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傳播心理學(普通高等院校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系列教材)

  • 作者:編者:劉英傑//丁文禕|責編:施猛//張敏
  • 出版社:清華大學
  • ISBN:9787302674146
  • 出版日期:2024/10/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98
人民幣:RMB 5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作為傳媒相關專業的理論綜合課程教材,內容涵蓋關於傳播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基礎理論、規律、方法、應用與策略等,通過對經典案例與新近案例的分析研究,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傳播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的本質與規律。本書旨在開闊相關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進一步夯實他們的理論基礎,幫助其理解理論,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傳播現象,以及能在各種傳播活動中通過掌握傳播心理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本教材將理論、應用與專題研究實踐案例相結合,層次清晰、內容豐富、難易適中,注重系統性、科學性、實用性、時代性和引導性,既適用於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及交叉學科教師、研究生、本科生、大中專院校學生和相關行業人士進行教學、實踐與研究之用,也適用於傳媒相關專業學生、傳媒從業者、市場營銷人員、傳播心理學愛好者和社會科學研究者等不同類型的讀者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劉英傑//丁文禕|責編:施猛//張敏

目錄
第1章  傳播心理學:跨學科融合的時代交響
  1.1  歷史的和弦:傳播學與心理學的融合探索
  1.2  核心精髓:傳播心理學的概念基石
  1.3  多維探索:傳播心理學的深度剖析
    1.3.1  認知迷宮:深度解讀認知過程
    1.3.2  情感波瀾:情感與態度的塑造與變遷
    1.3.3  行為驅動力:行為與動機的內在奧秘
    1.3.4  影響力矩陣:構建與運用影響力機制
    1.3.5  策略智慧:傳播策略的優化與創新路徑
    1.3.6  數字浪潮:新技術與在線傳播的心理漣漪
    1.3.7  實踐鏡鑒:案例分析中的心理洞察
    1.3.8  特殊因素:傳播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力量
  1.4  方法論瑰寶:傳播心理學的研究工具
    1.4.1  實驗科學:設計規範的實驗研究方法
    1.4.2  調查廣角:廣泛覆蓋的調查研究策略
    1.4.3  觀察細緻:簡便直觀的觀察研究方法
    1.4.4  內容深度:深度解讀的內容分析方法
    1.4.5  互動洞察:焦點小組討論的互動智慧
  1.5  理論脈絡:傳播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
    1.5.1  西方軌跡:傳播心理學的歷史沿革
    1.5.2  本土之光:我國傳播心理學的獨特發展
  1.6  學科對話:傳播心理學與傳統社會心理學的交匯
    1.6.1  緊密聯繫:兩學科間的互補與合作
    1.6.2  獨特視角:傳播心理學的差異化研究
  1.7  演變歷程:傳播心理學的學科交叉與進步
    1.7.1  理論深潛:基礎理論的持續探索
    1.7.2  實踐創新:應用方向的突破與嘗試
    1.7.3  方法革新:測量與分析技術的不斷進步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第2章  傳播之旅:心理學運作的深度揭秘
  2.1  感知之門:傳播過程中的心理奧秘探索
    2.1.1  感知基石:定義與內涵的釐清
    2.1.2  流程解構:感知之旅的細膩描繪
    2.1.3  機制深挖:感知背後的心理動因
    2.1.4  認知迷霧:信息傳播中的個體偏差
    2.1.5  策略共鳴:感知心理與傳播藝術的交融
    2.1.6  文化烙印:社會背景對感知的塑造力量
  2.2  智慧之光:傳播中的學習、認知與條件探析
    2.2.1  學習引擎:驅動傳播的智慧火花
    2.2.2  認知藍圖:構建信息理解的框架
    2.2.3  條件枷鎖:制約傳播效果的隱形之手
  2.3  編碼記憶:傳播信息的深層密碼
    2.3.1  理論基礎:信息加工的智慧基石
    2.3.2  編碼解碼:信息流轉的雙向舞蹈
    2.3.3  記憶力量:支撐傳播的隱形支柱
    2.3.4  相互作用:編碼與記憶的緊密交織
  2.4  自我鏡像:傳播中的自我認知與感知
    2.4.1  理論透視:自我圖式的深層解讀
    2.4.2  行為映射:自我圖式與傳播行動的對話

