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碳監測與溫室氣體監測技術(精)

  • 作者:編者:朱衛東|責編:傅聰智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66167
  • 出版日期:2025/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664
人民幣:RMB 2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碳監測與溫室氣體監測技術》是國內首部系統介紹碳監測與溫室氣體監測的專業圖書,全面呈現了該領域的技術和應用圖景。本書首先概述了「雙碳」政策背景、碳監測、碳核算、碳計量、碳足跡、碳交易的有關知識以及國內外溫室氣體監測技術現狀,在此基礎上,詳細闡述了多種溫室氣體監測技術(包括非分散紅外光譜、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腔衰盪吸收光譜、腔增強吸收光譜、光聲光譜、差分吸收光譜等光譜技術和氣相色譜、氣質聯用等色譜技術)的測量原理、系統組成、關鍵部件、典型儀器產品及應用實例,系統總結了碳排放連續監測、碳捕集利用封存監測、重點行業碳排放監測、城市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監測、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海洋碳匯監測、碳通量監測中適用的技術與儀器,深入解析了碳排放計量、碳排放權交易、企業溫室氣體核算與排放報告編製的技術要點,介紹了碳監測智能化信息監控平台及其與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融合應用,並對溫室氣體監測的標準物質、量值溯源、質量控制、數據質量和儀器比對測試技術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書融合了多位一線專家的經驗和智慧,集廣度與深度于一體,兼具前瞻性和實用性,可供大氣環境監測、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儀器研發與製造、分析技術開發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閱讀,也適合高等院校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及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朱衛東|責編:傅聰智
    朱衛東,原南京分析儀器廠副廠長、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機械工業部任命的部級科技專家(分析儀器),國務院授予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工程技術)專家;曾任中國儀器儀錶學會第五屆理事,分析儀器分會第五屆理事;現任中國儀器儀錶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在線分析儀器專家組委員,《分析儀器》雜誌編委。     從事分析儀器產品開發五十余年,涉及熱學、電化學、光學、色譜、質譜等分析儀器新產品技術開發,榮獲原機械工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退休后曾在多家民營企業任職,現任南京霍普斯科技有限公司顧問。近十年來,研究重點為在線分析儀器系統與環境監測技術應用。先後發表論文30余篇,曾負責編寫《在線分析系統工程技術》專著(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年出版,任第一副主編和統稿人),是在線分析行業的咨深專家。

目錄
第1章  「雙碳」目標與碳監測的有關知識
  1.1  溫室氣體減排與「雙碳」目標
    1.1.1  溫室氣體、溫室效應以及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1.1.1.1  溫室氣體及溫室氣體升溫效應
      1.1.1.2  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與危害
      1.1.1.3  溫室氣體監測的有關術語
    1.1.2  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與碳達峰、碳中和
      1.1.2.1  IPCC與溫室氣體減排最重要的三個法律文件
      1.1.2.2  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與碳達峰、碳中和
    1.1.3  中國「雙碳」目標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政策措施
      1.1.3.1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1.1.3.2  中國「雙碳」目標實現的階段要求
      1.1.3.3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政策措施
  1.2  碳監測、溫室氣體核算與碳監測管理
    1.2.1  碳監測的概念與溫室氣體監測的有關知識
      1.2.1.1  碳監測的概念與有關知識
      1.2.1.2  碳監測與溫室氣體監測的關係
      1.2.1.3  碳排放、碳排放總量控制與碳排放監測
      1.2.1.4  碳計量管理、碳排放權交易與碳足跡
    1.2.2  溫室氣體核算方法與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製
      1.2.2.1  溫室氣體核算方法
      1.2.2.2  溫室氣體核算技術與核算體系
      1.2.2.3  碳排放核算方法與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編製
    1.2.3  溫室氣體監測的應用領域及有關技術管理
      1.2.3.1  溫室氣體排放源監測
      1.2.3.2  大氣環境溫室氣體濃度監測
      1.2.3.3  溫室氣體的碳匯監測與通量觀測
      1.2.3.4  溫室氣體監測的有關技術管理
    1.2.4  碳監測管理與評估試點工作要點及其進展
      1.2.4.1  碳監測管理與評估試點工作要點
      1.2.4.2  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的技術進展
    1.2.5  強化「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建設
第2章  溫室氣體監測技術及監測儀器技術總覽
  2.1  溫室氣體監測技術現狀與發展
    2.1.1  常見溫室氣體的特性及其監測方法
