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青海碳達峰碳中和的策略與路徑研究

  • 作者:胡西武|責編:任愛清
  • 出版社:經濟管理
  • ISBN:9787509699164
  • 出版日期:2025/0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02
人民幣:RMB 8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闡述青海省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內涵,科學測量青海省碳排放量和碳匯量,繪製青海碳達峰碳中和的路線圖,結合實際提出青海碳達峰碳中和的應對策略和實現路徑,對推進「六個現代化新青海」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在闡述青海省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內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借助「類NPP-VIIRS」夜間燈光數據集和MODIS17A3H產品NPP數據集,採用IPCC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的方法及SWOT-AHP模型,計算2000-2020年青海省及各市(州)的碳排放量與固碳量,識別青海省碳排放的驅動因素及作用機理,預測青海省未來20年碳排放演化趨勢,分析青海省碳達峰碳中和的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機遇威脅,提出青海碳達峰碳中和的應對策略和實現路徑。

作者介紹
胡西武|責編:任愛清
    胡西武,湖北荊州人,經濟學博士,青海民族大學雙碳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經濟學與氣候變化經濟學。系西寧市城東區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碳達峰碳中和專業委員會委員、民革青海省委參政議政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網評專家、《乾旱區資源與環境》審稿專家。出版著作一部,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六項,發表學術論文四十余篇。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重大挑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要求
    二、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重大任務,是青海建設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的戰略舉措
    三、青海省碳排放總量低、清潔能源儲量大、碳匯生態資源豐富,有基礎、有條件、有責任在碳達峰碳中和方面作出青海貢獻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碳達峰的相關研究
    二、碳中和的相關研究
    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相關研究
    四、青海綠色低碳發展的相關研究
    五、文獻述評
  第三節  研究意義
  第四節  研究內容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三、重點難點
  第五節  主要目標
  第六節  可能的創新點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
  第一節  基本概念
    一、碳排放量
    二、固碳量
    三、碳達峰與碳中和
    四、碳收支
    五、碳脫鉤
    六、凈碳效率
    七、貿易隱舍碳
  第二節  理論基礎
    一、生態文明建設理論
    二、低碳經濟理論o
    三、生態經濟理論
    四、綠色效率理論
    五、區城協調發展理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碳排放量測算的研究方法
    二、碳排放驅動因子的識別方法
    三、碳排放達峰時間節點預測方法
    四、碳中和的相關研究方法
    五、碳達峰碳中和可行性分析方法(SWOT-AHP模型)
  第四節  研究框架
第三章  青海省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總體要求
  第一節  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動因
    一、應對全球氣侯變化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行動
    二、我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響應和重大努力
    三、青海省綠色低碳發展的多年實踐探討與創新積累
  第二節  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意義
    一、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青海省生態報國生態立省的政治宣言
  ……
第四章  青海省碳排放的驅動因素及作用機制
第五章  青海省典型行業碳排放及影響因素

第六章  青海省碳儲量時空變化及驅動力——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例
第七章  青海省凈碳效率及影響因素
第八章  青海省碳達峰碳中和中利益主體的行為策略——以青海零碳產業園區建設為例
第九章  青海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節點和演化趨勢
第十章  青海省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應對策略
第十一章  青海省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路徑選擇
第十二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