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景觀生態學是生態學和地理學交叉融合形成的學科,研究對象是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個景觀,聚焦生物與非生物要素以及人類之間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相互作用與轉化,研究景觀的空間格局、內部功能及其相互關係,闡釋景觀異質性發生、發展及維持機理,發展景觀時空動態模型,探討景觀優化利用和保護的原理與途徑。本書重點介紹了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框架和學科發展沿革、學科發展的理論基礎、景觀組分與景觀分類、景觀結構與格局、景觀生態過程、景觀功能、景觀動態與干擾、景觀生態學研究方法以及景觀生態學的重點應用領域。在詳細總結和整理國內外新近教材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圍繞景觀生態學最為基礎的知識點進行結構和內容組織,以求合理把握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本書可作為生態學、地理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農林科學、城鄉規劃、景觀設計等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自然資源管理、城鄉規劃與建設等相關領域的科研、技術、管理人員在業務工作中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編者:曾輝//陳利頂//丁聖彥|責編:關焱//殷鴿
目錄
第1章 景觀生態學概論
1.1 景觀與景觀生態學
1.1.1 景觀的生態學內涵
1.1.2 景觀生態學
1.2 景觀生態學的學科特色
1.2.1 聚焦景觀時空分異特徵研究
1.2.2 強調整體性交叉和跨學科發展
1.2.3 注重人為活動效應及應用研究
1.3 景觀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1.3.1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研究
1.3.2 景觀生態學的方法論研究
1.3.3 景觀生態學的應用研究
1.4 景觀生態學學科發展沿革
1.4.1 國際景觀生態學發展沿革
1.4.2 我國景觀生態學發展沿革
參考文獻
第2章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2.1 等級理論與尺度
2.1.1 等級理論
2.1.2 多尺度系統
2.2 地域分異理論
2.2.1 地域分異規律:概念、構成與影響因素
2.2.2 空間異質性:景觀生態學視角下的地域分異
2.3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
2.3.1 島嶼生物地理學的主要內容
2.3.2 島嶼生物地理學在景觀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
2.3.3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在景觀生態學應用中的局限性
2.4 複合種群理論
2.4.1 複合種群的概念
2.4.2 複合種群動態
2.4.3 複合種群理論與景觀生態學的結合
2.4.4 複合種群理論的應用價值
2.5 滲透理論
2.5.1 滲透理論及其生態學意義
2.5.2 滲透理論與生境連接度
2.5.3 滲透理論在景觀模型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3章 景觀組分與景觀分類
3.1 斑塊
3.1.1 斑塊的類型
3.1.2 斑塊的結構特徵及其生態功能
3.2 廊道
3.2.1 廊道的類型
3.2.2 廊道的結構特徵及其生態功能
3.3 基質
3.3.1 基質的判斷標準
3.3.2 基質的結構特徵及其生態功能
3.4 景觀分類
參考文獻
第4章 景觀結構與格局
4.1 景觀結構與格局的基本概念
4.1.1 景觀結構
4.1.2 景觀格局
4.1.3 景觀格局的生態學意義
4.2 景觀結構與格局的表徵
4.2.1 景觀異質性
4.2.2 景觀粒度
4.2.3 景觀多樣性
4.2.4 景觀連通性與破碎化
4.2.5 景觀對比度與生態交錯帶
4.2.6 景觀梯度格局與空間自相關
4.3 常見景觀構型
4.3.1 連續表面格局
4.3.2 類型鑲嵌格局
4.3.3 空間點格局
4.3.4 網路格局
參考文獻
第5章 景觀生態過程
5.1 景觀生態過程及其驅動力
5.1.1 景觀生態過程
5.1.2 景觀生態過程的驅動力
5.2 景觀中的能量傳輸過程
5.2.1 垂直能量傳輸過程
5.2.27 JK平能量傳輸過程
5.2.3 景觀中能量傳輸典型過程:城市熱島效應
5.3 景觀中的物質流動過程
5.3.1 物質流動主要形式與特徵
5.3.2 景觀的空間格局與物質流
5.3.3 景觀中空氣、水分和土壤流動的調控
5.4 景觀中的物種流動過程
5.4.1 物種運動的形式與特徵
5.4.2 景觀的空間格局與物種流動
參考文獻
第6章 景觀功能
6.1 景觀功能的特點與分類
6.1.1 景觀功能的特點
6.1.2 景觀的生產和生活功能
6.1.3 景觀的生態功能
6.1.4 景觀的文化功能
6.2 景觀功能的評估
6.2.1 物質量評估
6.2.2 價值量評估
6.3 多功能景觀
6.3.1 景觀功能的供給與需求
6.3.2 景觀功能的權衡與協同
參考文獻
第7章 景觀動態與干擾
7.1 景觀動態
7.1.1 景觀動態概念與內涵
7.1.2 景觀動態變化的特點
7.1.3 景觀動態變化形式及其表徵
7.1.4 景觀動態變化的驅動因素
7.2 景觀干擾
7.2.1 干擾與干擾機制
7.2.2 干擾的類型和特徵
7.2.3 干擾與景觀動態
7.3 景觀動態和干擾的生態效應
7.3.1 景觀動態的生態環境效應
7.3.2 干擾、景觀動態與資源管理
7.3.3 景觀恢復力與生態系統管理
參考文獻
第8章 景觀生態學研究方法
8.1 景觀的調查研究方法
8.1.1 景觀野外調查與監測
8.1.2 「3S」技術在景觀調查中的應用
8.1.3 雲計算等技術在景觀調查中的應用和潛力
8.2 尺度分析方法
8.2.1 尺度識別
8.2.2 尺度選擇
8.2.3 尺度效應分析
8.3 景觀指數方法
8.3.1 基於結構特徵的景觀指數
8.3.2 基於結構特徵與生態過程的景觀指數
8.4 空間分析方法
8.4.1 空間分析方法概述
8.4.2 常用的景觀空間分析方法
8.4.3 景觀空間統計分析
8.5 景觀模型
8.5.1 景觀模型概述
8.5.2 幾種主要的景觀模型
參考文獻
第9章 景觀生態學應用
9.1 景觀生態評價
9.1.1 景觀生態評價概述
9.1.2 景觀生態評價的基本流程
9.1.3 常見景觀生態評價類型
9.2 景觀生態規劃
9.2.1 景觀生態規劃的發展與內涵
9.2.2 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與內容
9.2.3 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與基本流程
9.2.4 景觀生態規劃案例
9.3 景觀生態設計
9.3.1 景觀生態設計概述
9.3.2 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與基本流程
9.3.3 景觀生態設計案例
9.4 景觀生態管理
9.4.1 景觀生態管理概述
9.4.2 景觀生態管理的基本流程
9.4.3 景觀生態管理案例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