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傳習錄

  • 作者:(明)王陽明|責編:徐玥|校注:張權
  • 出版社:台海
  • ISBN:9787516826102
  • 出版日期:2020/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2
人民幣:RMB 4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弟子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友人、弟子論學書信的彙編,包含了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系及基本主張,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基本的著作。其與孔門的《論語》相似,為「陽明學派」的啟蒙典籍,在我國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本書對《傳習錄》原典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解讀,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出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從各個角度闡發蘊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傳習錄》中所包含的智慧,從中獲得熏陶和啟迪。

作者介紹
(明)王陽明|責編:徐玥|校注:張權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影響巨大的「心學」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釋道各家學說,而且還能夠統軍作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作為思想巨匠,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徹底改變了明朝中葉以後中國思想發展的整體格局,深受歷代讀書人崇拜,並影響了諸如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孫中山等許多後世名人。其學說更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先導,當時的維新領袖西鄉隆盛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日本當代一手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稻盛和夫,對王陽明的思想也是推崇備至。

目錄
上卷
  一、心即是理——徐愛錄
    1.徐愛引言
    2.親民與新民
    3.尋找至善的兩個歧途
    4.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5.知行合一
    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二、格物無動靜之分——陸澄錄
    1.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2.聖人之心如明鏡,無物不照
    3.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4.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
    5.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
    6.名正言順,一舉而可為政于天下
    7.聖人不消說「夜氣」
    8.權變之道,須是因時制宜
    9.精、氣、神,三者為一
    10.學者須先從禮樂本原上用功
    11.切己用功不已,則於此心天理日見之精微
    12.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數尺有源之井水
    13.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14.中只是天理,無所偏倚
    15.主客消融,萬象森然
    16.功夫難處,全在格物致知上
  三、一以貫之——薛侃錄
    1.心之神明,功夫方有著落
    2.純乎天理方是聖,金到足色方是精
    3.「惟患奪志」,恐為學之志不真切
    4.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
    5.「學」是學去人慾、存天理
    6.日不足者日有餘,日有餘者日不足
    7.戒懼之念,無時可息
    8.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只有毫釐之間
    9.因材施教、解偏救弊
中卷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一、知行合一——答顧東橋書
    1.格、致、誠、正之說,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2.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
    3.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二、在事上磨煉——答周道通書
    1.心之本體即天理,更有何可思慮得
    2.以言語謗人,其謗淺
  三、良知學說——答陸原靜書
    1.恆照則恆動恆靜,天地之所以恆久而不已
    2.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3.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
    4.去此病自無此疑
    5.情順萬事而無情,無所住而生其心

  四、萬物皆備於我心——答歐陽崇一書
  五、正心誠意——答羅整庵少宰書
    1.講之以身心,實有諸己
    2.不敢縷縷,以滋瑣屑之瀆
  六、人即天地之心——答聶文蔚書
    1.聖人之治天下,何其簡且易
    2.彷徨四顧,將求其有助於我者
    3.天地間只有此性
    4.「盡心」三節,無可疑者
  七、貴在引導——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八、神而明之——教約
下卷
  一、戒慎恐懼在心念——陳九川錄
    1.謂「格物」猶言「造道」
    2.功夫不離本體,本體原無內外
    3.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4.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二、陽明四句教——黃直錄
    1.《詩》《書》六藝,皆所以學存此天理
    2.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3.「道問學」即所以「尊德性」
    4.「盡精微」即所以「致廣大」
    5.皆是說性,非見性也
    6.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
    7.諸君聽吾言,實去用功
    8.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后
    9.不睹不聞是良知本體
    10.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11.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拳血
    12.才下得些功,便說效驗,何足為恃
    13.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14.性相近即性善
    15.著不得一念留滯
    16.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
    17.嚴灘之辯
    18.先生誨人,不擇衰朽
    19.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
    20.剛柔相易,惟變所適
    21.寂然不動,無所發揮,故日非助
    22.國裳請題字
    23.格致之說,隨時格物以致其知
    24.聖賢非無功業氣節
    25.與人論學,須隨人分限所及
    26.一念發動就是行
    27.聖人本體明白,故事事知個天理所在
    28.善惡只是一物
    29.聖人之學,只是一誠而已
    30.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31.動靜只是一個,分別不得
    32.矜持太過,終是有弊

    33.作文與作詩
    34.混作一例看,是無輕重也
    35.只是個物來順應,便心體廓然大公
    36.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
  三、生之謂性——黃修易錄
    1.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2.良知存久,黑窄率自能光明
    3.無根之樹,終久要憔悴
    4.調習此心,使之熟于道
    5.只要良知真切,不為心累
    6.氣亦性,性亦氣
    7.隨人毀謗,隨人欺慢
    8.天植靈根,生生不息
    9.與人為善,不要去論人之是非
    10.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
  四、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黃省曾錄
    1.義即是良知,良知是個頭腦
    2.「思無邪」一言,也可該貫
    3.道心與人心
    4.因人施教
    5.須要時時用致良知的功夫
    6.看穿生死,只為看得分明
    7.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
    8.不厭外物,復于靜處涵養
    9.聖人之學因人而異
    10.簡化「知識」,此是聖學真血脈路
    11.真有聖人之志,良知上更無不盡
    12.良知是造化的精靈,與物無對
    13.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
    14.內外兩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15.道即是教,道即是良知
    16.人心與天地一體
    17.順其良知之發用
    18.養心不離事物
    19.告子病源,從性無善無不善上見來
    20.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21.心與物同體,天體與心體同理
    22.見得破、透得過,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23.剜肉做瘡
    24.良知本是明白,實落用功便是
    25.誠是實理,只是一個良知
    26.聖人只是一能之爾,能處正是良知
    27.天理即是良知
    28.聖賢只是為己之學
    29.巧、力實非兩事
    30.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31.聖人之知如青天之日
    32.七情有著,俱為良知之蔽
    33.知行二字,即是功夫
    34.本體未嘗有動

    35.良知同,更不妨有異處
    36.父子訟獄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38.若非自家經過,如何得他許多苦心處
    39.元聲只在心上求
    40.在心上用功
    41.世間知學的人,善與人同
    42.良知妙用處
    43.無未發已發,使人自思得之
    44.性無定體,論亦無定體
    45.學者信得良知過,不為氣所亂
    46.狂者的胸次
    47.反其言而進之
    48.須做得個愚夫愚婦
    49.泰山和平地
    50.念謙之之深
    51.天泉證道
錢德洪跋——輾轉刊行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