      2.1.1.1  常見溫室氣體的特性
      2.1.1.2  常見溫室氣體濃度的監測方法
    2.1.2  溫室氣體自動監測技術應用與量值溯源
      2.1.2.1  溫室氣體自動監測技術的應用
      2.1.2.2  溫室氣體自動監測的數據信息應用
      2.1.2.3  溫室氣體監測的量值溯源
      2.1.2.4  溫室氣體監測與污染氣體監測方法的比較
    2.1.3  國內外溫室氣體監測技術現狀
      2.1.3.1  工業排放源監測技術現狀
      2.1.3.2  大氣環境溫室氣體濃度監測技術現狀
      2.1.3.3  碳匯與碳通量監測技術現狀
  2.2  溫室氣體監測儀器技術的應用研究
    2.2.1  國內外溫室氣體監測儀器技術的應用研究
      2.2.1.1  國外的應用研究
    
      2.2.1.3  國內大氣溫室氣體監測與遙感探測技術的應用研究
      2.2.1.4  國內外溫室氣體監測儀器技術應用
    2.2.2  用於溫室氣體監測的現代在線分析儀器技術
      2.2.2.1  用於溫室氣體監測的在線光譜分析儀器技術
      2.2.2.2  用於溫室氣體監測的在線氣相色譜儀器技術
    2.2.3  用於溫室氣體監測的環境光學遙測儀器技術
      2.2.3.1  溫室氣體遙感探測技術
      2.2.3.2  「天空地」立體化監測儀器技術
第3章  非分散紅外氣體分析儀監測技術
  3.1  非分散紅外氣體分析儀監測技術概述
    3.1.1  常見溫室氣體的紅外光譜及特性
    3.1.2  非分散紅外氣體分析儀的檢測原理
    3.1.3  非分散紅外氣體分析儀的結構形式與關鍵部件
      3.1.3.1  結構形式
      3.1.3.2  光源與氣室部件
      3.1.3.3  檢測器與濾光器部件
    3.1.4  非分散紅外氣體分析儀的技術特點
    3.1.5  非分散紅外溫室氣體分析儀器的技術分類
    3.1.6  非分散紅外氣體分析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概述
  3.2  非分散紅外溫室氣體分析儀的產品技術與應用
    3.2.1  採用薄膜微音器的非分散紅外溫室氣體分析儀
    3.2.2  採用微流量檢測器的非分散紅外溫室氣體分析儀
      3.2.2.1  微流量檢測器技術
      3.2.2.2  國內外微流型紅外溫室氣體分析儀
    3.2.3  採用濾波相關及多返池的非分散紅外溫室氣體分析儀
      3.2.3.1  常規的濾波相關非分散紅外氣體分析儀檢測技術
      3.2.3.2  濾波相關非分散紅外氣體分析儀的多組分氣體檢測技術
      3.2.3.3  GFC+長光程多返測量池的非分散紅外氣體檢測技術
      3.2.3.4  IFC用於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監測系統的技術及應用
      3.2.3.5  非分散紅外溫室氣體吸收峰選擇與抗干擾分析
第4章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氣體分析儀監測技術
  4.1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氣體分析儀監測技術概述
    4.1.1  FTIR氣體分析儀的基本原理及測量方法
      4.1.1.1  概述
      4.1.1.2  FTIR在線光譜儀的基本原理
      4.1.1.3  FTIR在線光譜儀的測量方法與光譜反演
    4.1.2  FTIR氣體分析儀的結構組成與關鍵部件
      4.1.2.1  FTIR氣體分析儀的結構組成
      4.1.2.2  關鍵部件:氣體測量池
      4.1.2.3  關鍵部件:邁克爾遜干涉儀
    4.1.3  FTIR氣體分析儀的應用及技術分類
      4.1.3.1  FTIR在線分析儀在溫室氣體監測領域的應用
      4.1.3.2  FTIR分析儀的技術分類
    4.1.4  主動FTIR測量技術與被動FTIR測量技術
      4.1.4.1  主動FTIR測量技術
      4.1.4.2  被動FTIR測量技術
  4.2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氣體監測系統技術與應用
    4.2.1  抽取式FTIR在線光譜氣體分析系統監測技術與應用
      4.2.1.1
      16.2.4.1  確定企業溫室氣體核算邊界
      16.2.4.2  識別和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16.2.4.3  核算與報告溫室氣體減排量
第17章  碳監測信息管理平台與新技術應用
  17.1  碳監測智能化信息處理與管理平台
    17.1.1  碳監測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與設計
      17.1.1.1  碳監測信息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17.1.1.2  碳監測信息管理平台的功能設計要點
    17.1.2  碳監測智能化信息處理與演算法技術
    17.1.3  碳監測信息管理平台系統架構設計
      17.1.3.1  碳監測信息管理平台的主要架構
      17.1.3.2  基於「雲-管-邊-端」的碳排放監測架構
      17.1.3.3  碳監測信息管理平台系統架構的設計要點
      17.1.3.4  企業級碳監測信息管理平台系統及應用案例
  17.2  碳監測信息處理與新技術應用
    17.2.1  碳監測信息處理與物聯網技術應用
      17.2.1.1  物聯網體系架構
      17.2.1.2  物聯網技術在企業尺度碳排放監測中的應用
    17.2.2  碳監測信息處理與大數據技術應用
      17.2.2.1  大數據技術
      17.2.2.2  大數據技術在城市區域尺度碳監測中的應用案例
    17.2.3  碳監測信息處理與區塊鏈技術應用
      17.2.3.1  區塊鏈技術
      17.2.3.2  區塊鏈技術在碳監測信息處理中的作用
      17.2.3.3  區塊鏈技術在工業園區尺度碳監測中的應用案例
      17.2.3.4  區塊鏈技術與企業「雙碳」數據管理平台的應用
第18章  碳排放權交易及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
  18.1  碳排放權交易概述
    18.1.1  碳排放權交易的基本知識
      18.1.1.1  氣候變化問題與碳排放權交易
      18.1.1.2  碳交易基本原理
      18.1.1.3  碳交易的市場體系和市場類型
    18.1.2  國內碳市場及其運行機制
      18.1.2.1  碳市場的政策法規及制度體系
