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西方通史(從冷戰到柏林牆的倒塌上下)(精)/索·恩歷史圖書館

  • 作者:(德)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責編:周方茹//陳嘉瑜|譯者:朱錦陽
  • 出版社:社科文獻
  • ISBN:9787522807768
  • 出版日期:2023/09/01
  • 裝幀:精裝
  • 頁數:1209
人民幣:RMB 1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隨著柏林牆倒塌,一個時代宣告結束。本卷是德國歷史學家溫克勒所著四卷本《西方通史》中的第三卷,它清楚地表明,1989?1991年的時代轉折點仍未隱於塵煙,我們當下的政治現實就是在那時奠定基礎的。
    在東西方衝突的45年裡,全球局勢風雲變幻:「第三世界」殖民地在陣痛中謀求政治獨立;冷戰中熱斗爆發,核戰爭危在旦夕;軍備競賽趨近瘋狂,裁軍談判僵持不下;西方學生騷亂上演,「布拉格之春」和「團結工會」運動興起;蘇聯制度陷入危機,美國逐漸一尊獨大……
    溫克勒按照時間順序,精細梳理了西方世界以及亞洲、非洲、美洲等受冷戰牽制或受殖民地區的歷史,鉤織起三條橫向主線:一是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峙經歷了激烈與和緩階段的交替;二是跨大西洋的西方國家逐漸構成一個整體,在超越民族的融合中發揮相對獨立性與行動能力;三是蘇聯與中東歐國家關係變化,新的國際秩序逐步形成。
    但在溫克勒看來,冷戰的終結並不意味著福山所說的「歷史的終結」,獨元化的局面只是走向新的多元化時代的過渡階段。柏林牆倒塌后,跨大西洋的「西方」是否還能繼續擁有統治地位,是大可值得懷疑的。

作者介紹
(德)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責編:周方茹//陳嘉瑜|譯者:朱錦陽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章  冷戰之開端,1945?1949
    肇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大國與歐洲
    權宜聯盟的瓦解:東西方衝突之形成
    東西方以外:殖民列強陷入窘境
    較量:南斯拉夫危機,封鎖柏林,建立北約
    雙重建國:德國之分裂
    重心的轉移:斯大林的原子彈,中國革命與1940年代末的西方
    人權的復興:聯合國改革國際法
  第二章  從朝鮮戰爭到古巴危機,1949?1963
    朝鮮戰爭,1950?1953
    從杜魯門到艾森豪威爾:美國,1950?1956
    從斯大林到赫魯曉夫:蘇聯與東歐陣營,1949?1955
    一場繁榮的開始:西歐的民主國家,1950?1955
    關鍵之年——1956:非斯大林化,匈牙利革命,蘇伊士危機
    人造衛星,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戴高樂的回歸:世界大國與歐洲,1957?1958
    從赫魯曉夫的柏林最後通牒到肯尼迪當選:東、西方之對決,1958?1960
    「變革之風」:非洲的去殖民化
    從豬灣到柏林牆:世界大國走向衝突/315總理遲暮:阿登納時代結束
    巴黎對抗倫敦:歐洲經濟共同體仍然是六國的歐洲
    向左轉:義大利進行自我改革
    處在深淵的邊緣:古巴危機及其後果
  第三章  從對抗到緩和,1963?1975
    全球中的西方: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與「內部去殖民化」
    共產主義世界的裂縫:從赫魯曉夫倒台到勃列日涅夫教條
    處在「偉大社會」與越南戰爭之間:約翰遜的美國
    戴高樂的陰影籠罩歐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危機年代
    從艾哈德到大聯合政府:聯邦德國處在大變革之中1968年:跨民族的造反
    越南戰爭,仍無盡頭:理查德·尼克鬆總統的首屆任期
    矯正方向:喬治·蓬皮杜治下的法蘭西,1969?1973
    從威爾遜到希思:英國向1970年代過渡
    波恩的政權更迭:維利·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
    恐怖襲擊、改革與債務:義大利,1969?1973
    改革農產品市場與向北擴張:歐洲共同體,1969?1973
    莫斯科、華沙、東柏林:東歐陣營內的鎮壓與政權變化

    水門事件陰影下的世界政治:從尼克鬆到福特
    繁榮過後:1970年代的結構與價值變化
    危機的對策:經濟衰退陰影下的西歐
    正在失去資格的世界大國:蘇聯經濟走向末路
    獨裁者的黃昏:葡萄牙、希臘和西班牙的改朝換代
    兩大陣營之外:歐洲的中立國
    邊界保障與人權的對峙:爭論激烈的1975年赫爾辛基最後文件
  第四章  從緩和到對抗,1975?1985
    經濟衰退與政府更迭:跨大西洋的西方,1975/1976
    階級敵人作為債權人:東歐陣營,1975?1979
    道德與利益:吉米·卡特總統執政的頭兩年
    恐怖,危機,學習過程:西歐,1976?1978

    挑戰西方:伊朗的伊斯蘭革命,1978/1979
    第二次石油價格衝擊,蘇聯入侵阿富汗及其後果:吉米·卡特的總統任期結束
    在聖戰者組織與團結工會的夾擊之中: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終結
    借貸而來的實力:羅納德·里根治下的美國,1980?1984
    衝突取代共識:英國的「撒切爾革命」,1979?1985
    與資本主義決裂觸礁擱淺:密特朗治下的法國,1981?1985
    更多是連續性而非轉向:聯邦德國從施密特到科爾的過渡
    改革與腐敗:克拉克西時代的義大利
    歐洲硬化症,向南擴張,新的活力:1980年代前半葉的歐洲共同體
    鬆綁的市場:勞動分工的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
  第五章  告別冷戰,1985?1991
    改革、公開性、民主: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改革蘇聯的嘗試
    世界大國相互靠攏:里根時代的終結
    被迫轉變:1980年代後半葉的西歐
    東南歐的特殊道路:1980年代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
    贊成與反對改革:東歐陣營的分裂
    轉變中的世界大國:1989年上半年的美國與蘇聯
    1989年初夏:改變世界的十個星期
    一個帝國的解體:1989年7月至10月的蘇聯、波蘭和匈牙利
    柏林牆的倒塌:劇變的象徵
    從「天鵝絨革命」到布加勒斯特的腥風血雨: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風雲跌宕
    德國問題之重現:從科爾的「十點計劃」到民主德國的人民議院選舉
    從巴拿馬到巴格達:歐洲之外對美國的各種挑戰
    戈爾巴喬夫處於危險地帶:1990年的蘇聯
    德國問題的解決:從貨幣聯盟到重新統一
    「鐵娘子」倒台:撒切爾政府的終結
    轉型危機:劇變后的中東歐
    對吞併鄰國的回答:1991年的海灣戰爭
    巴爾幹半島的動蕩:阿爾巴尼亞的轉型與南斯拉夫繼承戰爭的開始
    向右轉,政變和覆滅:蘇聯的解體
    一個巨大嘗試的失敗:回顧蘇聯共產主義
    失去平衡的世界:成為全球轉折點的1989?1991年
  縮略語表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