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丹江口核心水源區<湖北段>生態文明建設分析研究

  • 作者:編者:何麗華//洪亮//李建松//於新國//呂世充等|責編:李瑒
  • 出版社:武漢大學
  • ISBN:9787307243675
  • 出版日期:2024/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00
人民幣:RMB 70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行業專題數據和社會經濟數據為驅動,對丹江口核心水源區(湖北段)的地表覆蓋、土地利用、國土空間開發、生態脆弱性及生態服務價值、生態文明綜合建設水平等現狀及動態變化進行了分析研究。其研究成果對進一步優化該區域資源配置,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參考價值。
    本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對我國開展水源區監測分析、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參考作用,可作為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和高等學校師生參考用書。

作者介紹
編者:何麗華//洪亮//李建松//於新國//呂世充等|責編:李瑒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3  相關監測研究基礎與趨勢
    1.3.1  自然資源時空變化監測
    1.3.2  生態安全時空變化監測
    1.3.3  生態文明建設評價
  1.4  研究目標與內容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內容
  1.5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術路線
    1.5.3  關鍵技術
第2章  區域概況
  2.1  區域特徵
    2.1.1  丹江口水源地概況
    2.1.2  丹江口核心水源區(湖北段)概況
    2.1.3  自然資源狀況
    2.1.4  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2.2  區域現狀調查
    2.2.1  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2.2  主要舉措和成效
    2.2.3  主要存在的問題和成因
第3章  地表覆蓋和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3.1  分析方法
    3.1.1  土地利用分類提取
    3.1.2  地表覆蓋分類要素提取
    3.1.3  土地利用結構分析
    3.1.4  土地利用變化轉移監測
    3.1.5  土地利用和水質的耦合分析
  3.2  地表覆蓋類型構成及分佈變化
    3.2.1  地表覆蓋主要構成及變化
    3.2.2  地表覆蓋類型空間分佈特徵
  3.3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3.3.1  整體變化狀況
    3.3.2  各縣區變化狀況
    3.3.3  變化用地影響分析
  3.4  土地利用轉移分析
    3.4.1  土地利用變化動態度
    3.4.2  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3.5  土地利用與水質的相關性分析
    3.5.1  水質時空變化特徵
    3.5.2  水質與土地利用響應關係
第4章  消落區分析
  4.1  分析方法
    4.1.1  消落區範圍提取
    4.1.2  消落區坡度分級
    4.1.3  消落區自然資源特徵分析
  4.2  消落區特徵分析

  4.3  消落區自然資源分佈
第5章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結構
  5.1  分析方法
    5.1.1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分類體系
    5.1.2  「三生空間」轉化分析
    5.1.3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景觀格局變化分析
    5.1.4  流域景觀格局變化分析
  5.2  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結構變化
    5.2.1  「三生空間」結構
    5.2.2  「三生空間」分佈形態
    5.2.3  「三生空間」變化
    5.2.4  「三生空間」耦合性
    5.2.5  「三生空間」各縣區變化狀況
    5.2.6  「三生空間」各縣區趨勢
    5.2.7  「三生空間」總體轉移狀況
    5.2.8  「三生空間」變化影響
  5.3  國土空間景觀變化
    5.3.1  景觀類型變化
    5.3.2  景觀水平變化
第6章  生態脆弱性分析
  6.1  分析方法
    6.1.1  生態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
    6.1.2  生態敏感性分析
    6.1.3  生態恢復力分析
    6.1.4  生態壓力度分析
    6.1.5  生態脆弱性評價
  6.2  生態敏感性分析
    6.2.1  高程和坡度分析
    6.2.2  土壤侵蝕強度分析
    6.2.3  用地類型分析
    6.2.4  景觀破碎指數分析
    6.2.5  石漠化緩衝區分析
    6.2.6  年均降水量分析
    6.2.7  年均氣溫分析
  6.3  生態恢復力分析
    6.3.1  生物丰度分析
    6.3.2  歸一化植被指數分析
    6.3.3  水網密度分析
  6.4  生態壓力度分析
    6.4.1  人口密度分析
    6.4.2  耕作占比分析
    6.4.3  路網密度分析
    6.4.4  人均GDP分析
    6.4.5  露天採礦緩衝區分析
  6.5  生態脆弱性狀況及變化分析
    6.5.1  生態敏感性
    6.5.2  生態恢復力
    6.5.3  生態壓力度
    6.5.4  生態脆弱性
第7章  生態價值估算及分析

  7.1  分析方法
    7.1.1  生態服務價值估算方法
    7.1.2  水源涵養量和水源涵養價值估算方法
    7.1.3  固碳釋氧量和固碳釋氧價值估算方法
  7.2  生態服務價值時空特徵分析
    7.2.1  生態服務價值總體情況
    7.2.2  生態服務價值空間分佈
    7.2.3  各縣區生態服務價值
    7.2.4  生態服務價值影響因素
    7.2.5  各項生態系統價值及變化
    7.2.6  人類活動強度變化分析
    7.2.7  生態服務價值與人類活動強度空間自相關分析
  7.3  水源涵養量和水源涵養價值估算
    7.3.1  子流域水源涵養量及價值分析
    7.3.2  縣區水源涵養量及價值分析
    7.3.3  水源涵養量及價值變化分析
    7.3.4  土地利用類型對水源涵養的影響分析
    7.3.5  氣候對水源涵養的影響分析
  7.4  固碳釋氧量和固碳釋氧價值估算
    7.4.1  固碳量現狀及變化
    7.4.2  釋氧量現狀及變化
    7.4.3  固碳釋氧價值現狀及變化
    7.4.4  不同植被覆蓋類型的固碳釋氧價值
第8章  生態文明綜合評價分析
  8.1  分析方法
  8.2  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8.2.1  生態經濟
    8.2.2  生態社會
    8.2.3  生態自然
    8.2.4  生態肯0度
    8.2.5  生態文化
  8.3  生態文明耦合協調性
    8.3.1  生態文明耦合度整體提升,且子系統之間差異減少
    8.3.2  生態文明耦合協調度整體較低,但部分地區發展較好
第9章  成效及問題
  9.1  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成效
  9.2  存在的主要問題
  9.3  主要建議
    9.3.1  發揮規模集聚效應,推動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
    9.3.2  人工干預與自然修復結合,優化生態服務均衡布局
    9.3.3  持續治理坡耕地,改善樹種結構配置
    9.3.4  加強桑園管理措施,推動耕地固碳減排
    9.3.5  補短板、促協調,走協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