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藍碳藍皮書(2024)(精)

  • 作者:編者:李建平|責編:王積慶
  • 出版社:中國海洋大學
  • ISBN:9787567039421
  • 出版日期:2024/08/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24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為更好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雙碳」戰略目標,及時反映我國藍碳資源狀況與變化趨勢,以及我國在海洋碳中和領域的新發現、新進展、新成果,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碳中和中心組織30余位專家編寫了《中國藍碳藍皮書(2024)》。全書內容分為七章,包括總體篇、產業篇、區域篇、熱點篇、專題篇、政策法規篇、國際借鑒篇等,結合碳中和願景目標,從多維度選取數據指標,針對我國藍碳現狀、問題與未來發展等進行了剖析,借鑒國際藍碳實踐的成功案例與豐富經驗,提供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新方案、新思路。
    本書可為各級政府制定氣候變化應對政策提供科學支撐,同時可滿足國內外氣候變化與海洋碳中和研究的需求,更好地開展海洋科學傳播,為探索藍色碳匯,減緩氣候變化行動提供基礎數據和科學方法。本書適用於政府決策部門、海洋科學研究中心、高校研究部門,以及海洋大氣、資源環境、海洋漁業、海洋能源、海洋經濟、海洋治理及國際合作等領域的科研與教學人員參考使用,也可供對氣候和海洋生態環境變化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李建平|責編:王積慶

目錄
第1章  總體篇
  1.1  藍碳國內外形勢分析
    1.1.1  藍碳定義
    1.1.2  中國藍碳發展現狀
    1.1.3  我國發展藍碳的優勢
  1.2  藍碳影響因素分析
    1.2.1  國家層面
    1.2.2  國內區域和城市層面
  1.3  藍碳發展主要問題分析
    1.3.1  藍碳資源開發
    1.3.2  藍碳核算
    1.3.3  藍碳交易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4  藍碳發展的預測分析
    1.4.1  藍碳發展規劃的政策法規提供前瞻指引
    1.4.2  藍碳吸收二氧化碳量呈增長趨勢
    1.4.3  我國海洋碳匯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1.4.4  海洋碳匯進入市場化交易階段,藍碳交易前景廣闊
  1.5  藍碳文獻計量
    1.5.1  數據來源
    1.5.2  發文時空分佈
    1.5.3  類別和期刊分析
    1.5.4  作者分析
  參考文獻
第2章  產業篇
  2.1  海洋第一產業與藍碳
    2.1.1  海洋第一產業源匯分佈特徵
    2.1.2  海洋第一產業源匯關鍵形成過程
  2.2  海洋第二產業與藍碳
    2.2.1  海洋第二產業源匯分佈特徵
    2.2.2  海洋第二產業源匯關鍵形成過程
  2.3  海洋第三產業與藍碳
    2.3.1  海洋第三產業源匯分佈特徵
    2.3.2  海洋第三產業源匯關鍵形成過程
  2.4  海洋產業發展碳匯水平測度與潛力評估
    2.4.1  海水養殖業碳匯水平及潛力分析
    2.4.2  海洋捕撈業碳匯水平及潛力分析
  參考文獻
第3章  區域篇
  3.1  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分析
    3.1.1  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資源
    3.1.2  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監測、保護與交易
    3.1.3  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政策梳理
  3.2  東部海洋經濟圈藍碳分析
    3.2.1  東部海洋經濟圈藍碳發展現狀
    3.2.2  東部海洋經濟圈藍碳發展典型案例
    3.2.3  東部海洋經濟圈藍碳發展形勢分析
    3.2.4  東部海洋經濟圈藍碳發展政策建議
  3.3  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分析
    3.3.1  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資源
    3.3.2  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交易市場建設

    3.3.3  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發展制度建設
    3.3.4  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發展典型案例
    3.3.5  南部海洋經濟圈藍碳發展對策建議
  3.4  海岸帶藍碳與協調發展分析
    3.4.1  中國藍碳生態系統面積歷史變化狀況
    3.4.2  中國藍碳生態系統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狀況
    3.4.3  中國藍碳生態系統土壤有機碳儲量和埋藏速率現狀
    3.4.4  中國藍碳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3.4.5  中國藍碳碳達峰實踐安排部署
    3.4.6  中國碳市場藍碳交易發展狀況
  3.5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與藍碳
    3.5.1  總體情況
    3.5.2  鹽沼
    3.5.3  海草床
    3.5.4  海草床項目數量
  參考文獻
第4章  熱點篇
  4.1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藍碳
    4.1.1  發展現狀
    4.1.2  發展形勢研判
    4.1.3  發展趨勢預測與對策建議
  4.2  氣候變化與藍碳
    4.2.1  全球藍碳動態變化
    4.2.2  中國藍碳動態變化
    4.2.3  氣候變化背景下濕地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4.3  數字化、智能化與藍碳
    4.3.1  數字化與藍碳
    4.3.2  智能化與藍碳
  4.4  我國藍碳市場發展與藍碳金融貿易
    4.4.1  藍碳的融資工具與機制
    4.4.2  我國藍碳市場的投資趨勢與機遇
    4.4.3  推動我國藍碳市場投融資與貿易發展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第5章  專題篇
  5.1  紅樹林藍碳核算
    5.1.1  紅樹林碳源一匯過程
    5.1.2  我國紅樹林碳庫核算方法和數據來源
    5.1.3  紅樹林碳匯核算存在問題及建議
  5.2  海草床藍碳核算
    5.2.1  海草床及其碳庫組成
    5.2.2  海草床藍碳核算
  5.3  鹽沼藍碳核算
    5.3.1  中國濱海鹽沼濕地分佈
    5.3.2  中國濱海鹽沼濕地主要植被類型
    5.3.3  中國鹽沼濕地沉積物有機碳的沉積與埋藏
    5.3.4  鹽沼藍碳核算
    5.3.5  建議
  5.4  海洋能源與藍碳
  5.5  海洋漁業與藍碳
    5.5.1  漁業碳匯的內涵

    5.5.2  漁業碳匯機制
    5.5.3  漁業碳匯能力的計算方法
    5.5.4  漁業碳匯情況評估
    5.6.5  漁業碳匯發展建議
  參考文獻
第6章  政策法規篇
  6.1  國際藍碳政策法規
    6.1.1  藍碳相關國際公約
    6.1.2  政策制度與規劃
    6.1.3  標準與方法學
  6.2  國內藍碳政策法規
    6.2.1  國內法律
    6.2.2  政策制度
    6.2.3  標準與方法學
  參考文獻
第7章  國際借鑒篇
  7.1  美國藍碳發展
    7.1.1  藍碳在美國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7.1.2  美國藍碳的典型案例
  7.2  歐洲藍碳項目
    7.2.1  近期歐洲藍碳的發展
    7.2.2  歐洲海草的碳抵消項目
  7.3  日韓藍碳案例
    7.3.1  日本
    7.3.2  韓國
  7.4  澳大利亞藍碳案例
    7.4.1  澳大利亞藍碳概述
    7.4.2  澳大利亞代表性藍碳項目
    7.4.3  藍碳國際合作夥伴關係
  7.5  東盟國家藍碳案例
    7.5.1  印度尼西亞
    7.5.2  新加坡
    7.5.3  泰國
    7.5.4  馬來西亞
    7.5.5  緬甸
    7.5.6  汶萊
    7.5.7  菲律賓
    7.5.8  柬埔寨
    7.5.9  越南
  參考文獻
國內藍碳大事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