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狀況實證分析與對策/上海政法學院建校40周年系列叢書

  • 作者:李光勇|責編:魏星//隋曉雯
  •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
  • ISBN:9787576416923
  • 出版日期:2024/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24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社區矯正研究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研究領域。本書正是在這一重要背景下開展的。為了清晰地呈現本研究的全貌,作者將詳細介紹本研究的各個方面的總體情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如下:一是開展此項研究的原因。開展本研究的原因是促進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這是社區矯正工作的重點工作環節,也是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二是搭建理論框架。筆者嘗試將社會融合理論作為社區矯正回歸社會的理論分析框架,將可能與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程度之間存在關聯的所有因素綜合起來,嘗試構建符合社區矯正對象各項特徵回歸社會理論框架。三是明確研究目的。

作者介紹
李光勇|責編:魏星//隋曉雯
    李光勇,男,1982年生,201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政法學院警務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社區矯正專業教研室主任,中國犯罪社會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上海市「晨光學者」。研究方向為犯罪學、社區矯正、監獄學。在犯罪與矯正研究領域,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中國法學會部級項目2項,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1項,教育部青年項目1項。在《中國刑事法雜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中國青年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曾出版專著《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個性化教育矯正的理論與實踐》。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問題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義
  第二節  主要概念介紹
    一、社區矯正
    二、社會融合與回歸社會
第二章  研究設計
    一、生態系統理論分析框架
    二、總體研究假設
    三、研究思路與書稿結構
    四、調查地點
    五、調查對象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驟
第三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社會融合概念的界定
    一、社會融合概念的起源
    二、社會融合概念的界定
    三、社區矯正對象社會融合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社會融合理論研究的重要維度
    一、社會融合相關學說
    二、社會融合測量方法
    三、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判斷標準
  第三節  國內社會融合研究中的重點群體
    一、農民工群體
    二、流動兒童群體
    三、罪犯群體
  第四節  回歸社會與重新犯罪
第四章  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測量方法與結果
  第一節  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測量方法
  第二節  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測量過程與結果
    一、社區嬌正對象目前回歸社會程度的自我評價
    二、社區嬌正對象對未來實現回歸社會的信心
    三、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程度的綜合分數
第五章  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的微觀影響因素
  第一節  個人人口統計學特徵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人口統計學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人口統計學特徵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人口統計學特徵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二節  個人早年偏差行為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早年偏差行為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早年偏差行為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早年偏差行為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三節  個人早年不幸經歷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早年不幸經歷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早年不幸經歷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早年不幸經歷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四節  個人悔罪態度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悔罪態度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悔罪態度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悔罪態度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六章  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的中觀影響因素
  第一節  早年家庭環境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早年家庭環境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早年家庭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早年家庭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
  第二節  社區矯正期間家庭環境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社區矯正期間家庭環境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社區矯正期間家庭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社區嬌正期間家庭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三節  早年學校環境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早年學校環境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早年學校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早年學校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四節  早年朋輩環境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早年朋友圈環境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早年朋友圈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早年朋友圈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五節  社區矯正期間朋輩環境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社區矯正期間朋友圈環境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社區矯正期間朋友圈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社區矯正期間朋友圈環境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六節  社區矯正期間經濟條件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社區矯正期間經濟條件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社區矯正期間經濟條件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社區矯正期間經濟條件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七章  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的宏觀影響因素
  第一節  社區矯正制度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社區矯正制度相關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社區矯正制度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又分析
    四、社區矯正制度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二節  社會歧視與回歸社會
    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二、社會歧視變數設置與測量方法
    三、社會歧視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描述性交叉分析

    四、社會歧視與回歸社會程度之間的解釋性相關分析
  第三節  社區矯正發展水平與回歸社會
    一、經濟發展水平與回歸社會
    二、社區嬌正機構建設與回歸社會
    三、社區矯正隊伍配置與回歸社會
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研究不足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從微觀層面來看
    二、從中觀層面來看
    三、從宏觀層面來看
  第二節  對策建議
    一、從微觀層面促進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的對策建議
    二、從中觀層面促進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的對策建議
    三、從宏觀層面促進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的對策建議
  第三節  研究不足與反思
第九章  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綜合測評體系的構建
    一、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綜合測評指標體系表
    二、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綜合測評問卷
附錄1  社區矯正對象調查問卷
附錄2  社區矯正對象訪談提綱
附錄3  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訪談提綱
附錄4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
附錄5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