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供護理助產專業用第5版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專科教材)

  • 作者:編者:陳振文//張軍榮|責編:李常樂//魏雪峰
  • 出版社:人民衛生
  • ISBN:9787117370318
  • 出版日期:2024/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4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教材按80學時編寫,設總論12章,講述疾病發展的共性規律;各論11章,講述疾病發展的個性規律。精簡了疾病病理變化的描述內容,注重基礎知識的臨床病理聯繫,並且引人大量的臨床案例,培養學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並具備初步進行健康教育和護理評估的能力。

作者介紹
編者:陳振文//張軍榮|責編:李常樂//魏雪峰

目錄
緒論
    一、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內容
    二、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四、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學習方法
第一章  疾病概論
  第一節  健康與疾病
    一、健康
    二、疾病
    三、亞健康
  第二節  病因學
    一、疾病發生的原因
    二、疾病發生的條件
  第三節  發病學
    一、自穩調節紊亂
    二、因果轉化
    三、損傷與抗損傷
    四、局部與整體
  第四節  疾病的經過與轉歸
    一、潛伏期
    二、前驅期
    三、癥狀明顯期
    四、轉歸期
第二章  應激
  第一節  概述
    一、應激
    二、應激原
  第二節  應激的基本表現
    一、神經內分泌反應
    二、細胞體液反應
    三、機體的代謝和功能變化
  第三節  應激與疾病
    一、應激性潰瘍
    二、免疫功能障礙
    三、心血管疾病
    四、心理、精神障礙
  第四節  應激的防護原則
    一、預防原則
    二、護理原則
第三章  缺氧
  第一節  常用的血氧指標及其意義
  第二節  缺氧的原因及類型
    一、低張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環性缺氧
    四、組織性缺氧
  第三節  缺氧時機體的功能及代謝變化
    一、呼吸系統的變化
    二、循環系統的變化
    三、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

    四、血液系統的變化
    五、組織細胞的變化
  第四節  影響機體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五節  防護原則
第四章  細胞、組織的適應、損傷與修復
  第一節  細胞、組織的適應
    一、萎縮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節  細胞、組織的損傷
    一、可逆性損傷
    二、不可逆性損傷
  第三節  損傷的修復
    一、再生
    二、纖維性修復
    三、創傷愈合
    四、影響再生修復的因素
  第四節  防護原則
第五章  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第一節  充血和淤血
    一、充血
    二、淤血
  第二節  出血
    一、原因和類型
    二、病理變化
    三、後果及結局
  第三節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原因、條件及機制
    二、血栓形成的過程及血栓的形態
    三、血栓的結局
    四、血栓對機體的影響
  第四節  栓塞
    一、栓子運行途徑
    二、栓塞的類型及其對機體的影響
  第五節  梗死
    一、梗死的原因和條件
    二、梗死的病理變化及類型
    三、梗死對機體的影響及結局
  第六節  防護原則
第六章  水、電解質代謝紊亂
  第一節  水、鈉代謝紊亂
    一、脫水
    二、水腫
    三、水中毒
  第二節  鉀代謝紊亂
    一、低鉀血症
    二、高鉀血症
  第三節  防護原則
第七章  酸鹼平衡紊亂