    2.4.3  感知基石:自我感知的理論根基
    2.4.4  效果鏈接:自我感知與傳播成效的紐帶
    2.4.5  交互樂章:自我圖式與感知的和諧共鳴
  2.5  人際橋樑:傳播中的人際知覺探索
    2.5.1  定義特徵:人際知覺的初步描繪
    2.5.2  深度剖析:人際知覺的內在世界
    2.5.3  信息傳播:人際知覺的橋樑作用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第3章  傳播者理論與傳播心理
  3.1  國家認同與民族和諧:透視社會認同理論
    3.1.1  社會認同理論的基石與概述
    3.1.2  社會認同理論在傳播實踐中的應用探索
  3.2  傳播者的抉擇藝術:「把關人」理論解析
    3.2.1  「把關人」理論的核心闡釋
    3.2.2  「把關人」理論在信息傳播中的策略應用
  3.3  建構心理現實的藍圖:框架理論的深度解讀
    3.3.1  框架理論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軌跡
    3.3.2  框架理論的核心概念及其在傳播學領域的實踐應用
  3.4  媒介議程的設定機制:S-R理論的全面剖析
    3.4.1  S-R理論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3.4.2  S-R理論在傳播學領域的創新應用
  3.5  記者的心理基石:共享現實理論的深度闡釋
    3.5.1  共享現實理論的基本內涵與意義
    3.5.2  共享現實理論在傳播心理學中的實踐價值
  3.6  新聞失實的心理防線:認知偏差的剖析與防範
    3.6.1  認知偏差的基本概念解析
    3.6.2  新聞失實中認知偏差的表現與影響
    3.6.3  認知基模與阿克塞爾羅德信息處理模式的融合分析
  3.7  傳播者的品牌形象塑造:印象管理的策略與實踐
    3.7.1  新媒體時代下印象管理的新挑戰與機遇
    3.7.2  印象管理理論在傳播心理學中的創新應用
  3.8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揭秘「第三人效果」理論
    3.8.1  「第三人效果」理論的基本概念與內涵
    3.8.2  「第三人效果」的實證研究與理論延伸
    3.8.3  影響「第三人效果」的關鍵因素剖析
    3.8.4  「第三人效果」理論在傳播實踐中的策略應用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第4章  傳播受眾心理解析與策略
  4.1  兒童認知與媒介接觸:皮亞傑的視角
    4.1.1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基石
    4.1.2  成長軌跡:認知四階段解析
    4.1.3  定製童年:少兒節目的智慧引導
    4.1.4  實踐智慧:皮亞傑理論在傳媒中的應用啟示
  4.2  埃里克森視角下的傳播對象性
    4.2.1  理論淵源與啟示
    4.2.2  生命周期的心理地圖:埃里克森的八階段論
    4.2.3  精準傳播:對象性界定的藝術
  4.3  偶像崇拜:准社會交往的魔力

    4.3.1  理論初探
    4.3.2  虛擬親密:准社會交往與偶像情感的交織
  4.4  擬態環境的公正構建:挑戰刻板印象
    4.4.1  刻板印象的理論剖析
    4.4.2  破解偏見:策略與實踐
  4.5  傳播者的困境與歸因:習得性無助的透視
    4.5.1  歸因理論的基石
    4.5.2  四大分支:歸因理論的深度解讀
    4.5.3  實證分析:歸因理論的應用案例
  4.6  動機的雙重奏:內在與外在的和諧
    4.6.1  動機界定:內在與外在的邊界
    4.6.2  動機的意義與價值
    4.6.3  動機調節的藝術
    4.6.4  評價體系的差異:內在與外在的對比
    4.6.5  動機影響力:實例剖析
  4.7  成就動機:成功背後的心理學動因
    4.7.1  成就動機的理論概覽
    4.7.2  期望價值:動機的核心機制
    4.7.3  成就動機的行為驅動力
  4.8  社會學習:從感動到行動的橋樑
    4.8.1  社會學習理論的演進軌跡
    4.8.2  理論核心觀點解析
    4.8.3  新時代的嬗變:社會學習理論的新面貌
    4.8.4  實踐應用:案例分析
  4.9  反饋的力量:及時回應的藝術
    4.9.1  反饋理論的演變歷程
    4.9.2  反饋概念的深度解析
    4.9.3  新時代反饋理論的特徵與創新
    4.9.4  實戰演練:反饋案例剖析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第5章  傳播內容的編排理論與心理策略
  5.1  吸引眼球的藝術:注意過濾說
    5.1.1  理論框架介紹
    5.1.2  理論的發展與創新
    5.1.3  實戰策略:如何有效吸引受眾注意
  5.2  格式塔理論:「完形」的創意魅力
    5.2.1  理論概覽
    5.2.2  基本原理的深度解讀
    5.2.3  貢獻與挑戰:理論的雙刃劍
  5.3  媒介信息的智慧重構:組塊理論的奧秘
    5.3.1  組塊理論的核心原理
    5.3.2  組塊理論的傳播心理學實踐
  5.4  新聞背後的邏輯:先行組織者理論的引領
    5.4.1  先行組織者理論的內涵
    5.4.2  優化新聞背景與鏈接的傳播心理實踐
  5.5  信息可視化的魅力:雙重編碼理論的視角
    5.5.1  雙重編碼理論的解讀
    5.5.2  展望理論在信息可視化領域的應用
  5.6  故事的魔力:語義與情節記憶的交織

