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走進移動建築--歷史思想與實踐

  • 作者:歐雄全|責編:陳夕濤//徐昌強//李東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
  • ISBN:9787112292462
  • 出版日期:2024/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46
人民幣:RMB 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基於移動建築在我國當代社會日益增長的現實應用和知識認知需求,從學術研究層面對移動建築的相關核心問題展開論述,對其傳統零散的理論知識進行體系粘合。本書將移動建築視為一種「社會建築」,認為移動建築與社會存在密不可分的關聯,從「建築——社會」交互發展的視角對移動建築的本體問題和社會問題進行了綜合思考和闡釋。全書共分為五章,主要圍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基於社會進程視角對移動建築的歷史起源和演進進行系統梳理和闡釋;二是基於社會關聯視角對移動建築的歷史思想理論進行批判審視和解析;三是基於社會發展視角對移動建築的當代實踐進行觀察比較和評論。本書立足於突破傳統建築學本體的設計與技術視角,意圖描繪和展現歷史、現實、未來社會場景中的「移動建築學」宏觀圖景。

作者介紹
歐雄全|責編:陳夕濤//徐昌強//李東
    歐雄全,凡益工作室總建築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生、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學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會員,中國建築裝飾協會註冊室內建築師。     作為建築師完成了山東濟寧奧體中心、北京積水潭中山骨科醫院等多個國內有影響力的項目,參與策劃、運作多個湖湘本土的建築學術活動。目前主要從事城市與文化創意、移動建築與空間等方向的研究,歷年來已發表國內外期刊及會議學術論文十余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認知移動建築
  1.1  流動性與移動建築
    1.1.1  當代流動社會與移動建築
    1.1.2  當代中國發展與移動建築
  1.2  本體性與移動建築
    1.2.1  移動建築的概念思辨
    1.2.2  移動建築的本體知識
  1.3  社會性與移動建築
    1.3.1  移動建築研究的社會性湧現
    1.3.2  移動建築作為流動的社會建築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社會歷史進程中的移動建築
  2.1  移動建築的歷史起源與早期原型
    2.1.1  移動建築起源的歷史考證
    2.1.2  移動建築產生的社會過程
    2.1.3  移動建築早期的原型考察
  2.2  遊牧到農耕社會的移動建築
    2.2.1  遊牧社會的早期階段(30000年以前)
    2.2.2  遊牧社會的興盛時期(公元前30000年-前10000年)
    2.2.3  農耕社會的形成(公元前10000年)
    2.2.4  歐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14-16世紀)
    2.2.5  大航海時代與資本主義的萌芽(15-17世紀)
    2.2.6  歐洲殖民運動與科學技術興起(17-18世紀)
  2.3  工業社會進程中的移動建築
    2.3.1  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60年代)
    2.3.2  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2.3.3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19世紀末-20世紀20年代)
    2.3.4  現代主義的興起時期(20世紀20-50年代)
    2.3.5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20世紀30-50年代)
  2.4  信息社會時代下的移動建築
    2.4.1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爆發(20世紀50-60年代)
    2.4.2  基於新材料與新結構的輕型體系探索(20世紀50-70年代)
    2.4.3  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20世紀60-70年代)
    2.4.4  全球化與新遊牧主義的興起(20世紀70-80年代)
    2.4.5  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興起(20世紀80-90年代)
    2.4.6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1世紀)
  2.5  移動建築歷史發展的社會關聯
    2.5.1  移動建築歷史發展的階段與脈絡特徵
    2.5.2  移動建築歷史變遷的社會作用影響
    2.5.3  移動建築興起留存的社會驅動力
    2.5.4  移動建築演變進化的社會關聯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移動建築思想的溯源與批判
  3.1  移動建築思想的脈絡體系
    3.1.1  移動建築思想的歷史脈絡
    3.1.2  移動建築思想的研究體系
  3.2  移動建築思想中的技術之維
    3.2.1  富勒與移動建築實驗
    3.2.2  技術創新驅動下的移動建築探索

  3.3  移動建築思想中的社會之維
    3.3.1  弗里德曼與移動建築理論
    3.3.2  烏托邦建築思潮中的移動性理念
  3.4  移動建築思想中的環境之維
    3.4.1  克羅恩伯格與可適性建築理論
    3.4.2  當代建築設計實踐中的可適性策略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當代中國的移動建築實踐與探索
  4.1  當代移動建築的內涵拓新
    4.1.1  地位與角色
    4.1.2  意義與內涵
    4.1.3  使用與特性
    4.1.4  本質與價值
  4.2  當代移動建築的社會生產
    4.2.1  公眾認知中的一種矛盾
    4.2.2  研究探索中的兩股力量
    4.2.3  設計實踐中的三類策略
    4.2.4  產業發展中的多方制約
  4.3  當代移動建築的設計實踐
    4.3.1  系統性策略下的設計實踐
    4.3.2  日靜性策略下的設計實踐
    4.3.3  可適性策略下的設計實踐
    4.3.4  眾建築事務所的設計實踐
  4.4  走向移動建築社會設計
    4.4.1  從移動建築設計到移動建築社會設計
    4.4.2  面向中國社會的移動建築設計策略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面向新社會生活形態的移動建築
  5.1  應急與日常——疫情期間的移動建築社會實踐
    5.1.1  「國家動員+政府組織」—模塊化醫院應急建造
    5.1.2  「軍民融合+平戰轉換」——方艙醫院社會應用
    5.1.3  「校企合作+社會參與」——防疫型移動建築產品研發實踐
    5.1.4  「應急空間+日常服務」——移動建築防疫理念思考
  5.2  生態與智能——未來人居探索中的移動建築應用場景
    5.2.1  移動的微型居住
    5.2.2  移動的生態巨構
    5.2.3  移動的太空棲居
    5.2.4  移動的數字遊牧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