  第一節  概述
    一、機體中酸鹼物質的來源
    二、機體對酸鹼平衡的調節
  第二節  酸鹼平衡的常用指標及其意義
    一、酸鹼度(pH)
    二、動脈血CO2分壓
    三、標準碳酸氫鹽和實際碳酸氫鹽
    四、緩衝鹼
    五、鹼剩餘
    六、陰離子間隙
  第三節  單純型酸鹼平衡紊亂
    一、代謝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謝性鹼中毒
    四、呼吸性鹼中毒
  第四節  混合型酸鹼平衡紊亂
    一、酸鹼一致型酸鹼平衡紊亂
    二、酸鹼混合型酸鹼平衡紊亂
    三、三重混合型酸鹼平衡紊亂
  第五節  防護原則
第八章  發熱
  第一節  發熱的原因和機制
    一、發熱的原因
    二、發熱的機制
  第二節  發熱的分期
    一、體溫上升期
    二、高溫持續期
    三、體溫下降期
  第三節  發熱時機體的代謝和功能變化
    一、代謝變化
    二、功能變化
  第四節  防護原則
第九章  炎症
  第一節  炎症的原因
  第二節  炎症的基本病理變化
    一、變質
    二、滲出
    三、增生
  第三節  炎症的局部表現和全身反應
    一、炎症的局部表現
    二、炎症的全身反應
  第四節  炎症的類型及病理變化
    一、炎症的臨床類型
    二、炎症的病理類型
  第五節  炎症的結局
    一、痊愈
    二、遷延不愈
    三、蔓延擴散
  第六節  防護原則
第十章  休克

  第一節  休克的病因與分類
    一、休克的病因
    二、休克的分類
  第二節  休克的發展過程與發生機制
    一、微循環缺血期
    二、微循環淤血期
    三、微循環衰竭期
  第三節  休克時機體代謝、細胞損傷和重要器官功能變化
    一、機體代謝變化
    二、細胞損傷
    三、重要器官功能變化
  第四節  休克的防護原則
    一、預防原則
    二、護理原則
第十一章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第一節  DIC的病因和發生機制
    一、DIC的病因
    二、DIC的發生機制
  第二節  影響DIC發生髮展的因素
    一、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障礙
    二、肝功能嚴重障礙
    三、血液的高凝狀態
    四、微循環障礙
  第三節  分期和分型
    一、分期
    二、分型
  第四節  臨床病理聯繫
    一、出血
    二、休克
    三、器官功能障礙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第五節  防護原則
第十二章  腫瘤
  第一節  腫瘤的概念
  第二節  腫瘤的特性
    一、腫瘤的形態和結構
    二、腫瘤的異型性
    三、腫瘤細胞的代謝
    四、腫瘤的生長
    五、腫瘤的擴散
    六、腫瘤的分級和分期
  第三節  腫瘤的命名與分類
    一、腫瘤的命名
    二、腫瘤的分類
  第四節  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一、良性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二、惡性腫瘤對機體的影響
  第五節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
  第六節  癌前病變、上皮內瘤變
    一、癌前病變

    二、上皮內瘤變
  第七節  腫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一、腫瘤的病因
    二、腫瘤的發病機制
  第八節  常見腫瘤舉例
    一、上皮組織的腫瘤
    二、間葉組織的腫瘤
    三、淋巴造血組織腫瘤
    四、其他腫瘤
  第九節  防護原則
    一、預防原則
    二、護理原則
第十三章  呼吸系統疾病
  第一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慢性支氣管炎
    二、肺氣腫
    三、防護原則
  第二節  支氣管哮喘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第三節  支氣管擴張症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第四節  肺炎
    一、大葉性肺炎
    二、小葉性肺炎
    三、間質性肺炎
    四、防護原則
  第五節  肺硅沉著病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繫
    三、併發症
    四、防護原則
  第六節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防護原則
  第七節  呼吸系統常見腫瘤
    一、肺癌
    二、鼻咽癌
    三、喉癌
    四、防護原則
第十四章  呼吸衰竭
  第一節  原因和發生機制
    一、肺通氣功能障礙
    二、肺換氣功能障礙
  第二節  機體的功能和代謝變化

