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碳達峰碳中和導論(高等教育教材)

  • 作者:編者:黃占斌|責編:提岩//曠英姿
  • 出版社:化學工業
  • ISBN:9787122457646
  • 出版日期:2024/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80
人民幣:RMB 55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面向「雙碳」目標,基於「雙碳」人才的通用能力和專業能力提高的要求,在對我國「雙碳」目標政策法律法規解讀的基礎上,重點對碳循環與碳減排的科學基礎、傳統化石能源與清潔能源及其碳排放、碳排放的主要工業源及其控制、碳匯建設對碳中和的作用、碳捕集、碳存儲和利用以及碳排放核算與管理、碳市場與碳交易及碳資產與碳金融等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本書包含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所要求掌握的「雙碳」基本知識和技能,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技能,具有實用性、案例性、精練性、新穎性等特點。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進行「雙碳」教育的通用教材,也可作為「雙碳」從業人員的自學和參考用書。

作者介紹
編者:黃占斌|責編:提岩//曠英姿

目錄
第1章  碳達峰碳中和與中國行動
  1.1  碳達峰碳中和
    1.1.1  碳達峰碳中和概念
    1.1.2  碳達峰碳中和意義
  1.2  中國「雙碳」目標形勢和任務
    1.2.1  「雙碳」目標的戰略思路
    1.2.2  「雙碳」目標的重點任務
    1.2.3  「雙碳」目標的挑戰與保障
  1.3  中國「雙碳」目標行動
    1.3.1  「雙碳」目標的八大戰略
    1.3.2  踐行「雙碳」目標的行動路徑
    1.3.3  健全碳達峰政策體系
    1.3.4  「雙碳」背景下市場經濟政策
    1.3.5  以科技創新助力「雙碳」進程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政策體系
  2.1  政策背景
    2.1.1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政策內涵
    2.1.2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政策導向
  2.2  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政策體系框架
    2.2.1  完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頂層設計
    2.2.2  制定中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戰略
    2.2.3  推進和實施適應氣候變化重大戰略
  2.3  重點政策實施成效
    2.3.1  碳達峰十大行動相關政策順利推進
    2.3.2  加快推進綠色金融發展
    2.3.3  完善財稅價格政策
    2.3.4  推進市場化機制建設
  2.4  強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保障能力建設
    2.4.1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標準
    2.4.2  建立健全碳排放監測統計核算體系
    2.4.3  強化科技創新支撐
    2.4.4  加強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碳循環與碳減排的科學基礎
  3.1  碳的形態及其轉化
    3.1.1  碳單質及其性質
    3.1.2  碳形態轉化途徑
    3.1.3  碳的利用途徑
  3.2  CO2的性質及利用途徑
    3.2.1  CO2的性質
    3.2.2  CO2的轉化
  3.3  生態系統的碳循環
    3.3.1  碳循環概要
    3.3.2  碳庫
    3.3.3  人類活動對全球碳循環的影響
  3.4  全球氣溫變化與碳排放
    3.4.1  溫室效應

    3.4.2  碳排放概念
    3.4.3  控制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
    3.4.4  工程化CCUS技術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傳統化石能源及其碳排放
  4.1  傳統化石能源及其碳排放
    4.1.1  傳統化石能源
    4.1.2  傳統化石能源的碳排放
  4.2  碳減排策略
    4.2.1  碳減排的基本概念
    4.2.2  碳減排措施及策略
  4.3  中國能源結構現狀及優化
    4.3.1  中國能源結構現狀及問題
    4.3.2  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目標
    4.3.3  中國能源結構發展趨勢
    4.3.4  中國能源結構優化措施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工業生產中能源、資源與環境問題
  5.1  工業生產的資源和能源
    5.1.1  自然資源不足與工業產品需求增長的矛盾
    5.1.2  生態環境惡化與生產規模擴大的矛盾
    5.1.3  有限能源與能耗劇增的矛盾
  5.2  工業生產中資源與環境問題
    5.2.1  我國資源種類與分佈特點
    5.2.2  資源消費中的主要物質循環(C/N/O循環)
    5.2.3  資源使用對環境影響
  5.3  工業生產中能源與環境問題
    5.3.1  我國能源種類與分佈
    5.3.2  我國能源使用與環境
  5.4  工業生產中資源、能源消耗與環境關係
    5.4.1  工業產品能耗
    5.4.2  工業產品的環境負荷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碳排放的主要工業源及其控制
  6.1  碳排放主要工業源及其類型
    6.1.1  工業行業碳排放現狀
    6.1.2  碳排放主要工業源及類型
  6.2  有色金屬工業碳排放與控制
    6.2.1  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現狀
    6.2.2  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特點
    6.2.3  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核算
    6.2.4  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控制
    6.2.5  低碳發展新模式與展望
  6.3  建築材料工業碳排放與控制
    6.3.1  建築材料工業碳排放的基本概況
    6.3.2  建築材料工業碳排放測算方法
    6.3.3  建築材料工業碳排放的發展特徵

