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從傳統到現代(基層治水體系變遷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以鄂中半邊垸調查為例)

  • 作者:羅丹|責編:成微
  • 出版社:河海大學
  • ISBN:9787563094820
  • 出版日期:2024/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10
人民幣:RMB 6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水資源治理一直是中國國家治理的核心議題之一。從大約2500年前黃河最早修築的水壩開始,到大運河對中國中部和北部地區水文狀況所造成的改變,再到過去60多年來中國在主要河流上修建的8萬多個水壩,中國一直在根據各種「治水」思想而進行著努力。本書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出發,以國家政權建設的過程作為縱向的時間軸,全景式展現國家政權建設過程中,半邊垸所在的治水體系在規模、治理方式等方面的變化。由治水為切入點,重點展現治水模式變化過程中國家與社會互動的內容和相互關係,進一步探究深層次的國家職能與國家能力的變遷規律,以求為當前治水活動以及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一定的借鑒。

作者介紹
羅丹|責編:成微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意識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的源起
    (二)研究意義
  二、相關研究進展及理論綜述
    (一)技術層面的單純記敘治水活動
    (二)多角度以「人」為中心深入探討治水問題
    (三)當前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五、本書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一)理論上
    (二)方法上
第二章  研究起點:治水國家與治水社會
  一、治水國家的形成
    (一)國家治理與治水
    (二)國家職能與治水
    (三)多層次的治水體系
  二、龍灣地區治水社會的形成
    (一)水與地:治水社會形成的自然條件
    (二)稻作與散居:龍灣地區人地關係的互動模式
  三、圍綜:生存需求的產物
    (一)官垸與民垸
    (二)圍垸與村落
  四、小結
第三章  皇權不下縣與民征民修的治水體系
  一、國家不在場:傳統社會中國家政權的懸浮
    (一)官僚政治:基層行政組織衰敗
    (二)社會離散化:二元政治結構下國家與社會的分離
    (三)鄉村自治環境下的半邊
  二、烷村合一:以甲為單位的半邊烷治水體系
    (一)水網密布,挽皖築台
    (二)雜姓散居,垸村合一
    (三)利益導向,聚合成烷
  三、跨村聯合:以保為單位的六合烷治水體系
    (一)垸堤為界,界限明晰
    (二)上下兩烷,用水有序
    (三)各憑實力,爭奪湖面
    (四)各擁土地,信仰獨立
    (五)同屬一保,統一管轄
  四、自願協商:官僚制傳統下的民間自發治水
    (一)治水的參與者:誰受益誰參與
    (二)治水的內容:水利設施的修建與趕出水
    (三)治水的規則:按畝攤派,責利對等
    (四)糾紛的處理:自主協商,自我修復
  五、小結

第四章  政權下鄉與官督民修治水體系的形成
  一、「無為」到「有為」:晚清民國時期國家政權的擴張
    (一)內憂外患與清末新政
    (二)自上而下的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三)地方精英的官僚化
    (四)政權建設進程中的半邊垸
  二、連堤並
    (一)垸堤相連,聯合御洪
    (二)司官管理,政令統一
    (三)籌建防衛,共同抗匪
    (四)機構常設,官紳共治
  三、官督民治:國家權力滲透下的治水體系
    (一)東大垸的治理內容
    (二)東大垸治水運行機制
    (三)集體行動的困境與國家介入
  四、小結
第五章  新中國官撥民修的治水體系
  一、國家權力下沉:現代國家政權的重構
    (一)土地改革運動與鄉村權力的重組
    (二)人民公社化運動與國家權力的強勢嵌入
    (三)鄉政村治與國家對鄉村社會的整合
    (四)新中國成立後半邊垸的治理
  二、破坑築堤:治水體系的重建
    (一)沿江攤工,合修大堤
    (二)破除民垸,疏通河道
    (三)開挖河渠,增加排水通路
    (四)排灌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
    (五)體制變革,轉換理念
  三、官撥民修:國家權力主導的治水體系
    (一)荊江大堤的管理者
    (二)治水的參與者
    (三)治水機制的運行
  四、小結
第六章  民治到官治:規模變遷中治理模式的轉換
  一、國家政權建設的進路
    (一)分離到融合:國家權力從上至下的滲透
    (二)散落到集中:鄉村資源由下而上的汲取
  二、治水體系的變化
    (一)治水層級多樣
    (二)治水體系規模擴大
    (三)治理內容增多
    (四)治水成本提升
  三、國家在治水體系中角色的轉化
    (一)旁觀者:傳統權威動員,基層自組織治水
    (二)參與者:基層代理人主導,地方政府有限干預
    (三)領導者:地方政府統籌,國家權力直接介入
  四、小結
第七章  結論與探討
  一、「民治」與「官治」:治水模式的判斷選擇
    (一)治水模式演變與國家權力調整

    (二)治水模式的判斷與選擇
  二、治水體系變遷與國家職能轉換
    (一)政治職能與社會職能的調整
    (二)國家能力與國家職能
    (三)治理體系與國家能力
  三、治水體系變遷與國家化路徑
    (一)「國家化」的含義
    (二)治水體系國家化的途徑
    (三)共同體化—國家化
    (四)國家化範式的思考
  四、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五、研究的啟示與不足
    (一)資料把控和理論運用
    (二)區域性與整體性的調和
    (三)多類型學科的結合與平衡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