    一、酸鹼平衡及電解質代謝紊亂
    二、呼吸系統的變化
    三、循環系統的變化
    四、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
    五、其他變化
  第三節  防護原則
    一、預防原則
    二、護理原則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統疾病
  第一節  動脈粥樣硬化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基本病理變化
    三、重要器官的病理變化
    四、冠心病
    五、防護原則
  第二節  高血壓病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類型與病理變化
    三、防護原則
  第三節  風濕病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基本病理變化
    三、主要器官的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繫
    四、防護原則
  第四節  慢性心瓣膜病
    一、二尖瓣狹窄
    二、二尖瓣關閉不全
    三、主動脈瓣狹窄
    四、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第五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
    一、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二、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第六節  心肌炎和心肌病
第十六章  心功能不全
  第一節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誘因和分類
    一、原因
    二、誘因
    三、分類
  第二節  心功能不全的代償反應
    一、激活神經-體液調節機制
    二、心臟本身的代償反應
    三、心臟以外的代償反應
  第三節  心力衰竭的發生機制
    一、心肌收縮性減弱
    二、心肌舒張功能障礙
    三、心室各部舒縮活動不協調
  第四節  心力衰竭病理臨床聯繫
    一、心輸出量減少
    二、肺循環淤血
    三、體循環淤血

  第五節  防護原則
    一、預防原則
    二、護理原則
第十七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節  胃炎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三、防護原則
  第二節  消化性潰瘍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結局與併發症
    五、防護原則
  第三節  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基本病理變化
    三、常見臨床病理類型
    四、防護原則
  第四節  肝硬化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分類
    四、臨床病理聯繫
    五、防護原則
  第五節  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
    一、食管癌
    二、胃癌
    三、結直腸癌
    四、原發性肝癌
    五、防護原則
第十八章  肝性腦病
  第一節  肝性腦病的概念、分期與分型
  第二節  肝性腦病的發生機制
    一、氨中毒學說
    二、假性神經遞質學說
    三、血漿氨基酸失衡學說
    四、γ-氨基丁酸學說
    五、其他毒物的作用
  第三節  肝性腦病的誘因
    一、上消化道出血
    二、感染
    三、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四、氮質血症
    五、高蛋白飲食
    六、其他
  第四節  防護原則
    一、預防原則
    二、護理原則
第十九章  泌尿系統疾病

  第一節  腎小球疾病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基本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腎小球腎炎的病理類型
    五、防護原則
  第二節  腎盂腎炎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繫
    三、防護原則
  第三節  泌尿系統常見腫瘤
    一、腎細胞癌
    二、腎母細胞瘤
    三、尿路與膀胱上皮腫瘤
第二十章  腎功能不全
  第一節  急性腎功能不全
    一、原因和分類
    二、發生機制
    三、機體的功能和代謝變化
  第二節  慢性腎功能不全
    一、病因與發生機制
    二、發展過程
    三、機體的功能和代謝變化
  第三節  尿毒症
    一、發生機制
    二、機體的功能和代謝變化
  第四節  防護原則
第二十一章  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
  第一節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一、子宮頸疾病
    二、子宮體疾病
    三、滋養層細胞疾病
    四、卵巢腫瘤
    五、防護原則
  第二節  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一、前列腺增生症
    二、男性生殖系統腫瘤
    三、防護原則
  第三節  乳腺疾病
    一、乳腺增生性病變
    二、乳腺腫瘤
    三、防護原則
第二十二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
  第一節  糖尿病
    一、分類、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防護原則
  第二節  甲狀腺疾病
    一、慢性甲狀腺炎
    二、甲狀腺腫

    三、甲狀腺腫瘤
    四、防護原則
第二十三章  傳染病及寄生蟲病
  第一節  結核病
    一、概述
    二、肺結核病
    三、肺外器官結核病
    四、防護原則
  第二節  傷寒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繫
    三、結局及併發症
    四、防護原則
  第三節  細菌性痢疾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繫
    三、防護原則
  第四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結局及併發症
    五、防護原則
  第五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結局及併發症
    五、防護原則
  第六節  狂犬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防護原則
  第七節  手足口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臨床病理聯繫
    四、防護原則
  第八節  性傳播疾病
    一、尖銳濕疣
    二、淋病
    三、梅毒
    四、艾滋病
    五、防護原則
  第九節  阿米巴病
    一、腸阿米巴病
    二、腸外阿米巴病
    三、防護原則
  第十節  血吸蟲病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病理變化
    三、主要臟器的病理變化
    四、防護原則
參考文獻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