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機械通氣(從病理生理到臨床證據)(精)

  • 作者:(意)賈科莫·貝拉尼|責編:韓紹偉//徐明|譯者:王瑞蘭//陳德昌
  • 出版社:上海科技
  • ISBN:9787547868003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94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全面概述了使用機械通氣治療患者時醫療人員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案,內容包括病理生理機制和臨床應用兩部分,對於複雜的機械通氣技術而言,這種編寫方式將更利於讀者進行臨床實踐。因機械通氣在COVID-19大流行中受到廣泛關注,故本書還包含其在COVID-19、資源匱乏環境等中的應用。
    本書旨在用最簡練的語言提供更豐富的知識,故每章均有精心繪製的圖表,可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複雜的理論和技術。總之,本書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學習機械通氣技術的參考書,可供急診科、重症醫學科、呼吸科等專業的醫務人員使用。

作者介紹
(意)賈科莫·貝拉尼|責編:韓紹偉//徐明|譯者:王瑞蘭//陳德昌

目錄
第一部分  通氣技術
  1 呼吸系統基礎生理學:氣體交換與呼吸力學
    1.1  氣體交換
    1.2  呼吸力學
  2 機械通氣簡史
    2.1  呼吸、循環及兩者相互作用
    2.2  氧氣,燃燒,代謝,穩態
    2.3  機械通氣的黎明
    2.4  經驗教訓
  3 危重症患者的氣道管理
    3.1  引言
    3.2  ICU氣管插管的適應證
    3.3  氣管插管的準備和流程
    3.4  氣管插管流程
    3.5  挽救性給氧
    3.6  氣管導管的護理
    3.7  氣道管理中的人為因素
    3.8  未來研究
    3.9  總結
  4 控制性機械通氣:模式和監測
    4.1  壓力控制通氣
    4.2  容量控制通氣
    4.3  壓力調節的容量保障通氣
    4.4  完全控制模式的生理特徵
    4.5  自主吸氣努力時的模式特點
    4.6  控制通氣過程中的監測
    4.7  總結
  5 輔助通氣:壓力支持和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
    5.1  引言
    5.2  壓力支持通氣
    5.3  雙水平正壓通氣模式
    5.4  總結
  6 輔助通氣過程中患者的監測
    6.1  吸氣努力
    6.2  呼吸系統擴張的總壓力
    6.3  人-機不同步
    6.4  氣體再分佈和呼吸擺動
    6.5  呼吸肌的超聲評估
    6.6  總結
  7 神經調節通氣輔助
    7.1  工作原理
    7.2  NAVA時如何設置輔助通氣
    7.3  神經調節通氣輔助下如何設置呼氣末正壓
    7.4  神經調節通氣輔助如何撤機
    7.5  神經調節通氣輔助的臨床效果
    7.6  神經調節通氣輔助的局限性
    7.7  總結
  8 成比例輔助通氣
    8.1  引言
    8.2  工作原理

    8.3  PAV+的優勢
    8.4  PAV/PAV+應用的局限
    8.5  PAV+吸氣輔助的滴定
    8.6  總結
  9 無創通氣:適應證和注意事項
    9.1  引言
    9.2  無創通氣的介面
    9.3  通氣模式
    9.4  無創通氣的生理學效應
    9.5  無創通氣的指征
    9.6  無創通氣患者監測的重要性
    9.7  總結
  10 經鼻高流量氧療:從生理學到臨床實踐
    10.1  引言
    10.2  無效腔,氣體混合和沖刷
    10.3  呼氣末正壓的產生(或無)
    10.4  呼吸做功
    10.5  注意事項
    10.6  總結
  11 機械通氣和體外膜肺氧合患者的護理
    11.1  機械通氣
    11.2  俯?位
    11.3  體外膜肺氧合
    11.4  總結
  12 閉環通氣模式
    12.1  引言
    12.2  強制每分鐘通氣
    12.3  Smartcare/PS
    12.4  自適應支持通氣
    12.5  INTELLiVENT- ASV
    12.6  總結
  13 氣道壓力釋放通氣
    13.1  引言
    13.2  生理學
    13.3  指征
    13.4  設置
    13.5  自主呼吸
    13.6  撤機
    13.7  總結
第二部分  臨床情景
  14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14.1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定義的難題
    14.2  流行病學:已知與未知
    14.3  病理生理學:見解與分歧
    14.4  呼吸支持方式
    14.5  有創機械通氣:從「保護性」到「個體化」
    14.6  通氣支持的輔助手段
    14.7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特殊治療
    14.8  臨床結局
    14.9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改變範式

