「增」的方法——增字不礙詞、增詞不礙句
二、「刪」的方法——刪字不礙詞、刪詞不礙句、刪句不礙段
三、「改」的方法——改字不礙詞、改詞不礙句、改句不礙段
四、「易」的方法——易字不礙詞、易詞不礙句
五、纂要勾玄——學術史史料選編的原則
第四章 《明儒學案》的學術史編纂體例
第一節 學案體
一、學案體的起源
二、學案體的發展過程
三、學案體的定義
第二節 序
一、追溯學派起源
二、概括學派特點
三、梳理學派結構
第三節 傳
一、以修德實跡為重點的生平行履
二、以師友淵源為目標的緣起追溯
三、以提煉宗旨為核心的價值凝聚
四、以學術批評為手段的格局塑造
第四節 錄
一、保存理學資料
二、支撐起「傳」和「序」
三、使「學案」區別于「傳記」和「全集」
四、提供治學門徑
第五節 「序一傳一錄」的關係
一、同源同向——內部邏輯的一致性
二、異體異用——外部結構的差異性
三、同源同向異體異用——序、傳、錄關係的核心要義
第五章 《明儒學案》的學術史方法
第一節 學術史價值取向
一、理性的歷史思考
二、強烈的現實關懷
三、深刻的憂患意識
第二節 學術史四維結構
一、時間觀念
二、空間意識
三、人物核心
四、問題主線
第三節 學術史編纂範式
一、網羅學派,兼綜百家
二、博求文獻,纂要勾玄
三、梳理學脈,清晰組織
四、學派為體,學案為例
第四節 學術史主題引領
一、理學與佛禪的關係
二、朱子學與陽明學的關係
三、二元支離與一元易簡的關係
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