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兩宋之交理學道論嬗變與詩歌流變的雙向考察

  • 作者:左志南|責編:羅衛平//劉丹
  • 出版社:社科文獻
  • ISBN:9787522826363
  • 出版日期:2024/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75
人民幣:RMB 1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兩宋之交湖湘學派、龜山學派、江西詩派道論與文學的相互關係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了三大群體的學術思想嬗變過程,詳細考察了三大群體學術思想嬗變影響下的詩學觀念與具體創作。本書從兩宋之交儒林學者與文苑士人的交往入手,以該時期突出之美學風格、凸顯之文論話語與該時期理學的關係為對象,尋繹理學與文學交互影響的方式,通過典型而詳細的論辯,對這種交互影響予以清晰的定位與集中的考察。

作者介紹
左志南|責編:羅衛平//劉丹
    左志南(1981-),男,山東泰安人,201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l0年9月至2012年7月于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至今任教於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現為該校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目前主要從事宋代文學研究,先後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一項、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一頊、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一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湖湘學派道論與詩學研究
  第一章  湖湘學派理學思想概述
    第一節  倫理、本體與心體——湖湘學派學術思想的三個維度與發展脈絡
      一  儒學倫理:學術的理論基點與出發點
      二  本體的追尋:秩序合理性依據探索中的學術脈絡
      三  心體之內涵與功用:先驗認識論的提出與推演
      四  「五峰不滿其兄之學」的實質
    第二節  湖湘學派之歷史哲學特色與淵源流變——以胡安國對程頤《春秋》學的繼承發展?中心
      一  胡安國對程頤《春秋傳》詮釋思路的借鑒與發展
      二  程頤、胡安國關於歷史主體的認識及其作用的闡發
      三  胡安國對程頤歷史單位認識的發展及意義
      四  程頤、胡安國對歷史規律的認識與應對
      五  歷史哲學:胡寅、胡安國哲學體系建構的出發點
  第二章  胡安國理學思想與《春秋傳》的歷史哲學
    第一節  胡安國理學思想體系
      一  致知窮理:修養方式的論述
      二  心與理一:主體認知規律的體認與修養境界的界定
      三  人倫大本:個體修養、內聖外王的貫穿主旨
      四  先驗後學:胡安國對二程、楊時理學思想的借鑒與彌合
    第二節  胡安國《春秋傳》的歷史哲學意識
      一  《春秋傳》的詮釋維度、詮釋思路及其成因
      二  《春秋傳》關於歷史主體及其作用的認識
      三  《春秋傳》歷史單位的界定及其貫穿主旨
      四  《春秋傳》對歷史規律及歷史認識的界定
  第三章  胡寅理學體系與文學創作
    第一節  本氣、窮理、盡心:胡寅理學思想體系的建構特點
      一  氣:一切實在的最終本原
      二  理: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
      三  心:本體主體的溝通關捩
      四  ?君與?臣:內聖的外化與外王的實現
      五  胡寅理學體系的意義和局限
    第二節  枯木葩華,踵步蘇黃:胡寅詩學理念與詩歌創作
      一  逸懷浩氣,枯木玄酒:胡寅的詩歌創作論
      二  踵步蘇黃,同調江西:師法對象的選擇與句法層面的體現
      三  攝典儒經,用於關捩:理學修養在詩歌語言與結構層面的體現
