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名學

  • 作者:翟玉忠|責編:俞?榮
  • 出版社:台海
  • ISBN:9787516839409
  • 出版日期:2024/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0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名學是中國文化由形而上學至形而下學的關鍵所在,是通天人之際的根本。對於修正西方現代自然科學和人文學術中的還原論思維取向,對於中國正確引入西方學術以及中國學術的本土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名學與西方邏輯學相比較,二者具有十分不同的學術品質:
    名學更適用於處理複雜的系統,可以直接應用於社會治理,這使名學成為儒家名教之學和法家名法之學的基礎,而西方邏輯學顯然沒有這樣實用性的社會治理功能。
    站在中國名學的角度反觀西方邏輯學,我們能清楚看到後者的局限性。西方學術建立在對現實的抽象定義和系列假設的基礎之上,一旦沿著邏輯鏈條推演下去,常常發生「文辯辭勝而反事之情」的現象,就是道理上行得通,卻與現實不著邊際。
    中國名學能夠為本土學術體系提供牢靠的思維防火牆,同時建立起不同文明間交流的「學術海關」,避免出現邏輯概念的混亂。這是西方邏輯學難以勝任的。

作者介紹
翟玉忠|責編:俞?榮
    翟玉忠,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原《中國產經新聞》國際部主任,香港中國新聞出版社《法制新聞》雜誌社新聞部主任,現任新法家網站中英文版總編輯。     主要著作:《道法中國:二十一世紀中華文明的復興》(2008年),《國富策:中國古典經濟思想及其三十六計》(2010年第1版,2018年第2版;該書韓文版由韓國The soupPublishing Co.于同年出版),《中國拯救世界:應對人類危機的中國文化》(2010年),《正名:中國人的邏輯》(2013年),《國富新論》(2013年),《禮之道:中華禮義之學的重建》(2014年),《性命之學:儒門心法新四書闡微》(2014年),《斯文在茲:中華文化的源與流》(2014年),《人類文明的基因:人類二元觀念與世界文化的分野(圖文版)》(2017年),《說服天下:<鬼穀子>的中國溝通術》(2018年)。     譯著:《孔門理財學》(The Economic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原書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11年出版;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

目錄
導言篇
  一、中華文化的軸心:道、名、法
    (一)將中華文化主體等同於儒家文化是常識性錯誤
    (二)黃老之學——中華文化的重鎮
  二、名學一、二、三、四
    (一)名學的基本宗旨——正名
    (二)名學的「立說軌範」:謂、故
    (三)立辭三原則:故、理、類
    (四)出故四法:辟、侔、援、推
  三、名教——以名為教
    (一)名教源於社會自然秩序
    (二)黃老之學極大發展了名教禮義之學
  四、名法——刑名法術
    (一)名法,循名以責實
    (二)大秦帝國的律法
名學十三篇
  序·重建名學
    (一)鄙名與偽名之災
    (二)名學的重建
  名學十三篇·名實論第一
  名學十三篇·白馬論第二
  名學十三篇·指物論第三
  名學十三篇·堅白論第四
  名學十三篇·通變論第五
  名學十三篇·大取篇第六
  名學十三篇·小取篇第七
  名學十三篇·考偽篇第八
  名學十三篇·審名篇第九
  名學十三篇·鄙名篇第十
  名學十三篇·大道篇第十一
  名學十三篇·齊物論第十二
  名學十三篇·正名篇第十三
正名順言篇
  一、帛書《五行》所見名學類推法發微
    (一)《墨子·小取》的四種類推法
    (二)帛書《五行》的四種類推法
    (三)《五行》與《墨子·小取》有不同的學術源流
  二、從「三段論」的失效看名學的內在特點
    (一)重意象,輕抽象
    (二)重橫向類推,輕縱向推理
    (三)重實事,輕虛辭
  三、因變以正名——名學與中醫
  四、對楚漁《中國人的思維批判》的批判
    (一)令人忍俊不禁的論證
    (二)楚漁有時顯得過於無知
    (三)還是用事實說話
  五、西方經濟學的邏輯陷阱與輕重術
    (一)科學方法不能平移到人文領域
    (二)西方經濟學株守機械的二分原則
    (三)西方經濟學成了為少數人謀利的工具

  六、中國現代學術的興起與西學的中國化
    (一)學術成為美國攫取中國核心利益的超級戰略武器
    (二)中國本土學術被送入歷史垃圾堆
    (三)移植西學過程中鄙名與偽名之災
  七、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背後的「名實」困境
辯者論題篇
  一、類比推論發生的「一是而一非」的謬誤
  二、類比推論發生的「一周而一不周」的謬誤
  三、類推中「行而異,轉而詭,遠而失,流而離本」的謬誤
  四、《列子》中的相關闡述
  五、《公孫龍子》中的相關闡述
  六、《莊子》中惠子歷物十事
附錄一 雜論名學與經濟學
附錄二 回歸中國文化的母體經學
被塵封2000多年的絕學——名學(再版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