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華語電影導演十二講

  • 作者:陳林俠|責編:龍子珮
  • 出版社:武漢大學
  • ISBN:9787307244771
  • 出版日期:2024/11/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9
人民幣:RMB 8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選取十二位華語電影著名導演,鄭正秋、蔡楚生、費穆、謝晉、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賈樟柯、王家衛、楊德昌、侯孝賢和李安,從人生歷程、創作經歷開始,深入重點文本的分析,從國內批評與海外市場的反饋,再到導演整體創作的總結,在寫作風格方面,既保持了輕鬆的口語化,又強調理論研究的深度與學術前沿性,做到深入淺出,言之有物。

作者介紹
陳林俠|責編:龍子珮
    陳林俠,四川江油人,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先後主持3項國家社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在《文藝研究》《電影藝術》《當代電影》《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出版《從小說到電影:影視改編的綜合研究》《跨文化背景下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建構》等學術專著4部。

目錄
第一講 華語電影與華語電影導演譜系
  第一節 電影:工業性、商業性與藝術性的重新思考
  第二節 「華語電影」概念的提出與演變
  第三節 課程基本框架
第二講 鄭正秋:用對白講故事
  第一節 《勞工的愛情》:默片的對白字幕
  第二節 《女兒經》與《姊妹花》:有聲片的人物對白
  第三節 對白的美學價值及其社會功能
第三講 費穆:被重新發現的詩人導演
  第一節 誰重新發現了《小城之春》?
  第二節 是愛情故事還是家國寓言?
  第三節 《小城之春》的鏡頭語言表現了傳統美學?
  第四節 什麼是《小城之春》的現代性?
第四講 謝晉:情節劇與謝晉電影模式的再反思
  第一節 一次批判與兩次維護
  第二節 情節劇與謝晉電影模式
  第三節 美學形式:謝晉電影的缺陷與反思
第五講 胡炳榴:因情生事與另一種電影美學形態
  第一節 情感結構:從政治、倫理到人性
  第二節 抒情方式:從音樂、空鏡頭到敘事
  第三節 傳統思維:差異性、兩段式結構與開放的結尾
第六講 陳凱歌:中國電影導演譜系的開始
  第一節 《少年凱歌》:生平經歷與創作的落差
  第二節 《黃土地》:「第五代」譜系概念的產生
  第三節 精品與半部精品現象:《霸王別姬》與《梅蘭芳》
  第四節 《道士下山》:中國電影的傳統文化?
  第五節 陳凱歌的雙重困惑
第七講 張藝謀:電影天才,不只是色彩
  第一節 激情澎湃的另一面:被壓抑的成長經驗
  第二節 藝術電影與商業大片:改變中國電影方向的路線
  第三節 《紅高粱》:體制內生命熱力的歌贊
  第四節 《英雄》:古裝大片的意義
  第五節 張藝謀式的「神話」與「陷阱」
第八講 馮小剛:成為導演的另一種可能
  第一節 馮小剛:從電視美術、編劇到電影導演
  第二節 雅與俗:《1942》與《私人定製》
  第三節 馮小剛電影的道德折扣與反思
第九講 賈樟柯:華語電影的新代表
  第一節 賈樟柯文字話語的形象設定
  第二節 賈樟柯話語與理論批評的契合
  第三節 文字與電影話語:從契合到分離
第十講 王家衛:不可或缺的香港電影代表
  第一節 香港、香港新浪潮與王家衛
  第二節 處女作《旺角卡門》與作為總綱的《阿飛正傳》
  第三節 兩個時態,一種孤獨:從《東邪西毒》到《春光乍泄》
  第四節 《花樣年華》的典範意義以及作為背景的《2046》
第十一講 侯孝賢:傾聽台灣的聲音
  第一節 台灣的鄉愁:侯孝賢的個人記憶與集體經驗
  第二節 侯孝賢電影的開端:《風櫃來的人》以及「記憶三部曲」
  第三節 《悲情城市》:「台灣三部曲」的巔峰

第十二講 李安:華語電影的海外高點
  第一節 追求與失落:從台灣到紐約的「電影夢」
  第二節 父親三部曲:文字的演練與劇本的意義
  第三節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虎藏龍》
結語 從「華語」到「中國」:中國電影導演的再出發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