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華藝術論叢(第29輯產生戲曲經典劇目的生態構建研究)

  • 作者:編者:朱恆夫//聶聖哲|責編:鄒亞楠
  • 出版社:上海大學
  • ISBN:9787567149861
  • 出版日期:2024/08/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26
人民幣:RMB 7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收錄了「長三角青年戲曲學者論壇」的論文,作者是上海、浙江、江蘇兩省一市從事於戲曲研究的青年學,分別從古代戲曲、現代戲曲的視野,討論戲曲的文本、劇作家、戲曲理論、導演、聲腔音樂、表演、舞美、營銷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討。大多數觀點富有啟發意義,一些文章所運用的材料是新發現的,它們對於戲曲的傳承與保護、發展,具有理論的指導意義。

作者介紹
編者:朱恆夫//聶聖哲|責編:鄒亞楠

目錄
傳承發展
  對黃梅戲傳承發展的期待
  對黃梅戲當下發展的三點建議
  黃梅戲在廣東的傳播
  河南戲曲現代戲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新創大型黃梅戲《胡普伢》的得與失
  新時期黃梅戲藝術探索的三條路徑
  薛郎歸后怎樣
  ——小劇場黃梅戲《薛郎歸》的啟示
  「十七年」時期泗州戲《三蜷寒橋》的「人民性」構建
  二人台「一專多能」型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
  新時代「非遺」文化保護的著眼點
  ——以內蒙古戲曲二人台為例
  新時代戲曲文化「青創」發展論
  新時期以來史劇觀的發展、深化與不足
戲曲生態
  閩劇現代戲創作綜論
  「戲改」下浙江現代戲的變遷
  ——以「十七年」浙江省級會演的考察為中心1965-1966年間的內蒙古戲曲
  春江水暖鴨先知
  ——《新中國安徽戲劇史》之《春天的故事》之一
  歷史的「合力」:楚劇與20世紀中國革命的互動
  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的戲劇院團發展
  ——以蕪湖為例
  反思與轉型:論1977-2000年浙江戲曲創作特徵
力作鑄造
  《天仙配》:經典的誕生與強化
  后「樣板戲」時代的《龍江頌》
  姚金成現代戲創作動因的轉變與人文精神的堅守
大師藝術
  顧錫東戲曲創作的演進軌跡
  論陸洪非對黃梅戲創作及理論貢獻
歷史回顧
  河南偃師清代戲曲碑刻考述
  元代戲劇中的「荒淫破家」故事類型與民間「家庭本位」心態
  論明清大運河船戲及其對戲曲傳播的意義
  回溯與展望:近現代戲曲義演研究述評
  革命戰爭期間的懷劇
  「黃梅戲」名稱確立相關問題的探討
  關於黃梅戲歷史發展的幾點啟示
  黃梅戲起源地考辨
  情挑、戀物、說書:重審黃梅調電影的發生
  黑龍江戲曲七十年歷史述論
  蘇北地方戲各劇種「現代戲」的創演(1949-1956)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內蒙古戲曲(1946-1951)
  復甦與回歸:改革開放初期江蘇戲曲發展歷史
  用圖像展示活態的巫儺文化
  ——評呂光群《中華巫儺文明:儺儀、儺俗、儺舞、儺戲》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