    5.6.1  語義記憶與情節記憶的概念框架
    5.6.2  語義記憶與情節記憶的內在聯繫
    5.6.3  運用情節記憶講故事的藝術
  5.7  輿論引導的微妙平衡:感覺閾限的智慧
    5.7.1  絕對感覺閾限和絕對感受性
    5.7.2  差別感覺閾限與差別感受性
    5.7.3  閾下知覺對信息傳播的影響
    5.7.4  感覺閾限理論在傳播心理實踐中的運用
  5.8  傳播效果的持久之道:遺忘理論的啟示
    5.8.1  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曲線
    5.8.2  遺忘理論與遺忘的機理
    5.8.3  基於遺忘理論的傳播效果保持與鞏固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第6章  傳播環境與心理互動的深度剖析
  6.1  環境的力量:勒溫心理場論的傳播學解讀
    6.1.1  心理場論的核心概念及其特徵
    6.1.2  心理場與傳播場的結合—輿論場的構建
    6.1.3  勒溫場論在傳播心理學中的應用
  6.2  周圍人的影響:參照群體的力量
    6.2.1  參照群體的起源與發展
    6.2.2  參照群體的功能
    6.2.3  參照群體的形成機制與選擇理論模型
    6.2.4  參照群體在網路傳播心理實踐中的應用
    6.2.5  參照群體理論的局限與發展
  6.3  群體性事件的心理探析:集群行為理論的視角
    6.3.1  集群行為的表徵與邏輯
    6.3.2  集群行為的結果與干預
  6.4  「禁止」告示牌的作用:規範焦點理論的視角
    6.4.1  規範焦點理論的核心觀點及其「反常識」特性
    6.4.2  規範焦點理論的形成與作用機制
    6.4.3  規範焦點理論的實驗支持
    6.4.4  規範焦點理論對社會行為的規範與引導
  6.5  民意的判斷與報道: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啟示
    6.5.1  發展歷程:沉默螺旋的興起與影響
    6.5.2  新情境透視:沉默螺旋在當代的新解釋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第7章  傳播策略與心理機制的精妙融合
  7.1  說服的藝術:路徑與深度解析
    7.1.1  早期探索:說服模型的萌芽
    7.1.2  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的路徑剖析
    7.1.3  調節機制:影響精細加工的關鍵因素
    7.1.4  實戰應用:精細加工模型在傳播中的實踐
  7.2  情理交融:理性與感性訴求的雙重奏
    7.2.1  理論基石:訴求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7.2.2  模型構建:訴求理論的應用框架
    7.2.3  策略優選:精準定位訴求點
  7.3  認知失調:從失衡到轉變的心理歷程
    7.3.1  理論概述:認知失調的揭秘

    7.3.2  實驗探索:失調心理的實驗驗證
  7.4  情緒三因素:態度背後的深層驅動力
    7.4.1  理論概覽:情緒三因素的理論解讀
    7.4.2  實驗透視:沙赫特-辛格情緒理論的實踐
  7.5  單面與雙面說服:策略的藝術
    7.5.1  理論框架:說服理論的核心概念
    7.5.2  實驗驗證:說服理論的科學依據
    7.5.3  策略智慧:選擇最適合的說服路徑
  7.6  恐懼訴求:喚醒內心的力量
    7.6.1  理論初探:恐懼訴求的心理學基礎
    7.6.2  發展歷程:恐懼訴求的演變軌跡
    7.6.3  應用策略:如何有效利用恐懼訴求
  7.7  預防接種:增強心理「抵抗力」
    7.7.1  理論介紹:預防接種的心理機制
    7.7.2  歷史沿革:預防接種理論的發展脈絡
    7.7.3  實戰策略:預防接種在傳播中的應用
  7.8  強化理論:行為塑造的心理學視角
    7.8.1  理論解析:強化理論的核心要義
    7.8.2  發展歷程:強化理論的演進歷程
    7.8.3  實踐應用:強化理論在行為改變中的作用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第8章  傳播效果的心理評估與深度解析
  8.1  睡眠者效應:延遲的影響力
    8.1.1  概念解析:睡眠者效應的定義
    8.1.2  原因探析:睡眠者效應的心理機制
  8.2  兩級傳播理論:從單一到多元的傳播網路
    8.2.1  子彈論的興衰:早期傳播效果的誤解
    8.2.2  兩級傳播模型:信息傳播的中間站
    8.2.3  N級傳播:信息傳播的多級擴散
  8.3  意見領袖:引導輿論的關鍵力量
    8.3.1  背景追溯:意見領袖的興起
    8.3.2  新媒體視角:意見領袖的新面貌
    8.3.3  理論評價: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分析
  8.4  使用與滿足:受眾需求的核心
    8.4.1  背景探索: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起源
    8.4.2  理論提出:使用與滿足的核心觀點
    8.4.3  理論評價:使用與滿足在傳播中的應用價值
  8.5  創新擴散:心理與傳播的雙輪驅動
    8.5.1  啟航:創新擴散理論的誕生
    8.5.2  深度解析:創新擴散的內涵
    8.5.3  價值審視:創新擴散理論的評價
  8.6  議程引領:塑造公眾認知的藍圖
    8.6.1  初探:議程設置理論概覽
    8.6.2  回溯與展望:理論起源與發展
    8.6.3  層次遞進:議程設置的三個維度
    8.6.4  新時代變遷:議程設置的新面貌
    8.6.5  批判性思考:議程設置理論評價
  8.7  教養涵化:媒體塑造個體認知的力量
    8.7.1  入門:教養理論簡介

