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河南冶鐵技術發展史研究(精)/鄭州大學考古學學科建設創新中心系列叢書

  • 作者:姚智輝|責編:姚明輝
  • 出版社:上海古籍
  • ISBN:9787573214317
  • 出版日期:2024/12/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85
人民幣:RMB 13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冶金技術是從礦石中提取金屬和金屬化合物,用各種方法製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屬材料的工藝和過程。中國古代金屬技術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而河南古代的鋼鐵技術,很大程度上可視為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發展的縮影。對河南地區冶鐵發展技術的回顧和思考,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河南地區的古代手工業史,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挖掘河南地區的文化底蘊,了解其輝煌成就,防止自身文化的丟失,而且有助於更好地審視自身,豐富對中原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認識,在守正創新中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

作者介紹
姚智輝|責編:姚明輝

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冶金技術史的研究方法
  一、文獻的收集整理
  二、調查研究方法
    (一)田野調研與遺址發掘
    (二)冶煉遺物的採樣
  三、檢測與實驗
  四、綜合研究與遺址展示
第二節  河南地區古代冶鐵研究的現狀
  一、第一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末
  二、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至20世紀90年代末
  三、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意義
第一章  隕鐵的利用和鐵礦的分佈
  第一節  隕鐵與隕鐵器
    一、隕鐵的特徵
    二、河南地區最早的隕鐵器
  第二節  河南地區的鐵礦分佈
    一、古代鐵冶礦產資源概況
    二、文獻和地質勘探中的河南鐵礦
    (一)文獻和考古調研中的河南鐵礦
    (二)現代勘探中的河南鐵礦
  第三節  鐵礦石類型與品位
第二章  人工冶鐵的興起與初期發展
  第一節  古代文獻中的鐵
  第二節  人工冶鐵的發軔
    一、冶鐵起源標準的界定
    二、人工冶鐵技術
    (一)塊煉鐵和塊煉滲碳鋼
    (二)鑄鐵與脫碳鑄鐵
  第三節  早期人工冶鐵製品
    一、早期(公元前5世紀前)人工冶鐵製品
    二、早期人工冶鐵製品規律與特點
    三、河南地區早期的人工冶鐵器
  第四節  對塊煉鐵技術的初步思考
    一、鍛打技術與隕鐵、塊煉鐵
    二、新疆地區早期鐵件
    三、中國境內塊煉鐵技術製品
    四、新疆、甘肅在塊煉鐵技術傳播中的通道作用
第三章  戰國時期河南冶鐵技術的快速發展
  第一節  鐵冶政策
  第二節  戰國時期河南地區的冶鐵遺址
    一、鄭韓故城內的冶鐵遺址
    (一)新鄭(中行)鄭國祭祀坑戰國鑄造遺址
    (二)新鄭後端灣鑄鐵遺址(新鄭倉城鑄鐵遺址)
    二、登封(告成)陽城鑄鐵遺址
    三、鶴壁鹿樓冶鐵遺址
    四、周口商水扶蘇故城冶鐵遺址

    五、輝縣古共城鑄鐵遺址
    六、西平酒店冶鐵遺址
    七、其他冶鐵遺址
    (一)東周王城的冶鐵遺址
    (二)淇縣衛國故城冶鐵遺址
  第三節  河南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特點
    一、冶金爐的變化
    二、型材與鑄造
    三、形式多樣的鐵材質——脫碳鑄鐵、鑄鐵脫碳鋼與韌性鑄鐵
    四、生鐵柔化技術與退火工藝
  第四節  透物見技——先秦銅鐵複合器與中西冶金技術碰撞
    一、對先秦金屬複合器的分類整理
    二、鍛打技術傳入和作為礦料的隕鐵
    三、外來與本土技術結合帶來的包容和創新
    四、兩種冶鐵技術並行及生鐵柔化的快速發展
第四章  秦漢時期:冶鐵技術的成熟與規範
  第一節  鐵冶政策、鐵官與鐵官作坊
  第二節  河南地區漢代冶鐵遺址
    一、鄭州古滎「河一」冶鐵遺址
    二、鞏義鐵生溝「河三」冶鐵遺址
    (一)遺跡與遺物
    (二)工藝分析
    三、魯山望城崗遺址
    (一)遺跡與遺物
    (二)分析工作
    四、溫縣招賢村鑄鐵遺址
    五、新安縣上孤燈鑄鐵遺址
    六、南陽瓦房庄鑄鐵遺址
    七、鶴壁鹿樓漢代冶鐵遺址
    八、泌陽下河灣冶鐵遺址
    九、駐馬店泌陽東高庄冶鐵遺址
    十、其他冶鐵遺址與窖藏
  第三節  河南地區漢代冶鐵業空間特徵
    一、舞鋼、西平冶鐵遺址群
    二、泌陽、桐柏冶鐵遺址群
    三、魯山冶鐵遺址群
  第四節  漢代河南冶鐵技術的發展
    一、冶金爐(冶鐵豎爐、化鐵爐、退火脫碳爐)
    二、型材與鑄造(鐵范、疊鑄技術)
    三、退火熱處理技術進一步發展
    四、炒鋼和貼鋼
  第五節  河南漢代鐵工業體系化雛形
    一、產業空間布局的優化
    二、政府主導的市場機制與管理體制
    三、產業技術進步
    (一)半成品大量出現
    (二)批量生產與標準件
    (三)產品細化和深加工
  第六節  河南作為漢代冶鐵核心的體現
    一、業態格局與模式的領先