    14.10  總結
  15 呼吸機誘發的肺損傷和肺保護性通氣
    15.1  呼吸系統的機械敏感性
    15.2  呼吸機誘發的肺損傷的病理生理學
    15.3  呼吸機誘導肺損傷的床旁評估
    15.4  設計肺保護策略
    15.5  肺保護性通氣的臨床證據
    15.6  總結
  16 健康肺的機械通氣:在手術室和重症監護室中
    16.1  引言
    16.2  潮氣量
    16.3  手術室中的潮氣量
    16.4  重症監護室中的潮氣量
    16.5  呼氣末正壓
    16.6  手術室呼氣末正壓的選擇
    16.7  在重症監護室中呼氣末正壓的設置
    16.8  總結
  17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呼氣末正壓設置
    17.1  引言
    17.2  病理生理:呼氣末正壓的益處
    17.3  病理生理學:呼氣末正壓的危害
    17.4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呼氣末正壓設置的建議
    17.5  床旁滴定呼氣末正壓的策略
    17.6  總結
  18 腦損傷患者的機械通氣
    18.1  引言
    18.2  腦損傷患者有創機械通氣的適應證
    18.3  通氣策略和目標
    18.4  難治性呼吸衰竭的搶救干預措施
    18.5  撤機和氣管切開
    18.6  神經肌肉疾病的通氣
    18.7  總結
  19 心力衰竭患者的有創與無創通氣
    19.1  引言
    19.2  急性心力衰竭時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19.3  心力衰竭患者氣道正壓的基本原理
    19.4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心源性肺水腫:臨床證據
    19.5  無創和有創正壓通氣治療心源性休克
    19.6  心臟停搏后的通氣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嚴重哮喘
    20.1  病理生理學
    20.2  通用呼吸支持策略
    20.3  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有創控制通氣:目標、動態氣體陷閉的監測和通氣策略
    20.4  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有創輔助通氣及撤機策略
  21 肥胖患者的通氣
    21.1  引言
    21.2  肥胖患者的機械通氣需要調整的呼吸機輸入參數
    21.3  肥胖患者的機械通氣需要監測的呼吸機輸出參數
    21.4  總結
  22 簡單和複雜患者的撤機

    22.1  引言
    22.2  撤機的定義和步驟
    22.3  嘗試撤機步驟
    22.4  預防拔管失敗
    22.5  總結
  23 COVID-19相關呼吸衰竭的無創氧療策略
    23.1  引言
    23.2  無創氧療策略:設備、生理學和非 COVID-19證據
    23.3  COVID-19大流行期間無創氧療策略的注意事項
    23.4  總結
  24 COVID-19中的有創通氣
    24.1  引言
    24.2  氣管插管和時機選擇
    24.3  機械通氣設置
    24.4  挽救性治療
    24.5  氣管切開術
    24.6  總結
  25 不同手術情境下的機械通氣
    25.1  引言
    25.2  腹腔鏡手術
    25.3  肥胖患者
    25.4  胸外科手術
    25.5  心臟手術
    25.6  神經外科
    25.7  總結
  26 患者的長期隨訪
    26.1  引言
    26.2  隨訪門診和 PICS框架
    26.3  總結
  27 有限資源環境下的機械通氣
    27.1  引言
    27.2  有限資源環境下的機械通氣設施
    27.3  資源可變環境下機械通氣的適應證
    27.4  資源有限環境下的機械通氣模式
    27.5  資源有限環境下的機械通氣併發症
    27.6  長期機械通氣患者氣管切開的實踐
    27.7  總結
  28 患者轉運期間的機械通氣
    28.1  概述
    28.2  轉運對患者生理的影響
    28.3  設置轉運呼吸機
    28.4  肺部和氣道併發症
    28.5  心血管併發症
    28.6  設備故障、注意事項和人為錯誤
    28.7  檢查清單的重要性
    28.8  總結
第三部分 機械通氣的輔助手段
  29 俯?位通氣
    29.1  基本原理
    29.2  俯?位的啟動時機

    29.3  實際問題
    29.4  臨床證據
    29.5  總結
  30 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和體外二氧化碳清除
    30.1  嚴重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肺內分流和肺泡無效腔
    30.2  為什麼要採用體外氣體交換
    30.3  「全」流量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與低流量體外二氧化碳清除
    30.4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體外氣體交換的循證證據
    30.5  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的預后
    30.6  是否應該增加體外膜肺氧合中心的數量
    30.7  總結
  31 體外膜肺氧合時的機械通氣參數設置
    31.1  引言
    31.2  總結
第四部分  機械通氣監測
  32 呼吸系統的超聲評估
    32.1  引言
    32.2  肺部超聲
    32.3  膈肌
    32.4  輔助呼吸肌
    32.5  局限性
    32.6  總結
  33 電阻抗體斷層成像技術
    33.1  引言
    33.2  電阻抗斷層成像的基礎
    33.3  使用電阻抗斷層成像監測患者
    33.4  電阻抗斷層成像評估局部肺通氣和通氣變化
    33.5  電阻抗斷層成像評估局部肺灌注
    33.6  總結
  34 食管壓監測
    34.1  引言
    34.2  食管壓衍生變數的測量
    34.3  監測食管壓力指導機械通氣
    34.4  總結
  35 肺容積和容積二氧化碳圖
    35.1  引言
    35.2  肺容積
    35.3  容積二氧化碳圖
  36 影像學監測
    36.1  引言
    36.2  我們能從ICU里的胸片檢查中得到什麼
    36.3  機械通氣患者何時需要CT檢查
    36.4  總結
第五部分  教育資源
  37 機械通氣的教學:在線資源和模擬教學
    37.1  引言
    37.2  在線資源和應用
  機械通氣模擬教學
    37.4  總結
  38 案例教學:機械通氣控制模式

    38.1  引言
    38.2  臨床案例
  39 案例教學:機械通氣輔助模式
    39.1  引言
彩色插圖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