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中國人罪過償報態度的文化解說)(精)

  • 作者:霍存福|責編:郭向南
  • 出版社:山西人民
  • ISBN:9787203136187
  • 出版日期:2024/1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98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法制史領域的重要著作,在書中霍存福教授從「邊緣刑法學」的視角,闡釋了中國人法律觀念中的「報應說」。全書緊緊圍繞一個「報」字而「小題大做」,對傳統中國刑法文化的三個主要文化元素——復仇、報復刑、報應說進行了分析,包括復仇事實與觀念(上篇復仇)、法律中的報復刑因素及其表現(中篇報復刑)、報應(惡報)理論的內容與特徵(下篇報應說),涉及中國傳統刑法文化的三種主要的存在形態——習俗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作者介紹
霍存福|責編:郭向南
    霍存福,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法律史、法律文化。著有《權力場》《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中國人法律觀念的文化解說》《唐式輯佚》,譯著《唐令拾遺》(合譯),另發表有關中國法制史及法律文化研究論文90余篇。研究成果在國內法學界、史學界有一定影響力,也波及至韓國、日本及中國台灣;著作、論文多次再版及專題文集被收錄,獲獎亦頗多。

目錄
導論
上篇 復仇
第一章  原始復仇習俗
  第一節  源於氏族組織一體性的復仇義務
  第二節  起于各種形式侵害的復仇事由
  第三節  出於限制報復之災難性後果的復仇方式
第二章  經書中的復仇規範——復仇事例所反映的規則化過程
  第一節  復仇前提之標準的建立——從不問是非而復仇到「不受誅」等才可復仇的限定
  第二節  復仇對象的限定——由全宗族到加害者本人的縮減
  第三節  復仇者的範圍及角色限定——臣下、朋友參與復仇,親族由氏族全體向近親屬等的縮小
  第四節  復仇結果的指向——對死亡結果的追求的單一性
第三章  復仇之在後世——法律完備狀態下的復仇問題
  第一節  關於復仇的縱、禁與其爭論所反映的問題
  第二節  對漢以來複仇案的諸分析
  第三節  復仇與相關的法律規制
中篇 報復刑
第四章  報復刑的原始蠻性表現——族刑與緣坐
  第一節  族刑、緣坐——蠻性復仇在刑罰制度上的印記
  第二節  夷三族刑的正式立法及其歷史進化意義
第五章  報復刑的普遍而有影響的形態——同害刑
  第一節  西方古代的絕對同害刑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相對同害刑
  第三節  東西方古代同害刑的特徵
  第四節  同害相報的報復刑的情理基礎
第六章  報復刑的發展——非同害的象徵性刑罰與等值報償
  第一節  同害刑在實行中的象徵性——向非同害靠攏
  第二節  對同害刑的清算是產生和支持非同害原則的基礎
  第三節  非同害的報復刑的立論基礎
第七章  報復刑觀念對有關制度的執行的影響
  第一節  報復刑觀念在偵(審)訊過程中的表現和影響
  第二節  報復刑觀念在監禁囚犯方面的反映和表現
  第三節  報復刑觀念在刑罰執行方面的反映和表現
下篇 報應說
第八章  一般報應說
  第一節  報應說——多源頭匯合而成的解釋
  第二節  報應說與報復刑、復仇的關係
第九章  刑官報應說
  第一節  刑官報應——司法報應與立法報應
  第二節  報應的內容、範圍與強度
  第三節  冤報的緣由及其實質
  第四節  冤報的罪過形態及其寓意
  第五節  報應說的特徵與作用
結語
初版後記
再版跋
參考文獻
附錄1:正視傳統,磨琢文化,提煉精神,任重而道遠
附錄2:原論文摘要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