      18.1.2.2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簡介
    18.1.3  國內碳排放權交易運行與現狀
      18.1.3.1  全國碳市場的配額交易
      18.1.3.2  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項目交易
  18.2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
    18.2.1  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意義
      18.2.1.1  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企業分類
      18.2.1.2  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將給企業帶來的益處
    18.2.2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18.2.2.1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18.2.2.2  行業指南的內容結構
      18.2.2.3  行業核算邊界的確定
      18.2.2.4  核算方法
      18.2.2.5  數據質量控制
    18.2.3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主要內容
    18.2.4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編製及碳排放配
      18.2.4.1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編製
      18.2.4.2  碳排放配額履約
第19章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難點解析及報告核查
  19.1  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難點解析
    19.1.1  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編製的共性問題
      19.1.1.1  企業編製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共性問題舉例
      19.1.1.2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過程中小數位保留要求
    19.1.2  電力、鋼鐵、冶金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問題解析
      19.1.2.1  電力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編製的有關問題
      19.1.2.2  電力行業企業排放報告元素碳含量檢測問題解析
      19.1.2.3  鋼鐵行業企業排放報告有關問題解析
      19.1.2.4  冶金行業企業排放報告有關問題解析
    19.1.3  水泥、玻璃、造紙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問題解析
      19.1.3.1  水泥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問題解析
      19.1.3.2  平板玻璃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問題解析
      19.1.3.3  造紙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問題解析
    19.1.4  石油化工、化工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問題解析
      19.1.4.1  石油化工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問題解析
      19.1.4.2  化工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問題解析
  19.2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
    19.2.1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核查程序
      19.2.1.1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指南
      19.2.1.2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程序實施要點
    19.2.2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核查要點
      19.2.2.1  文件評審要點
      19.2.2.2  數據質量控制計劃及執行
      19.2.2.3  現場核查要點
    19.2.3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核查複核及核查案例
      19.2.3.1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核查複核與信息公開
      19.2.3.2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核查案例
      19.2.3.3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現場核查
      19.2.3.4  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的不符合項清單與核查結論
第20章  碳監測的政策、標準、標準物質與質量控制
  20.1  碳監測的有關政策與標準
    20.1.1  有關碳監測的政策與標準化措施
      20.1.1.1  有關「雙碳」目標的政策
      20.1.1.2  有關「雙碳」目標與碳監測標準化的措施
    20.1.2  溫室氣體監測的技術方法、標準與計量技術規範
      20.1.2.1  溫室氣體監測的技術方法和標準
      20.1.2.2  溫室氣體監測的計量技術規範
      20.1.2.3  溫室氣體核算監測有關的部分技術標準與規範
    20.1.3  溫室氣體監測的標準物質
      20.1.3.1  溫室氣體監測的標準物質概述
      20.1.3.2  國內外研製的溫室氣體標準物質的種類及量值溯源