    6.3.4  建築材料工業碳減排措施
    6.3.5  建築材料工業碳排放達峰路徑研究方法
    6.3.6  建築材料工業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及政策研究
    6.3.7  推進建築材料工業全面實現碳達峰實施方案
  6.4  鋼鐵企業碳排放與控制
    6.4.1  鋼鐵企業碳排放與控制背景
    6.4.2  鋼鐵企業碳排放核算
    6.4.3  鋼鐵企業碳排放控制路徑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碳匯建設對碳中和的作用
  7.1  碳匯的定義
    7.1.1  碳匯與碳循環
    7.1.2  碳匯與碳源
    7.1.3  碳匯的分類
    7.1.4  碳匯的發展
  7.2  土壤碳匯
    7.2.1  土壤碳匯的定義
    7.2.2  土壤碳匯的原理
    7.2.3  土壤碳匯對碳中和的作用
  7.3  植物碳匯
    7.3.1  植物碳匯的定義
    7.3.2  植物碳匯的原理
    7.3.3  森林碳匯
    7.3.4  草原碳匯
    7.3.5  植物碳匯對碳中和的作用
  7.4  海洋碳匯
    7.4.1  海洋碳匯的定義
    7.4.2  海洋碳匯的原理
    7.4.3  海洋碳匯對碳中和的作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8.1  碳捕集
    8.1.1  碳捕集方式
    8.1.2  碳捕集技術
  8.2  碳封存
    8.2.1  碳運輸技術
    8.2.2  碳封存技術
    8.2.3  碳固定技術
    8.2.4  碳監測技術
  8.3  碳利用
    8.3.1  地質利用
    8.3.2  化工利用
    8.3.3  生物利用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企業碳核算
  9.1  企業碳核算概述
    9.1.1  碳核算產生的背景

    9.1.2  企業碳核算的定義
    9.1.3  企業碳核算的意義
  9.2  企業碳核算的標準體系
    9.2.1  GHG Protocol
    9.2.2  ISO 14064
    9.2.3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核算指南
    9.2.4  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核算指南
    9.2.5  地方省市發布的核算指南
  9.3  企業碳核算的對象
    9.3.1  重點排放單位
    9.3.2  其他組織
    9.3.3  核算溫室氣體種類
  9.4  核算邊界
    9.4.1  企業法人邊界
    9.4.2  企業生產設施邊界
  9.5  核算方法
    9.5.1  排放因子法
    9.5.2  碳質量平衡法
    9.5.3  實測法
  9.6  碳核算流程
    9.6.1  核算步驟
    9.6.2  發電企業法人邊界碳排放計算
    9.6.3  化石燃料燃燒排放計算
    9.6.4  工業生產過程排放計算
    9.6.5  凈購入電力產生的排放
  9.7  碳核算報告體系
    9.7.1  MRV原則
    9.7.2  數據質量控制計劃
    9.7.3  碳排放核查
    9.7.4  企業數據質量管理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10章  企業碳管理
  10.1  企業碳管理概述
    10.1.1  發展歷程
    10.1.2  目的意義
    10.1.3  機遇挑戰
  10.2  企業碳管理體系
    10.2.1  內容體系
    10.2.2  方法體系
    10.2.3  組織體系
  10.3  企業碳管理實踐
    10.3.1  化工行業——巴斯夫
    10.3.2  鋼鐵行業——寶鋼股份
    10.3.3  科技行業——微軟
    10.3.4  金融服務行業——華夏銀行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11章  碳市場與碳交易
  11.1  碳交易的概念與內涵

  11.2  碳交易的類型
    11.2.1  基於配額的交易
    11.2.2  基於項目的交易
  11.3  碳市場的概念與內涵
  11.4  碳市場的運行機制
    11.4.1  覆蓋範圍
    11.4.2  總量設定與配額分配
    11.4.3  配額清繳
    11.4.4  違約處罰
    11.4.5  抵消機制
    11.4.6  碳排放監測核算報告與核查(MRV)
    11.4.7  支持系統
  11.5  中國碳市場發展概述
  11.6  中國碳市場建設現存的主要問題
  11.7  全國碳市場展望
  11.8  數字技術賦能碳市場監管體系及碳資產開發
  11.9  歐盟碳市場發展實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11.9.1  歐盟碳交易市場發展情況
    11.9.2  歐盟碳交易體系建設情況
    11.9.3  歐盟碳交易發展經驗啟示
  11.10  案例  數字化碳交易平台在企業的應用
    11.10.1  某企業碳交易綜合管理平台
    11.10.2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碳交易業務模式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12章  碳金融與碳資產
  12.1  碳金融
  12.2  碳金融市場
    12.2.1  碳金融市場概念
    12.2.2  碳金融市場構成要素
  12.3  碳金融市場工具與產品體系
  12.4  交易工具
    12.4.1  碳期貨
    12.4.2  碳遠期
    12.4.3  碳掉期(碳互換)
    12.4.4  碳期權
    12.4.5  交易工具創新實踐
  12.5  融資工具
    12.5.1  主要融資工具
    12.5.2  融資工具創新實踐
  12.6  支持工具
    12.6.1  主要支持工具
    12.6.2  支持工具創新實踐
  12.7  碳金融市場交易體系
  12.8  數字化碳金融平台建設
    12.8.1  數字化賦能碳金融
    12.8.2  數字化碳金融平台建設特點
    12.8.3  數字化碳金融平台CaaS創新實踐
  思考題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