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名: 密碼:     註冊 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中國哲學及其方法論探微(增訂本)(精)

  • 作者:陳俊民|責編:杜莎莎
  • 出版社:陝西師大
  • ISBN:9787569540864
  • 出版日期:2024/10/01
  • 裝幀:精裝
  • 頁數:636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辨學篇」「接引篇」「融通篇」為骨架,大體按類別與時序,釐定為上、中、下三篇。主要圍繞中國哲學方法探求、宋代道學的原型研究、傳統哲學的現代轉化等三個方面展開:關於中國哲學的方法探求,本書從哲學史和學術史路數切入,具體研究儒家的起源,尤其是對《莊子》和《荀子》方法論的探求,逐漸把視野集中到建立作為現代學科的「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上面來。關於宋代道學的原型研究,本書對張載哲學及其關學進行了個案或專題式的研究,還做了大量關學典籍整理點校工作,使得宋代道學的原型研究能夠建立在深厚紮實的文獻基礎之上。關於傳統哲學的現代轉化,本書強調北宋完成「三教融合」經歷了約700年的時間,而「中西會通」從晚明算起至今已有300余年,但這一進程還遠未完成。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仍然是21世紀的主題,需要繼續探索。作為改革開放以後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的中國哲學的積极參与者和見證人,陳俊民教授的這本著作,可以視為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論重構和現代轉化這一時代課題進行辛勤探索的學術結晶。

作者介紹
陳俊民|責編:杜莎莎
    陳俊民,1939年生於陝西省華陰縣。1964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留校任教於政教系和歷史系,1989年應聘引進于浙江大學,至今一直從事中國哲學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先後任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兼歷史系「關學」研究室主任、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1982—1988年),浙江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校文科指導委員會主任、校學位委員會委員等,併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美國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中國大陸學術顧問等職。現任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關學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學「儒商與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1985年至今,曾先後應聘客座講學研究于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6—1987年)、德國慕尼黑大學(1986年)、特里爾大學(1991—1992年)、哥廷根大學(199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92年)、台灣「中央研究院」(1997年)、台灣政治大學(2001年)、武漢大學(2002年)等國內外著名學府,並指導國內外碩士、博士研究生多名。是有「突出貢獻」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學者。主要著作有《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人民出版社初版,台灣學生書局增訂版)、《藍田呂氏遺著輯校》(中華書局初版,收入《儒藏》精華本)、《張載全集》、《涇野先生文集》、《馮少墟集》(儒藏精華本)和《朱孑文集》(全10冊,台灣允晨校點本)、《關學經典集成》(全12冊,三秦出版社校點本)等多種,論文多篇,代表作有《孔子儒家考辨》(原載《陝西師大學報》1979年第1、2期,又先後刊載於《孔子研究論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美國《中國哲學雜誌》英文版1987年第14卷)、《全真道思想源流考略》(載《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中國哲學》1984年第11輯)、《張載哲學邏輯範疇體系論》(載《哲學研究》1983年第12期)等。承擔《儒藏》精華編「集部北宋」主編及其校點整理等國家重大項目。

目錄
上  辨學篇
  孔子儒家考辨
    ——關於孔子儒家之儒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
  附:美國《中國哲學雜誌》14卷(1987)刊載的本文英文摘要
  論《莊子·天下篇》的思想史方法論意義
  論苟學體系結構及其思想史觀
  論張載哲學的邏輯範疇體系
  論呂大臨易學思想及關學與洛學之關係
  論朱子的「聖賢」人格理想
  關學思想流變
  李頤其人其學與其書
    ——《二曲集》點校整理弁言
  關學研究與古籍整理
    ——寫在《二曲集》出版之後
  「道學」「政術」之間
    ——論宋代道學之原型及其真精神
  道學與宋學、新儒學、新理學通論
  孫中山大同理想的終極關懷(論綱)
中  接引篇
  唯心主義平議
  論中國哲學史的基本特徵及其研究方法
  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對象問題
  論中國哲學史的邏輯體系問題
  論哲學史研究中的「黨性原則」問題
  中國傳統哲學邏輯範疇研究的歷史必然性
  既開風氣也為師
    ——中國哲學範疇研究啟示錄
  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化問題
  中國文化研究與文化反思平議
  儒家倫理與新加坡精神
    ——對新加坡推行儒家倫理的文化考察
  中國知識分子的功利意識
  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建構斷想
下  融通篇
  論全真道的思想源流
  論全真道及其內丹長生思想之演變
  論宋明「三教合一」思潮中的心性旨趣
  「理學」「天學」之間
    ——論晚明士大夫與傳教士「會通中西」之哲學深意
  中國近世「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
    ——湯用彤、馮友蘭、陳寅恪文化思想合論
  再論中國近世「三教融合」與「中西會通」
    ——關於「儒學與世界文明」問題的思考
  中德文化哲學交融的新篇章
    ——德文譯本張載《正蒙》序
  附:張世英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2輯(1993)刊載的本文德文稿
  張載與康德的道德至善理想追求
    ——兼及中西哲學的發展前景
附錄
  附錄一  自序後記

  《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後記
  從學術自主到接引中西
    ——《中國哲學研究論集》自序
  從我「關學研究」之緣起說起
    ——《張載關學的現代詮釋》自序
  附錄二  訪談錄
  21世紀中國哲學主題:創造性轉化
  心要弘放學貴自得
  「國學熱」其實是一種誤會
  國學研究需要執著和獨立精神
  陳俊民教授漫談「關學」
    ——以關學典籍整理與思想研究為主題
  張載關學研究一世間的回顧與思考
  附錄三  雜感述懷詩選
  劫後燕園訪一介
  出國前夜書懷
  讀《浙江學刊》感懷
  庚午除夕為二三子寄賀卡訴衷情
  贈傅偉勛教授
  甲戌(1994)夏祝母校五十慶典
  丁丑(1997)夏新加坡「儒學與世界文明」國際會中應邀口占七絕一首
  【附】李錦全奉和答贈七絕一首
  編校《朱子文集》感懷
  【附】余英時《星洲書舊作贈俊民兄》
  題橫渠書院張載碑
  己卯(1999)冬回故鄉專程拜訪李綿老校長
  【附】李綿《寄思》並序(2002)
  悼念老友萐父兄
  附錄四  學人評傳
  陳俊民:盡橫渠意蘊續關學學脈  常新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