    20.1.4  溫室氣體標準物質的製備方法及有關研究進展
      20.1.4.1  溫室氣體標準物質的製備方法
      20.1.4.2
      20.2.1.2  溫室氣體監測的數據質量控制
      20.2.1.3  其他國際組織建立的量值傳遞體系
      20.2.1.4  國際組織有關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體系
    20.2.2  國內溫室氣體監測的質量控制體系與數據質量探討
      20.2.2.1  國內溫室氣體監測的質量控制體系建設的目標
      20.2.2.2  溫室氣體監測的質量控制與量值溯源要求
      20.2.2.3  碳排放權交易用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質量目標要求
      20.2.2.4  連續監測法的數據質量探討
    20.2.3  溫室氣體監測設備比對測試
      20.2.3.1  比對測試的原則
      20.2.3.2  比對測試基本條件
      20.2.3.3  比對測試系統組成與測試流程
      20.2.3.4  測試指標的選擇與性能指標測試方法
參考文獻
英文縮略語對照表

      4.2.1.3  攜帶型FTIR測量系統技術與典型產品
    4.2.2  開放光路式FTIR氣體分析系統監測技術與應用
      4.2.2.1  開放光路式FTIR的氣體吸收測量與光學系統
      4.2.2.2  開放光路式FTIR監測系統的典型配置
      4.2.2.3  開放光路式FTIR監測系統的典型產品與應用
    4.2.3  被動式FTIR在線光譜技術在溫室氣體遙測領域的應用
第5章  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儀氣體監測技術
  5.1  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儀氣體監測技術概述
    5.1.1  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分析的測量原理與測量技術
      5.1.1.1  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分析的測量原理
      5.1.1.2  激光吸收光譜分析的測量技術
      5.1.1.3  TDLAS測量技術
      5.1.1.4  長光程測量池技術與激光多組分測量技術
    5.1.2  可調諧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儀測量系統組成
    5.1.3  可調諧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儀的關鍵部件
      5.1.3.1  激光光源
      5.1.3.2  氣體測量池
      5.1.3.3  紅外探測器
    5.1.4  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儀的技術分類
    5.1.5  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5.2  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技術應用
    5.2.1  近紅外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技術應用
      5.2.1.1  近紅外激光吸收光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與研究
      5.2.1.2  近紅外區溫室氣體CO2與CH4吸收譜線的選擇
      5.2.1.3  一種用於測量大氣中溫室氣體CH4的激光測量裝置
      5.2.1.4  一種多次反射的直接吸收光譜法測量CO2的激光測量裝置
    5.2.2  中紅外半導體激光光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技術應用
      5.2.2.1  中紅外半導體激光光譜分析技術概述
      5.2.2.2  QCL中紅外光譜的溫室氣體檢測技術
      5.2.2.3  NIR+MIR激光測量的多組分氣體監測技術
    5.2.3  開放光路式半導體激光光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技術應用
    5.2.4  攜帶型及遙測式激光光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技術應用
      5.2.4.1  攜帶型激光光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技術應用
      5.2.4.2  遙測式激光光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技術應用
第6章  腔衰盪吸收光譜法氣體監測技術
  6.1  腔衰盪吸收光譜法氣體監測技術概述
    6.1.1  腔衰盪吸收光譜法氣體監測技術研究進展
    6.1.2  腔衰盪吸收光譜法氣體監測技術的測量原理
      6.1.2.1  基本原理
      6.1.2.2  氣體濃度反演技術
    6.1.3  腔衰盪吸收光譜法氣體監測的技術分類
      6.1.3.1  按光源分類的CRDS技術
      6.1.3.2  按光學腔結構分類的CRDS技術
      6.1.3.3  按頻率匹配調製方法分類的CRDS技術
    6.1.4  腔衰盪光譜法氣體監測儀器的基本組成與關鍵部件
      6.1.4.1  基本組成
      6.1.4.2  關鍵部件
    6.1.5  
      6.1.5.3  其他連續波腔衰盪光譜儀器技術
  6.2  腔衰盪吸收光譜法溫室氣體監測系統技術與應用
    6.2.1  腔衰盪吸收光譜監測技術應用概述
    6.2.2  腔衰盪吸收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器典型產品
      6.2.2.1  國外典型產品
      6.2.2.2  國內典型產品
    6.2.3  用於溫室氣體監測的腔衰盪吸收光譜監測系統技術
      6.2.3.1  CRDS溫室氣體監測系統組成及配置要求
      6.2.3.2  CRDS溫室氣體監測系統的採樣系統及除水技術
      6.2.3.3  CRDS溫室氣體光譜監測系統質控及量值溯源
      6.2.3.4  國外溫室氣體自動監測站的典型組成
    6.2.4  腔衰盪吸收光譜法用於溫室氣體CO2、CH4、N2O監測的典型案例
      6.2.4.1  CRDS在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監測站應用的典型案例