      四  生生謂易,沖融和樂:靜中見動的生命體悟
  第四章  胡宏理學思想與其詩歌創作
    第一節  命、性、心:胡宏理學思想體系建構特點及其意義
      一  盡性至命:「性」之概念提出及其內涵辨析
      二  連接本體與主體、貫通形上與形下:「性」在胡宏哲學體系中的作用
      三  先驗與已發:胡宏關於「心」體的界定與闡發
      四  胡宏理學體系建構特點及其意義
    第二節  胡宏理學思想視域下的詩歌創作
      一  「發而中節」情感規範的詩歌體現
      二  盡性至命:修養理路的詩化表現
      三  與道冥符:境界體認的詩美傳遞
    
    第一節  龜山學派的確立
      一  受教龜山、傳承洛學——共同的師承與追求所促成的龜山學派
      二  交往切磋、互相砥礪——相互認可及勸勉切磋強化了學派的群體意識
      三  力攻新學、排斥佛禪——駁斥「異端」學?彰顯了傳承師?的責任感
      四  程門正宗、倡道東南——龜山學派在時人及後人論述中的定型與成立
    第二節  龜山門人對楊時經學研究的繼承與發展
      一  上溯聖人之心,明確修養方向——龜山門人的《春秋》學、《尚書》學研究與發展趨勢
      二  闡發修養方式,強調反求諸己——龜山門人的四書學研究及其發展趨勢
    第三節  龜山學派的發展與分化
      一  由博返約,重視四書:闡釋對象的變化
      二  闡發義理,涵養致用:闡釋策略的變化
      三  明心盡性,六經注我:闡釋方法的變化
  第二章  程門高弟,倡道東南——龜山學派創立者楊時的道論與文學
    第一節  反身而誠,正心執中——楊時理學體系的構架及其發展趨勢與意義
      一  萬物備我,反身而誠:修持導向
      二  養直持敬,以正吾心:修持方式
      三  體驗未發,靜以執中:修持境界
      四  楊時理學修養理論的意義及發展趨勢
    第二節  中正和樂,古樸閑雅——楊時詩歌書寫主題及其詩歌風貌
      一  傳承斯文,追慕聖道:楊時詩歌書寫主題之一
      二  反身而誠,自在和樂:楊時詩歌書寫主題之二
      三  思鄉懷親,嚮往閑居:楊時詩歌書寫主題之三
      四  發而中節的詩論與儒經詮釋對其詩風塑造的影響
  第三章  陳淵道論與詩歌創作考察
    第一節  ?賢?聖,皆由心造——陳淵對楊時理學的繼承與發展
      一  陳淵對楊時理學思想的繼承
      二  用心於內:陳淵理學修養論的指向
      三  陳淵理學修養論的意義與缺陷
    第二節  平易自然,時露真趣——陳淵道論影響下的詩歌創作
      一  春花:生生之謂易的象徵
      二  崇高剛健與悠然和樂:與物同體境界之瞬間感悟的書寫
      三  書寫性情之正的行旅思鄉詩作
      四  自然生成的詩論與詩歌主題選擇及詩風塑造
  第四章  張九成道論與詩學考察
    第一節  造化何在,吾心而已:張九成理學思想考察
      一  天人一心,本無彼此:修養工夫的立論基礎
      二  克己力學,內省慎獨:修養路徑的具體闡述
      三  納釋於儒,自成己?:張九成理學體系建構的特點及意義
    第二節  精識高標,意與物遇——張九成道論影響下的詩歌創作論探析
      一  吟詠性情,準則《詩經》——詩歌本質的論述與師法對象的提出
      二  踐行孝悌,強調力學——詩歌書寫內容的界定及其與詩歌境界關係的論?
      三  意與物遇,詩以詠之——詩歌創作手法的探求
    第三節  和順積中,英華髮外——張九成道論影響下的詩歌創作考察
      一  遠紹《詩
      二  由工夫證入本體:江西詩派諸人的儒學修養側重
      三  江西詩派實踐哲學的局限與意義
      四  詩可證道:江西詩派實踐哲學的影響
    第二節  江西宗派詩學觀念之變遷
      一  師法對象的由約趨博、由今趨古
      二  技法探究的由具體而宏觀
      三  風格追慕的由瘦硬到自然
      四  主體精神重視的由隱到顯
  第二章  前期江西宗派諸人儒釋淵源與詩論形成
    第一節  江西詩派實踐哲學特點與詩歌書寫內容轉變
      一  江西詩派諸人儒學淵源及修養工夫特點論析
      二  生命體驗:江西詩派諸人禪學修養特點
      三  江西詩派諸人融通儒釋之實踐哲學特徵的文學表現
      四  實踐哲學向度下的人格範式選擇與詩美追求生成
    第二節  「句法」的標舉與意義:江西詩派儒學淵源與其詩論之關係
