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石器工業

  • 作者:劉揚|責編:喬漢英
  • 出版社:文物
  • ISBN:9787501082797
  • 出版日期:2024/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18
人民幣:RMB 1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烏蘭木倫遺址發現于2010年,是鄂爾多斯高原繼20世紀20年代發現薩拉烏蘇和水洞溝遺址以來,時隔近九十年的一次新的重要發現。遺址地層堆積厚,地層分為8層;遺物豐富,包含大量的石製品、動物化石和一些用火遺跡;光釋光測年結果為距今6。5萬?5萬年,屬於古人類和舊石器技術演化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古環境研究顯示,遺址氣候屬溫涼偏干類型。
    《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石器工業》以烏蘭木倫遺址第1地點2010?2012年發掘獲得的13146件石製品為研究對象,從原料來源與利用、石核剝片技術、工具類型和修理技術、石製品拼合等幾個方面對遺址石器工業進行研究,並通過實驗考古學的方法對石片生產過程和方式等人類行為予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古人類在距離遺址約2km的基岩礫石層採集原料后帶回遺址並打制石器,其中主要是40?80mm的優質石英岩,體現出對礫石大小、岩性、岩石質量等方面的選擇性。石核剝片主要採用了硬錘錘擊法,此外還有砸擊法以及可能使用的壓製法。剝片技術和序列的研究採用了階段類型學的方法,將剝片過程分為預備和生產兩個階段。各階段不同的剝片方法和技術共同構成了17個剝片序列。不同剝片序列對石核初始毛坯形狀和原料等具有一定的選擇性,體現出在石核剝片方面的原料經濟。此外,石核剝片還體現出很強的預製性。工具類型是以鋸齒刃器、凹缺器和刮削器為代表的小石器工業組合,具有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一般特徵;一些石器類型和加工技術還體現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特點。
    與國內相關遺址對比表明,烏蘭木倫遺址石器工業具有非常鮮明的本土化特點,是中國華北地區小石器工業傳統連續演化的重要一環,也為中國古人類「連續演化、附帶雜交」理論提供了文化上的證據。烏蘭木倫遺址下部相對較早到上部相對較晚文化層,石製品面貌變化不大,體現出石器技術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與國外相關遺址對比表明,烏蘭木倫遺址石器工業表現出一些西方舊石器文化元素,如Kombewa(孔貝瓦)技術和Tangedpoint(帶鋌石鏃)。特別是後者,很有可能是北非Aterian(阿梯爾)文化傳播的結果。帶鋌石鏃的傳播路線與現代人走出非洲的北線遷徙路線在一定程度上重合,即早期現代人向北最先到達北非,並將該地區Aterian文化流行的帶鋌石鏃帶到世界其他地區,而烏蘭木倫遺址是連接東亞的重要中轉站。
    該書研究認為烏蘭木倫遺址具有狩獵屠宰場的性質,而不是人類長期居住的場所。古人類在這裡狩獵、打制石器、屠宰動物,併發生了生活行為。較厚的地層堆積以及不同文化層連續穩定的石器技術,表明遺址被同一人群長期重複利用。
    該書還從組織能力和計劃深度兩個方面對烏蘭木倫遺址古人類的認知能力進行了分析,並探討其行為的現代性。古人類在原料選擇、石核剝片的預製性和複雜性、工具修理、複雜工具設計等方面體現出一定的策劃型技術,表明已具備較強的認知能力。特別是帶鋌石鏃的出現表明「安全狩獵」和「系統狩獵」已經出現,而這正是行為現代性的重要標誌。

作者介紹
劉揚|責編:喬漢英
   劉揚,1985年生。2008年畢業於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1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曾赴法國、西班牙、波蘭、印度、韓國等訪學與交流。首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和絲路獎學金獲得者。現為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副教授、博導,2023年入選「逸仙學者」。主要從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主持和參與內蒙古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呼和浩特沙樑子古城遺址,河北泥河灣三棵樹遺址,海南白沙南或河遺址,廣西百色楊屋遺址以及西班牙阿塔普爾卡遺址等多項考古發掘,相關工作入選「全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項、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才項目1項以及省部級和校級項目多項。主編出版《烏蘭木倫——鄂爾多斯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發掘報告》等著作三部,在《考古學報》《考古》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成果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等獎勵。