      6.2.4.2  CRDS用於溫室氣體走航監測的應用案例
第7章  腔增強吸收光譜法與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氣體監測技術
  7.1  腔增強吸收光譜法氣體監測技術
    7.1.1  腔增強吸收光譜法氣體監測技術概述
    7.1.2  腔增強吸收光譜法的檢測原理
    7.1.3  腔增強吸收光譜法的技術分類
      7.1.3.1  技術分類概述
      7.1.3.2  技術分類
    7.1.4  腔增強吸收光譜技術研究進展
      7.1.4.1  非相干寬頻腔增強吸收光譜技術研究進展
      7.1.4.2  光反饋腔增強吸收光譜技術研究進展
    7.1.5  腔增強吸收光譜法監測系統的基本組成與關鍵部件
      7.1.5.1  腔增強吸收光譜法監測系統的基本組成
      7.1.5.2  IBB-CEAS的關鍵部件
    7.1.6  腔增強吸收光譜法監測技術的應用與典型產品
      7.1.6.1  CEAS技術在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7.1.6.2  用於大氣環境監測的OF-CEAS典型產品
  7.2  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氣體監測技術
    7.2.1  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技術簡介
    7.2.2  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技術原理與結構模式
      7.2.2.1  技術原理
      7.2.2.2  OA-ICOS的技術分析
      7.2.2.3  OA-ICOS的結構模式
    7.2.3  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法氣體監測技術研究進展
      7.2.3.1  國外OA-ICOS技術研究進展
      7.2.3.2  國內OA-ICOS技術研究進展
    7.2.4  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監測系統的光學諧振腔及有關設計技術
      7.2.4.1  OA-ICOS的光學諧振腔
      7.2.4.2  OA-ICOS提高積分腔靈敏度的方法
      7.2.4.3  OA-ICOS的激光光源與封閉路徑的氣室設計
    7.2.5  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監測系統應用實例與典型產品
      7.2.5.1  OA-ICOS監測系統應用實例
      7.2.5.2  國內外典型商業化產品與應用
      7.2.5.3  OA-ICOS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項目的典型應用案例
第8章  光聲光譜、差分光譜及MEMS光學感測器氣體監測技術
  8.1  光聲光譜法
      8.1.1.1  國內外光聲光譜法監測技術的發展
      8.1.1.2  光聲光譜法的測量原理
      8.1.1.3  光聲光譜的技術特點
      8.1.1.4  光聲光譜法監測技術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8.1.2  光聲光譜法測量系統的組成與攜帶型儀器技術
      8.1.2.1  光聲光譜氣體測量系統的組成及典型產品
      8.1.2.2  攜帶型光聲光譜法多組分氣體分析儀的組成
      8.1.2.3  光聲光譜法溫室氣體通量在線觀測系統
    8.1.3  光聲光譜法溫室氣體分析系統的關鍵部件
      8.1.3.1  光源
      8.1.3.2  光聲測量池
      8.1.3.3  光聲轉換器
  8.2  差分吸收光譜及差分激光雷達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8.2.1  差分吸收光譜監測技術及其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演算法應用
      8.2.1.1  差分光學吸收光譜監測技術
      8.2.1.2  DOAS系統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演算法應用
    8.2.2  開放光路式差分吸收光譜測量系統及幾種典型結構
      8.2.2.1  開放光路式差分吸收光譜法測量系統
      8.2.2.2  地基多軸差分光學吸收光譜遙測系統
      8.2.2.3  典型的利用直射太陽光譜檢測大氣CO2垂直柱濃度的實驗裝置
      8.2.2.4  車載差分光學吸收光譜遙測系統
      8.2.2.5  攜帶型差分光學吸收光譜多組分氣體測量系統
    8.2.3  差分吸收激光雷達及其在大氣環境溫室氣體遙測中的技術應用
      8.2.3.1  差分吸收激光雷達技術
      8.2.3.2  差分吸收激光雷達的基本原理及典型應用
  8.3  智能化MEMS感測器及其他氣體感測器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8.3.1  MEMS感測器技術及其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8.3.1.1  MEMS感測器技術
      8.3.1.2  國內外MEMS氣體感測器技術研究進展
    8.3.2  其他氣體感測器技術及其應用
      8.3.2.1  光學氣體感測器技術與半導體氣體感測器技術簡介
      8.3.2.2  典型的光學氣體感測器
      8.3.2.3  半導體氣體感測器
    8.3.3  MEMS氣體感測器及其他光學氣體感測器的發展展望
      8.3.3.1  MEMS及光學感測器技術發展展望
      8.3.3.2  光學氣體感測器技術發展展望
第9章  在線氣相色譜氣體監測技術
  9.1  用於溫室氣體監測的氣相色譜檢測技術
    9.1.1  氣相色譜儀檢測技術概述
    9.1.2  在線氣相色譜儀常用檢測器
    9.1.3  在線氣相色譜儀的色譜柱切換技術、常用閥組件與富集解析技術
      9.1.3.1  色譜柱切換技術
      9.1.3.2  常用閥組件
      9.1.3.3  富集解析技術
    9.1.4  在線氣相色譜儀的電子控制、檢測信息採集與數據處理技術
      9.1.4.1  電子控制
      9.1.4.2  溫度控制
      9.1.4.3  壓力控制
    
  9.2  在線氣相色譜儀系統在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9.2.1  在線氣相色譜儀系統的基本組成
    9.2.2  在線氣相色譜儀系統的分析流程、取樣處理及輔助設備