    二、鋼鐵技術體系的形成
    三、中原生鐵技術的輻射
  第七節  冶鐵技術與漢代社會
    一、帶來農業革命,成為漢代經濟的支柱之一
    二、兵器鋼鐵化與開疆擴土
    三、鐵器與冶鐵技術外傳
第五章  魏晉—明清時期河南地區的冶鐵業
  第一節  魏晉—明清時期的鐵冶政策
  第二節  魏晉—明清時期河南地區的冶鐵遺址
    一、澠池窖藏和冶鐵遺址 (魏晉時期)
    二、安陽縣冶鐵遺址(宋代)
    (一)後堂坡冶鐵遺址
    (二)鏵爐粉紅江冶鐵遺址
    三、林縣鐵礦遺跡和冶鐵遺址(宋代)
    (一)申家溝鐵礦遺址
    (二)石村東山古礦洞遺址
    (三)西南寨古礦洞遺址
    (四)正陽集東冶冶鐵遺址
    (五)鐵爐溝冶鐵遺址
    (六)申村冶鐵遺址
    四、南召縣宋代冶鐵遺址
    (一)南召下村冶鐵遺址
    (二)南召縣廟后村冶鐵遺址
    五、滎陽楚村元代冶鑄遺址
    六、明清時期河南的冶鐵遺址
  第三節  不同時期冶鐵豎爐的改進
  第四節  魏晉—明清時期的鋼鐵技術
    一、生鐵淋口
    二、冶鐵爐和炒鋼爐連用
    三、百煉鋼
    四、灌鋼
    五、蘇鋼
  第五節  行業重心從資源基地向貿易加工地的轉移
    一、宋代以及宋以前北方的資源稟賦優勢
    (一)以古滎冶鐵作坊為代表的漢代冶鐵業
    (二)以山西并州鐵產品為代表的隋唐冶鐵業
    (三)以北方為主,多中心分佈的宋代冶鐵業
    二、宋以後南方冶鐵中心的出現與快速發展
    (一)宋元時期泉州安溪青陽鐵廠
    (二)明清時期佛山冶鐵業興盛
    三、經濟重心的南遷與冶鐵業態、生產模式的改變
第六章  冶鐵燃料與鼓風技術
  第一節  冶鐵燃料
    一、木炭
    二、煤
    三、焦炭
  第二節  冶鐵鼓風技術
    一、最早的鼓風器——吹管
    二、皮囊
    三、水排

    四、木扇
    五、活塞式木風箱
  第三節  對古代高爐冶鐵燃料的再認識
第七章  河南鐵礦冶遺址的現代闡釋與思考
  第一節  河南漢代冶鐵遺址的闡釋現狀
    一、古滎漢代,台鐵遺址——與專題博物館結合的原址展示
    二、舞鋼冶鐵遺址群——傳統冶鐵文化和工業旅遊結合
  第二節  國外礦冶遺址闡釋過程的啟示
    一、日本石見銀山遺址——圍繞「人與自然」主題的橫向闡釋
    二、非洲布吉納法索古冶鐵遺址——以冶鐵技術為軸心的縱向闡釋
  第三節  國內礦冶遺址闡釋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節  對河南鐵礦冶遺址闡釋的展望
    一、突出礦冶遺址的特點——以技術為核心的闡釋方向
    二、闡釋的主題和視角的選擇
    三、闡釋模式的個性化
    四、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
結語與展望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