    8.7.2  起源:教養理論的提出
    8.7.3  演進:教養理論的後續發展
    8.7.4  變遷:教養理論的新趨勢
    8.7.5  評估:教養理論的價值與局限
  8.8  知識鴻溝:信息時代的不平等挑戰
    8.8.1  概覽:知識溝理論簡介
    8.8.2  起源與延伸:知識溝的提出與發展
    8.8.3  剖析:影響知識溝的因素
    8.8.4  現實意義:知識溝理論的社會影響
    8.8.5  動態變化:知識溝的新形態
    8.8.6  評價:知識溝理論的貢獻與反思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第9章  心理與傳播的交響:社會效應探索
  9.1  社會心理:個體與傳播的互動舞台
    9.1.1  去個體化:群體中的自我消融
    9.1.2  從眾現象:隨波逐流的心理機制
    9.1.3  群體極化:意見強化的漩渦
    9.1.4  相互作用:社會心理與傳播心理的對話
  9.2  社會影響:塑造傳播心理的力量
    9.2.1  社會影響的定義與範疇
    9.2.2  理論基礎:社會影響理論解析
    9.2.3  應用實踐:社會影響在傳播心理學中的展現
  9.3  社會思維:傳播心理的認知框架
    9.3.1  三維透視:社會思維的構成
    9.3.2  符號互動:溝通與理解的橋樑
    9.3.3  效應解析:社會思維下的傳播心理影響
  9.4  社會關係:人際與傳播心理的紐帶
    9.4.1  關係網路:社會與人際的交織
    9.4.2  交換原理:社會交換論的視角
    9.4.3  融合探索:社會交換與傳播心理的交匯
  9.5  社會行為:行為主義視角下的傳播心理
    9.5.1  理論基石:行為主義心理學概覽
    9.5.2  社會效應:行為主義對傳播心理學的影響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第10章  新媒體浪潮:傳播心理的新篇章
  10.1  社交網路:重塑人際傳播的心理版圖
    10.1.1  定義重構:媒介變遷中的人際傳播
    10.1.2  新特徵湧現:新媒體環境下的人際傳播
    10.1.3  影響深析:社交網路對人際傳播的塑造
    10.1.4  未來展望:新媒體與人際傳播的融合之路
  10.2  人機交互:智能化傳播的心理新境
    10.2.1  發展歷程:人機交互的演進軌跡
    10.2.2  交叉熱點:人機交互與智能化傳播心理的融合探索
    10.2.3  智能化傳播心理:人機交互的新篇章
    10.2.4  融合創新:人機交互與傳播心理學的實踐前沿
  10.3  網路輿情:心理學的洞察與引導藝術
    10.3.1  網路輿情概覽:定義與特性解析
    10.3.2  心理透視:網路輿情形成的深層動因

    10.3.3  策略導航:傳播心理學視角下的輿情引導
  10.4  謠言傳播:心理機制的揭秘與應對
    10.4.1  心理動因:謠言傳播的驅動力
    10.4.2  心理特徵:謠言傳播的獨特印記
    10.4.3  策略剖析:謠言傳播的心理戰術
  10.5  媒介暴力:心理、表現與治理的深度探討
    10.5.1  定義界定:媒介暴力的基本概念
    10.5.2  心理溯源:媒介暴力的成因剖析
    10.5.3  表現形態:媒介暴力的多樣化展現
    10.5.4  新特徵解析:媒介暴力傳播的時代變遷
    10.5.5  影響評估:媒介暴力的社會心理效應
    10.5.6  策略構建:媒介暴力的有效治理之道
  總結與回顧
  思維與挑戰:思考題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