      9.2.2.1  在線氣相色譜儀系統的分析流程與取樣處理技術
      9.2.2.2  在線氣相色譜儀系統的常用輔助設備
    9.2.3  在線氣相色譜儀系統在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9.2.3.1  城市大氣環境溫室氣體在線色譜儀監測系統的典型應用
      9.2.3.2  城市工業園區溫室氣體在線色譜觀測系統的典型案例
    9.2.4  微型色譜監測系統與攜帶型色譜儀在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9.2.4.1  溫室氣體網格化監測及微型色譜監測系統
      9.2.4.2  攜帶型氣相色譜儀的應用與設計技術
      9.2.4.3  攜帶型氣相色譜儀在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9.2.4.4  攜帶型氣相色譜儀的典型產品案例
第10章  痕量溫室氣體及消耗臭氧層物質的在線監測技術
  10.1  用於痕量溫室氣體監測的色譜-質譜聯用技術
    10.1.1  痕量溫室氣體監測的對象及標準
    10.1.2  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簡介
    10.1.3  痕量溫室氣體監測的樣品前處理技術
    10.1.4  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在痕量溫室氣體監測中的應用
      10.1.4.1  用於大氣痕量溫室氣體監測的在線GC-MS系統
      10.1.4.2  國內研究開發的一種在線觀測溫室氣體的GC-MS系統技術
      10.1.4.3  幾種國內外典型的在線色譜-質譜聯用產品技術
  10.2  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物質及其替代物的監測技術
    10.2.1  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有關國際法規與技術
      10.2.1.1  大氣中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有關知識
      10.2.1.2  ODS的產生及臭氧層損耗原因
      10.2.1.3  ODS的臭氧消耗潛能及全球增溫潛勢
      10.2.1.4  大氣中ODS及其替代物監測技術
    10.2.2  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物質監測技術進展
      10.2.2.1  國外大氣中ODS及其替代物監測技術進展
      10.2.2.2  國內大氣中ODS及其替代物監測技術進展
    10.2.3  大氣中消耗臭氧層物質及其替代物的監測儀器與應用案例
      10.2.3.1  大氣中ODS及其替代物的檢測方法與典型案例
      10.2.3.2  大氣中ODS在線色譜監測技術應用
      10.2.3.3  大氣中ODS監測系統的技術應用
第11章  大氣環境溫室氣體遙感探測與溫室氣體穩定同位素監測技術
  11.1  大氣環境溫室氣體遙感探測技術與應用
    11.1.1  大氣環境的地基遙感與星載探測技術
      11.1.1.1  地基遙感探測技術
      11.1.1.2  星載探測技術
    11.1.2  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的無人機監測技術
      11.1.2.1  無人機溫室氣體探測技術
      11.1.2.2  國內外無人機溫室氣體探測技術的應用
    11.1.3  碳盤點衛星遙感探測技術進展
      11.1.3.1  碳盤點衛星遙感探測技術概述
      11.1.3.2  國外碳衛星遙感探測技術進展
  
      11.1.4.2  碳衛星的通量監測數據同化與反演技術研究
  11.2  溫室氣體穩定同位素監測的技術方法與應用
    11.2.1  溫室氣體穩定同位素簡介
      11.2.1.1  穩定碳同位素的相關知識
      11.2.1.2  穩定同位素的應用
      11.2.1.3  穩定氣體同位素監測技術進展
    11.2.2  溫室氣體穩定同位素監測的同位素比質譜技術
      11.2.2.1  溫室氣體穩定同位素比質譜監測技術
      11.2.2.2  典型產品一
      11.2.2.3  典型產品二
      11.2.2.4  穩定同位素比質譜儀應用的探討
    11.2.3  溫室氣體穩定同位素的在線光譜監測技術
      11.2.3.1  穩定同位素的光譜測量技術
      11.2.3.2  FTIR在溫室氣體同位素分析中的技術應用
      11.2.3.3  CRDS在溫室氣體同位素分析中的技術應用
第12章  碳排放連續監測技術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監測技術
  12.1  碳排放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技術與應用
    12.1.1  碳排放源連續監測技術與應用
      12.1.1.1  技術概述
      12.1.1.2  碳排放源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法與排放因子法的探討
      12.1.1.3  國內碳排放源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法應用推廣的挑戰
      12.1.1.4  國內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法的應用前景分析
    12.1.2  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技術進展
      12.1.2.1  國外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技術進展
      12.1.2.2  國內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技術進展
      12.1.2.3  國內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技術應用分析
    12.1.3  碳排放溫室氣體連續排放監測系統的組成與分類
      12.1.3.1  溫室氣體CEMS的基本組成
      12.1.3.2  溫室氣體CEMS的分類
  12.2  連續監測技術在企業集中排口與無組織排放監測中的應用
    12.2.1  碳排放源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技術
      12.2.1.1  碳排放源溫室氣體集中排口的連續監測技術