      一  文道關係在宋代儒學發展背景下的新變及影響
      二  「句法」:符號象徵作用的承載
      三  「句法」的異化與江西詩派詩論的轉向
      四  江西詩派詩論新變的意義
  第三章  呂本中儒學體系及其詩論、詩藝
    第一節  未發與悟入:呂本中理學體系的構建
      一  天理之作用領域與心體之先驗性質
      二  識「性」於未發之前
      三  愛己及物、推己及物:內外兼具的修養工夫
      四  悟入:融通內外修養工夫的關鍵
      五  東萊之學借鑒禪學的必然
    第二節  波瀾與句法:呂本中詩學體系
      一  對象、章法與句式:研習前文系統之要
      二  參活句:揣摩前賢創作過程以增強創作能力
      三  精思頻改以臻圓美:自我創作之要
      四  涵養吾氣:主體精神表現力的修養與詩藝旨歸
      五  東萊詩學體系的體用關係
    第三節  用事、句法與涵養:呂本中詩歌藝術論析
      一  用事與用語:呂本中詩歌的語言特點
      二  境句與意句:呂本中律詩中二聯相輔相成之句法
      三  實下與虛成:呂本中律詩之對仗表意特點
      四  復辭與疊字:呂本中詩歌修辭特點與圓美詩風之關係
      五  修養與詩意:呂本中儒學修養與詩意創新
  第四章  曾幾理禪淵源與其詩學理論、詩歌藝術
    第一節  曾幾理禪淵源與其詩論形成之關係
      一  道與技的彌合:宋代詩論發展的方向
      二  「慎勿參死句」與「風吹春空雲」:曾幾細化技法與以道促技之詩論實質
      三  「涵養吾氣」之方:曾幾詩論之哲學基礎
      四  曾幾之詩學觀點與關注視野、書寫內容的選擇
    第二節  句法與涵養:曾幾學術淵源與詩歌藝術
      一  舊句與己意:師法前賢與自我詩意的呈現
      二  句法與圓融:句法安排與圓融流暢的形成

  第一章  兩宋之交理學學派之文藝思想
    第一節  兩宋之交理學思想特徵及其與文學之關聯
      一  強調反身而誠所導向的自然澄澈之審美境界
      二  追求允厥執中所導向的中正平和之審美境界
      三  探尋孔?樂處所導向的和樂自在之審美境界
      四  圓融灑脫、一以貫之的理學思想與審美追求
    第二節  兩宋之交理學文學觀之特點及其形成與演進
      一  從重道輕文到道藝並重——北宋理學家詩歌創作論之演進軌跡梳理
      二  吟詠性情之正與無意?文而文自工——兩宋之交理學諸人對詩歌書寫主題及書寫方式的論述
      三  超越流俗的崇高與自在和樂的優美——兩宋之交理學諸人關於詩歌境界營造與格調追求的論述
    第三節  兩宋之交理學學派文藝思想的本質及其形成原因
      一  文以載道:二程文道觀的再討論
      二  文以貫道,自然生成——兩宋之交學派的文道觀及其本質
      三  兩宋之交理學學派文道觀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兩宋之交理學、文學交互影響之必然與表現
    第一節  兩宋之交理學道論演進及其與文學創作流變之關係
      一  反身而誠與下學窮理——二程儒學修養理論的差異及其外在表現
      二  關注內在體驗與重視下學窮理——理學道論發展變化軌跡及原因探析
      三  兩宋之交理學道論的發展分化與文學流變之關係
    第二節  呂本中「活法」?內在理路及其學術依據
      一  下學與悟入:呂本中儒學修養體系解析
      二  呂本中詩論發展脈絡及其儒學依據
      三  「悟入」與參「活句」:呂本中「活法」?的學術依據與詩學意義
      四  南宋學者對「活法」一詞運用的?示
    第三節  《江西宗派圖》作年、目的及意義新辨
      一  學界關於《江西宗派圖》撰寫時間考察的反思
      二  胡寅《和曾漕吉甫》與《江西宗派圖》的撰寫時間
      三  《江西宗派圖》名稱及呂本中寫作目的新解
      四  《江西宗派圖》之意義與影響
      五  結語
    第四節  宋代學術演進視域下的蘇黃優劣現象及實質解讀
      一  南宋儒林蘇黃優劣現象概觀
      二  蘇黃優劣現象的出現及其原因分析
      三  南宋時蘇黃優劣論的發展變化
      四  文學審美消解道統重建的批判與儒學修養高度自覺的讚譽——南宋儒林蘇黃優劣論的實質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