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現狀
1.2.1 基於振動測試的結構損傷識別
1.2.2 基於非線性系統識別的結構損傷識別
1.3 本書主要研究內容
2 非線性振動基礎知識
2.1 非線性振動
2.2 非線性系統
2.2.1 非線性彈性系統
2.2.2 分段線性系統
2.2.3 范德波爾方程
2.2.4 其他非線性系統
2.3 非線性振動定性分析基本概念
2.3.1 狀態方程、相空間和相軌跡
2.3.2 非線性振動解的形式
2.4 非線性振動響應基本特性
2.4.1 固有頻率隨振幅變化
2.4.2 自由振動的高次(超)諧波響應
2.4.3 強迫振動的幅頻/相頻特性
2.4.4 強迫振動的跳躍現象
2.4.5 強迫振動的超諧波和亞諧波響應
2.4.6 多頻激勵的頻率耦合現象
2.4.7 頻率俘獲現象
2.4.8 混沌運動
3 非線性振動響應基本統計分析與結構損傷識別
3.1 引言
3.2 信號基本統計量
3.3 連接鬆動損傷模擬
3.4 自由振動響應基本統計分析
3.5 簡諧振動響應基本統計分析
3.6 隨機振動響應基本統計分析
3.7 本章小結
4 基於高階譜分析的結構非線性檢測與損傷識別
4.1 引言
4.2 高階統計分析
4.2.1 矩
4.2.2 累積量
4.2.3 譜分析
4.2.4 雙譜的估計
4.2.5 歸一化(Normalized)的雙譜
4.3 基於雙譜的非線性指標函數
4.3.1 雙譜和雙相干函數的基本特性
4.3.2 基於雙相干函數的非線性指標函數
4.4 基於雙譜的結構損傷檢測
4.5 本章小結
5 基於相干函數的結構線性/非線性損傷識別
5.1 引言
5.2 相干函數
5.3 損傷識別指標
5.3.1 損傷檢測指標
5.3.2 損傷定位指標
5.3.3 解析模式分解
5.4 結構損傷識別數值研究
5.4.1 數值模型
5.4.2 模態分析
5.4.3 振動測試數值模擬
5.4.4 結構損傷識別
5.5 結構損傷識別實驗研究
5.5.1 試驗模型
5.5.2 振動測試
5.5.3 結構損傷識別
5.6 本章小結
6 基於信號段交叉相干函數的結構非線性檢測與損傷識別
6.1 引言
6.2 信號段交叉相干函數(SSCC)
6.3 基於STC方法的結構損傷識別
6.4 非線性檢測與損傷識別數值算例
6.4.1 非線性檢測
6.4.2 非線性損傷識別
6.5 結構損傷識別實驗算例
6.6 本章小結
7 基於短時時域相干函數的結構線性/非線性損傷識別
7.1 引言
7.2 短時時域相干函數(STC)
7.3 基於STC的損傷識別方法
7.3.1 損傷檢測指標
7.3.2 損傷定位指標
7.4 損傷識別數值算例
7.4.1 數值模型
7.4.2 線性損傷識別
7.4.3 非線性損傷識別
7.4.4 雜訊魯棒性
7.5 損傷識別實驗算例
7.6 本章小結
8 基於振動響應非線性瞬時特徵的結構損傷識別
8.1 引言
8.2 基於希爾伯特變換的非線性系統識別
8.2.1 希爾伯特變換與信號瞬時特徵估計
8.2.2 系統回復力和阻尼力識別
8.3 雙線性系統振動響應瞬時特徵分析與結構損傷檢測
8.3.1 裂紋損傷的雙線性模型
8.3.2 自由振動響應的瞬時特徵
8.3.3 瞬時特徵的頻譜特性
8.3.4 脊骨線特性
8.4 雙線性系統非對稱剛度識別與損傷程度估計
8.4.1 基於非對稱剛度估計的損傷程度識別
8.4.2 影響因素探討
8.5 結構損傷識別實驗算例
8.5.1 信號處理
8.5.2 非線性瞬時特徵及損傷診斷
8.5.3 非對稱剛度識別與損傷估計
8.6 本章小結
9 基於 Volterra-Wiener模型的非線性系統識別與損傷檢測
9.1 引言
9.2 Volterra-Wiener模型基本理論
9.2.1 Volterra模型
9.2.2 Wiener模型
9.3 基於互相關函數的Wiener核函數識別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