      12.2.1.2  非分散紅外溫室氣體連續監測系統
      12.2.1.3  高溫熱濕法紅外氣體分析系統
      12.2.1.4  原位式非分散紅外溫室氣體連續監測系統技術
      12.2.1.5  激光光譜法溫室氣體連續監測技術
      12.2.1.6  碳排放樣品取樣處理系統與煙氣慣性採樣探頭
    12.2.2  企業溫室氣體無組織逸散排放監測技術
      12.2.2.1  企業溫室氣體無組織排放監測技術
      12.2.2.2  用於通量計算的開放式溫室氣體監測技術
      12.2.2.3  用於泄漏報警的開放式溫室氣體監測技術
    12.2.3  溫室氣體微型監測站及網格化監測平台
      12.2.3.1  溫室氣體微型監測站
      12.2.3.2  逸散排放的溫室氣體網格化監測平台
  12.3  碳排放煙氣流速監測與高精度流速監測技術
    12.3.1  碳排放煙氣流速監測技術
      12.3.1.1  常見的煙氣流量監測技術
      12.3
      12.3.2.1  高精度超聲波流量計監測技術
      12.3.2.2  三維皮托管流速儀測量技術
      12.3.2.3  光閃爍法煙氣流速監測技術
    12.3.3  高精度煙氣流速在線監測系統
      12.3.3.1  集中排口煙道的矩陣式煙氣流量在線監測系統
      12.3.3.2  集中排口煙道的網格法流速測量系統
      12.3.3.3  區域內長距離大氣風速監測系統
  12.4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及在線監測的應用
    12.4.1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發展及國內外現狀
      12.4.1.1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發展
      12.4.1.2  國外CCUS項目現狀
      12.4.1.3  國內CCUS項目現狀
    12.4.2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系統的應用及展望
      12.4.2.1  CCUS技術系統
      12.4.2.2  CCUS技術的發展現狀與國內外項目進展
      12.4.2.3  CCUS技術應用展望
    12.4.3  在線監測技術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中的應用
      12.4.3.1  在線監測技術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中的應用要求
      12.4.3.2  在線監測技術在火電行業CCUS項目中的典型應用
第13章  重點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
  13.1  重點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1  火電與鋼鐵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1.1  火電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1.2  鋼鐵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2  石油與煤炭開採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2.1  石油開採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2.2  煤炭開採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3  廢棄物處理及其他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3.1  廢棄物處理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3.2  水泥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3.3  玻璃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1.3.4  移動源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2  重點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與應用
    13.2.1  火電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與應用
      13.2.1.1  火電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規範
      13.2.1.2  火力發電企業二氧化碳排放在線監測的技術性能指標
      13.2.1.3  火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排放連續監測系統組成與典型應用案例
    13.2.2  鋼鐵與焦化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與應用
      13.2.2.1  政策與現狀
      13.2.2.2  工藝流程及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要點
    13.2.3  石油天然氣及化工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與應用
      13.2.3.1  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的碳排放計量監測概述
      13.2.3.2  石油天然氣企業碳排放核算過程與排放總量計算
      13.2.3.3  石油天然氣企業生產過程的碳排放監測技術要求
      13.2.3.4  化工生產企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與應用
    13.2.4  水泥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與應用
      13.2.4.1  水泥行業碳排放監測技術要點

      13.2.5.1  發電企業入爐煤元素碳含量監測的重要性
      13.2.5.2  發電企業入爐煤元素碳含量的「採制化」技術
      13.2.5.3  入爐煤在線監測的典型產品
    13.2.6  石油化工企業火炬氣排放監測技術與應用
      13.2.6.1  火炬氣及火炬氣排放監測相關規定
      13.2.6.2  火炬氣連續監測系統組成與技術要求
