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體系論與中國(修訂本)(精)/中華當代學術著作輯要
內容大鋼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起源於何時何地?這個體系有什麼樣的結構特徵,是如何運行和擴展的?世界體系還有未來嗎?這些問題既是世界體系論的倡導者們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一直探討的問題,也是人類社會在進入21世紀后仍然需要回答的現實問題。
本書對世界體系論的起源、世界體系論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世界體系論的影響及其爭論、世界體系和中國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作者認為,世界體系論作為理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種理論,儘管面臨各種挑戰,,但只要這個體系存在,或世界體系的替代性方案沒有出現,要理解其中任何國家(核心區國家、邊緣區國家、半邊緣區國家)的發展,世界體系分析作為一種方法就將歷久彌新。
作者介紹
王正毅
王正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政治經濟學繫系主任。主要從事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區域化比較、發展和轉型的政治經濟學、世界體系與中國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邊緣地帶發展論:世界體系與東南亞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018年第二版)、《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世界體系與國家興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和《國際政治經濟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2022年第二版)。主講的課程「國際政治經濟學」入選2008年度國家精品課程和北京市精品課程。
目錄
修訂本前言
序
導論
第一編 世界體系論的興起
第一章 世界體系論的社會現實起源
一、社會現實變革的歷史溯源
二、現代化理論的崛起
三、現代化理論面臨的困境
第二章 世界體系論的學術思想起源
一、資本主義是一個創造性毀滅過程:熊彼特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
二、市場威脅著人、自然和社會:波蘭尼的《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三、國際體系的中心一外圍性:普雷維什的《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
第三章 世界體系論的分析方法起源
一、法國年鑒學派:長時段和大範圍
二、康德拉捷耶夫:經濟周期和百年趨勢
三、卡爾·馬克思:資本積累
四、世界體系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編 世界體系論的理論觀點與分析方法
第一章 概念框架與理論體系
一、「世界體系」的定義、邏輯假設和特徵
二、世界體系理論的分析框架
三、世界體系論的研究議題
第二章 世界體系的經濟分析
一、世界體系的起源和形成
二、世界體系的運作和機制
三、世界體系的周期和趨向
第三章 世界體系的政治分析
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政治特徵
二、國家與世界體系:功能分析
三、國家與世界體系:結構分析
四、反體系運動
第四章 世界體系的文明分析
一、世界體系作為一種被「普遍化」的文明
二、資本主義文明與發展的「兩難困境」
三、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的秩序
第三編 世界體系論的影響及其爭論
第一章 世界體系論的影響
一、世界體系論與國際關係
二、世界體系論與政治地理學
三、世界體系論與歷史學
四、世界體系論與社會學
第二章 世界體系論的爭論
一、1500年以前的世界體系是否存在?
二、世界體系究竟有什麼特徵?
三、世界體系的未來是社會主義還是其他?
四、世界體系論是否是一種新的理論?
第四編 世界體系與中國
第一章 世界體系論者關於中國的幾個命題
一、為什麼哥倫布不是中國人,而是歐洲人?
二、東亞的興起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發展的延續,還是一種獨特的發展模式?
三、中國崛起開啟了新亞洲時代的譜系?
第二章 中國與世界關係的社會歷史進程
一、1800年以前的中國與東亞世界:朝貢體系
二、1800-1945年的中國與西方世界:條約體系
三、1945-1978年的中國與世界體系:反體系運動
四、1978年之後的中國與世界體系:邁向核心區
第三章 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思想構造進程
一、富國強兵與西方社會科學的傳入(1840-1912年)
二、社會科學和中國的社會(1912-1949年)
三、社會科學和新中國的建設(1949-1976年)
四、社會科學與中國的改革開放(1978-2012年)
五、社會科學與構建新時代(2012年至今)
六、中國文明何處去:繼承、轉化還是超越?
主要參考書目
一、英文參考書目
二、中文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