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醫學病毒學(病毒學高等教育系列教材)

  • 作者:編者:彭宜紅//謝幼華//陳利玉|責編:劉丹//劉暢//韓書雲|總主編:王健偉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93751
  • 出版日期:2024/09/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78
人民幣:RMB 6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教材屬於「病毒學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之一,教材包括緒論及兩篇19章。緒論主要介紹病毒的概念及其與人類的關係,以及病毒學發展簡史。第一篇專註于醫學病毒學基礎,主要涵蓋了醫學病毒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測及防治原則中的共性及規律性內容,體現學科內及學科間知識內容的共性與特性、整合與交叉等內在邏輯。第二篇專註于致病性病毒,介紹了包括呼吸道病毒、腸道病毒、急性胃腸炎病毒、肝炎病毒、出血熱病毒、蟲媒病毒、逆轉錄病毒、狂犬病病毒、皰疹病毒、人乳頭瘤病毒、痘病毒、細小病毒和朊粒在內的各類病毒或致病因子。本教材各章配有本章要點、小結、複習思考題,還納入了大量的病毒電鏡圖及結構示意圖、表格等。此外,本教材配有教材知識圖譜,並以二維碼的形式納入了核心示範課(視頻微課)、重點實踐項目,以及拓展與思政育人內容等豐富的數字資源。教材圖文並茂、紙數融合、內容豐富,充分體現了新形態教材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也發揮了有效服務於學習者的優勢。
    本教材可作為高等院校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藥學、護理學及生物醫學等專業本科生「醫學微生物學」和「醫學病毒學」課程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學使用。

作者介紹
編者:彭宜紅//謝幼華//陳利玉|責編:劉丹//劉暢//韓書雲|總主編:王健偉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病毒的概念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一、病毒的分佈
    二、病毒的起源、概念及特性
    三、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四、病毒學與醫學病毒學
  第二節  病毒學發展簡史
    一、傳染病病原學的確立階段
    二、病毒的化學和結構研究階段
    三、病毒的細胞水平研究階段
    四、病毒的分子水平研究階段
    五、病毒組學及后組學階段
第一篇  醫學病毒學基礎
  第一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第一節  病毒的形態與結構
      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二、病毒的結構
      三、病毒的化學組成及功能
    第二節  病毒的增殖
      一、病毒的複製周期
      二、病毒的異常增殖和干擾現象
    第三節  病毒的遺傳與變異
      一、病毒的變異現象
      二、病毒變異的機制
    第四節  病毒的抵抗力
      一、物理釀
      二、化學釀
    第五節  病毒的分類與命名
      一、病毒分類機構及其病毒分類系統
      二、病毒的分類和命名原則
      三、亞病毒因子
  第二章  病毒感染的免疫防禦機制
    第一節  固有免疫
      一、免疫屏障對病毒感染的防禦作用
      二、抗病毒的固有免疫應答
    第二節  適應性免疫
      一、抗體介導的抗病毒體液免疫應答
      二、T細胞介導的抗病毒免疫應答
    第三節  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
      一、病毒逃逸人體免疫的機制
      二、影響病毒感染及其免疫狀態與持續時間的因素
  第三章  病毒感染與致病機制
    第一節  病毒感染的傳播方式與途徑
      一、病毒的傳染源
      二、病毒的傳播方式
      三、病毒的傳播途徑
      四、病毒的播散
      五、病毒的感染類型

    第二節  病毒的致病機制
      一、病毒對宿主細胞的致病作用
      二、病毒對機體的致病作用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作用
      四、病毒與腫瘤
      五、其他因素對病毒致病性的影響
  第四章  病毒感染的病原學診斷
    第一節  標本採集與送檢的原則
      一、標本採集時間
      二、標本種類與部位
      三、標本處理、保存和運送
    第二節  病毒形態學檢查
      一、電子顯微鏡檢查
      二、光學顯微鏡檢查
    第三節  病毒的分離培養與鑒定
      一、病毒的分離培養
      二、病毒的鑒定
      三、病毒數量與感染性測定
    第四節  病毒成分檢測
      一、病毒核酸檢測
      二、病毒抗原檢測
    第五節  病毒相關抗體檢測
  第五章  病毒感染的預防原則
    第一節  人工主動免疫
      一、疫苗的概念
      二、疫苗的種類及特點
      三、免疫規劃
    第二節  人工被動免疫
      一、抗體製劑
      二、其他被動免疫製劑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治療
    第一節  抗病毒小分子藥物
      一、病毒進入的抑製劑
      二、病毒脫殼的抑製劑
      三、病毒基因表達的抑製劑
      四、病毒基因組複製的抑製劑
      五、病毒組裝、釋放抑製劑
    第二節  抗病毒免疫治療
      一、激活抗病毒固有免疫的藥物
      二、抗病毒抗體藥物
    第三節  其他抗病毒藥物
      一、基因治療
      二、中草藥治療
    第四節  病毒耐藥性
      一、病毒的突變率
      二、病毒群體的規模
      三、病毒複製的速率
      四、耐藥性所需的突變數量
      五、耐葯突變病毒的適應性
    第五節  抗病毒治療的原則

第二篇  致病性病毒
  第七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節  冠狀病毒
      一、冠狀病毒的共同特性
      二、SARS冠狀病毒
      三、SARS冠狀病毒
    第二節  正黏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副黏病毒
      一、麻疹病毒
      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三、人副流感病毒
      四、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
    第四節  肺病毒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
      二、人偏肺病毒
    第五節  其他呼吸道病毒
      一、人腺病毒
      二、風疹病毒
      三、鼻病毒和腸道病毒
      四、呼腸病毒
  第八章  腸道病毒
    第一節  腸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一、分類與命名
      二、病毒形態結構及基因組
      三、病毒蛋白
      四、病毒複製
      五、致病性
      六、抵抗力
    第二節  脊髓灰質炎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柯薩奇病毒與埃可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第四節  腸道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五節  腸道病毒D68、B69、D70
  第九章  急性胃腸炎病毒
    第一節  輪狀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二節  諾如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星狀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
    第四節  人腸道腺病毒
  第十章  肝炎病毒
    第一節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二節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四節  丁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五節  戊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十章  出血熱病毒
    第一節  漢坦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二節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埃博拉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四節  大別班達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十二章  蟲媒病毒
    第一節  登革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二節  乙型腦炎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森林腦炎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四節  寨卡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五節  西尼羅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六節  黃熱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十三章  逆轉錄病毒
    第一節  逆轉錄病毒概述
      一、形態與結構
      二、複製周期
      三、感染與致癌
    第二節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人類嗜T細胞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四節  人內源逆轉錄病毒
      一、人內源逆轉錄病毒簡述
      二、HERV正常生理功能
      三、HERV與疾病
      四、應用研究
  第十四章  狂犬病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十五章  皰疹病毒
    第一節  單純皰疹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二節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三節  人巨細胞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四節  EB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五節  新型人皰疹病毒
      一、人皰疹病毒6型
      二、人皰疹病毒7型
      三、人皰疹病毒8型
  第十六章  人乳頭瘤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十七章  痘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第十八章  細小病毒

    第一節  細小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二節  人博卡病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十九章  朊粒
      一、生物學性狀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三、微生物學檢查
      四、防治原則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病毒傳播途徑或致病特點的分類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