      13.2.6.3  火炬氣分析儀及火炬監測系統的應用案例
第14章  城市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監測技術及一體化監測方案
  14.1  城市大氣環境溫室氣體監測技術
    14.1.1  城市大氣溫室氣體監測的目標與定位
    14.1.2  國內外城市溫室氣體監測網路建設
      14.1.2.1  全球溫室氣體觀測網路發展概況
      14.1.2.2  國外典型城市碳監測網路建設項目
      14.1.2.3  國內典型城市碳監測網路建設項目
    14.1.3  城市大氣溫室氣體的採樣與監測方法
      14.1.3.1  試點城市要求
      14.1.3.2  溫室氣體的監測方式
      14.1.3.3  主要監測技術方法
  14.2  城市高塔溫室氣體監測技術
    14.2.1  城市高塔溫室氣體監測系統
    14.2.2  溫室氣體連續自動監測的採樣處理系統
      14.2.2.1  採樣處理系統組成
      14.2.2.2  採樣要求
    14.2.3  溫室氣體監測的系統集成及運行質控要求
      14.2.3.1  監測站房及輔助設施的系統集成要求
      14.2.3.2  監測系統配置
      14.2.3.3  監測系統的運行管理要求
      14.2.3.4  監測系統的質控要求
      14.2.3.5  監測系統的數據審核要求
  14.3  城市大氣溫室氣體的移動監測技術
    14.3.1  技術概述
    14.3.2  城市大氣監測站移動監測技術方法
      14.3.2.1  城市大氣監測站點移動監測技術概述
      14.3.2.2  城市大氣監測站點移動監測的輔助系統
      14.3.2.3  城市大氣監測站點移動監測設備的運行要求
    14.3.3  城市大氣監測站點移動監測模式設置的技術要點
      14.3.3.1  移動監測模式設置的類型與溫室氣體濃度計算
      14.3.3.2  移動監測模式實施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
  14.4  城市溫室氣體一體化監測方案與智慧平台
    14.4.1  城市溫室氣體一體化監測試點方案
      14.4.1.1  城市溫室氣體碳監測試點工作進展
      14.4.1.2  城市溫室氣體碳監測工作試點的目標要點
    14.4.2  城市「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的建設
      14.4.2.1  概述
      14.4.2.2  構建城市「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建設的技術要點與典型案例
    14.4.3  城市溫室氣體監測智慧平台
      14.4.3.1  城市溫室氣體監測智慧平台的目標要求
      14.4.3.2  城市溫室氣體監測智慧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塊
第15章  生態系統碳匯、海洋碳匯與碳通量監測

    15.1.1  生態系統碳匯概述
    15.1.2  生態系統碳匯監測的技術方法
    15.1.3  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估算方法
    15.1.4  生態系統碳匯監測的技術要點
  15.2  海洋碳匯監測
    15.2.1  海洋生態碳匯的定義
    15.2.2  海岸帶碳匯監測及海底碳封存
    15.2.3  海洋碳匯的定量研究方法
    15.2.4  海洋生態碳匯試點監測的技術要點
  15.3  碳通量監測
    15.3.1  碳通量及國內外生態系統碳通量觀測現狀
    15.3.2  碳通量監測方法
    15.3.3  碳通量觀測技術與應用
      15.3.3.1  碳通量觀測站的基本要求與渦度相關法的應用
      15.3.3.2  碳通量觀測系統設計
    15.3.3  用於碳通量監測的光聲光譜監測系統及典型儀器
第16章  碳排放計量與企業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16.1  碳排放計量
    16.1.1  碳排放計量概述
      16.1.1.1  碳排放計量概念與碳排放計量體系
      16.1.1.2  建設碳排放計量體系的目標與要求
      16.1.1.3  企業開展碳計量的需求與碳排放計量和碳賬戶管理系統
      16.1.1.4  碳計量監測技術的應用
    16.1.2  核演算法碳計量的相關法規和標準
      16.1.2.1  區域層面的溫室氣體核算
      16.1.2.2  企業層面的溫室氣體核算
      16.1.2.3  產品層面的溫室氣體核算
    16.1.3  直測法碳計量的相關法規和標準
      16.1.3.1  歐盟的直測法碳計量的法規及標準
      16.1.3.2  美國的直測法碳計量的法規及標準
      16.1.3.3  中國的直測法碳計量的法規及標準進展
    16.1.4  碳排放計量在電力與化工行業的典型應用
      16.1.4.1  電力行業的核演算法碳計量
      16.1.4.2  電力行業的直測法碳計量
      16.1.4.3  電力行業的核演算法與直測法碳計量對比分析
      16.1.4.4  化工行業的核演算法碳計量
  16.2  企業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16.2.1  MRV制度與企業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16.2.1.1  MRV制度
      16.2.1.2  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16.2.1.3  重點行業企業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16.2.2  溫室氣體核算的標準與報告原則
      16.2.2.1  溫室氣體核算的企業標準
      16.2.2.2  溫室氣體核算報告的五項原則
    16.2.3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製
      16.2.3.1  編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的理由
      16.2.3.2  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製的基本要點
      16.2.3.3  質量與不確定性
      16.2.3.4  跟蹤長期排放量
    16.2.4  企業溫室氣體核算體系建設的主要步驟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