目錄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從鄂爾多斯高原舊石器考古史看烏蘭木倫遺址新發現
    二、烏蘭木倫遺址石製品研究關聯的重要學術課題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目標
  第四節  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石製品分類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及觀察測量項目的方法和指標
第二章  烏蘭木倫遺址概況
  第一節  地理、地質和地貌概況
  第二節  遺址堆積形成過程及地層的劃分和描述
    一、遺址堆積成因的初步認識
    二、地層劃分和描述
  第三節  遺址的發現、發掘和室內工作
    一、發現、發掘與野外工作方法
    二、室內工作
  第四節  主要收穫
    一、石製品
    二、動物化石
    三、其他(火塘遺跡和顏料塊)
  第五節  年代學背景
  第六節  古環境背景
    一、遺址年代對應的黃土、深海氧同位素和冰期階段
    二、遺址生態環境記錄
第三章  埋藏學背景
  第一節  石製品組合
  第二節  石製品拼合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二、拼合結果
    三、拼合石製品的空間分佈
    四、石製品拼合結果所反映的遺址埋藏情況
    五、拼合案例描述
  第三節  火塘、炭屑層的埋藏學指示意義
  第四節  遺物出土狀態
    一、傾向和長軸方向
    二、磨蝕和風化
  第五節  烏蘭木倫遺址埋藏性質
第四章  原料的來源和利用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烏蘭木倫遺址的原料類型和特徵
    一、類型
    二、等級
    三、石皮面和表面狀態
    四、尺寸
    五、早期利用過原料的再利用
  第三節  地質調查

    一、調查區域地質背景
    二、調查方法和技術路線
    三、調查結果
  第四節  烏蘭木倫遺址原料的開發利用方略
第五章  石製品技術與功能
  第一節  石製品總體考察
  第二節  剝片技術研究
    一、石核剝片技術與程序
    二、石片類型和技術特徵
  第三節  工具類型和修理技術
    一、工具類型與標本描述
    二、工具的製作與修理
  第四節  微痕觀察
    一、觀察結果
    二、標本舉例
    三、認識
  第五節  石製品技術和功能的認識與相關問題
    一、石器工業特點
    二、相關問題討論
第六章  石英岩剝片實驗研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實驗材料和方法
    一、實驗材料的獲取和評價
    二、實驗設計
  第三節  實驗結果和分析
    一、剝片產品
    二、石核
  第四節  剝片實驗的認識與啟示
    一、實驗小結
    二、啟示
第七章  文化對比
  第一節  與鄂爾多斯高原舊石器遺址對比
    一、與薩拉烏蘇遺址對比
    二、與水洞溝遺址對比
    三、與調查採集石製品對比
    四、小結
  第二節  與鄰近地區舊石器遺址對比
    一、與周口店對比
    二、與泥河灣盆地對比
    三、小結
  第三節  與國外相關舊石器工業對比
    一、亞洲鄰近地區
    二、歐洲
    三、非洲
    四、小結
  第四節  烏蘭木倫遺址在舊石器文化演化中的位置
第八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結論
    一、年代、環境與埋藏狀況
    二、石器工業特點

    三、烏蘭木倫遺址石器工業及其文化意義
  第二節  討論
    一、烏蘭木倫遺址的性質和功能
    二、烏蘭木倫遺址石器工業關於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證據
    三、烏蘭木倫遺址石器工業體現的現代性人類行為
    四、剝片實驗對石製品研究的意義
附錄
  附錄一  剝片實驗過程描述
  附錄二  剝片實驗石核特徵與描述
  附錄三  剝片實驗剝片產品特徵與描述
  附錄四  剝片實驗石錘特徵與描述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