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史學永恆魅力十八講

  • 作者:陳其泰//劉永祥|責編:譚曉龍
  • 出版社:研究
  • ISBN:9787519916664
  • 出版日期:2024/07/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61
人民幣:RMB 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宏大的視野,首次將幾千年來中國史學那些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的優良傳統予以集中呈現,系統闡釋其如何形成和發展,向世界展示中國史學的深厚積淀、一脈相承以及獨特風格;考察優良史學傳統在近代面對西學衝擊時所發揮的正向作用,證明中國史學的主體性和連續性並未喪失,反駁中國史學(文化)「斷層論」等錯誤觀點;採用雅俗共賞的表達手法,讓中國史學精華為更多的人所理解、所掌握,激發創造力量,使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全書內容緊扣當今時代脈搏而發,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學術創新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書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集中闡釋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特色,包括修史制度、歷史哲學、實錄精神、史書體裁、文史結合、名山事業等,並結合具體的史著展開論述;其次,發掘傳統史學中孕育的近代元素,考察其在中國史學近代化過程中所發揮的銜接作用,如公羊歷史哲學與進化史觀的傳播、民本思想與史學致用功能的現代化等,進而總結近現代新史家對史學優良傳統的繼承和弘揚;最後,論述中國史學的海外傳播及其迴響,從演進路徑、編纂理論、編纂方法等層面對中西方史學展開對比研究,得出歷史編纂是中國史學最為優長和最具特色之所在的結論。
    本書力求達到四個目標:新、博、深、通。新,就是採用新的視角、新的認識、新的話語,站在當今時代回顧總結中國史學的精華。博,就是多角度、多層面來認識和分析,把中國史學各方面的特色和成就都展現出來。深,就是要深入分析,不停留在字面上,「于細微處見精神」,從中發掘論述史學傳統當中體現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通,就是把傳統史學同近代史學相貫通,把史學與社會條件相貫通,把中國史學與外國史學相貫通。

作者介紹
陳其泰//劉永祥|責編:譚曉龍

目錄
第一講
史學: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新視角
  一、深入發掘古代史學名著所蘊涵的深刻
  哲理和高度智慧
  二、體裁發展的動力源於史家創造精神
  三、時代劇變推動歷史編纂的新創造
第二講
史學經典與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鍛造
  一、弘揚傳統疏通知遠
  二、革新創造窮變通久
  三、加強統一凝聚團結
  四、熱愛和平反抗壓迫
  五、包容共輝和諧有序
第三講
辯證思維:史家對歷史哲學的探索
  一、哲學探索:《文史通義》重要立意所在
  二、歷史哲學探索的第一層次:對儒家經典的 新詮釋
  三、歷史哲學探索的第二層次:論證具有深刻 意義的新命題
  四、「其所發明,實從古未鑿之竇」:將「道」的 探究推向新境界
第四講
制度特色:設館修史與中華文化的傳承
  一、設館修史的肇始與推進
  二、史館制度的確立及其重大意義
  三、宋元明清設館修史制度的發展
  四、西學影響下晚清設館修史的新變化
第五講
名山事業:史家強烈的使命意識
  一、畢生心血凝成的史學豐碑
  二、父子兩代戮力完成的「名山事業」
  三 、民族危機刺激下史壇綻放異
第六講
實錄精神:史家畢生的信史追求
  一、「有信史然後有良史」
  二、「書法不隱」、實錄記載的古之良史
  三、劉知幾對「直筆」精神的大力倡導
  四、高懸信史目標而撰成的兩部名著
  五、對古代史著中隱諱失實之處應予堅決剔除
第七講
重人事 ·遠鬼神:史書記載的主要對象
  一、「殷鑒」思想與天命觀的轉向
  二、「民為神之主」:人的地位不斷上升
  三、以人物為中心:展現歷史創造的主體
第八講
通史家風:史書編纂的貫通意識
  一、「通古今之變」思想的提出
  二、「斷代為史」與「通古今」
  三、魏晉至隋唐時期歷史貫通意識的發揚
  四、宋元明清時期通史編纂的興盛及其影響
第九講
社會全史:史書內容的宏大氣魄

  一、《左傳》: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
  二、《史記》「八書」的歷史編纂首創性價值
  三、《漢書》「十志」的巨大成就
第十講
匠心運用:史書體裁的豐富與靈活
  一、多樣體裁反映出史家從不同視角觀察歷史
  二、重新審視典制體、學案體、綱目體的發展的價值
  三、古代史家講求體例的兩個目的
  四、複雜的篇章何以寫得層次分明
第十一講
文史結合:史書的歷史敘事藝術
  一、《左傳》《國語》歷史敘事的成就
  二、《史記》歷史敘事的較為魅力
  三、《漢書》歷史敘事的高度技巧
第十二講
新舊轉換:傳統史學中孕育的近代元素
  一、公羊歷史哲學:進化史觀傳播的思想基礎
  二、民本思想:史學致用功能現代化的重要媒介
  三、新綜合體:史書體裁的傳承與創新
  四、文字表述:歷史編纂審美傳統的延續
第十三講
晚清「著史」的勃興與民族危機的應對
  一、讓中國了解世界:典制體的改造及其重要影響
  二、弘揚致用傳統:晚清紀事本末體的編纂
  三、邊疆歷史地理著作及「經世文編」的興盛
第十四講
「考史」傳統為新歷史考證學奠定的學術 基礎
  一、考而後信:傳統考史方法中科學因素的發揚
  二、錢大昕:為新歷史考證學的崛起打開廣大法門
  三、戴震和崔述對新歷史考證學的影響
第十五講
二十世紀史家探索史學民族風格的努力
  一、世紀之初夏曾佑、章太炎、梁啟超的探索
  二、三十、四十年代呂思勉、蕭一山、張蔭麟的探索
  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範文瀾、翦伯贊的貢獻
第十六講
馬克思主義史家論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
  一、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關於批判繼承民族文化 遺產理論的提出
  二、馬克思主義史家關於自覺地批判繼承史學 遺產的理論主張
  三、馬克思主義史家關於經世致用和歷史文學 傳統的論述
  四、馬克思主義史家關於歷史編纂的論述
第十七講
中國史學的海外傳播與迴響
  一、中國史學在朝鮮的傳播與迴響
  二、中國史學在日本的傳播與迴響
  三、近代以後中國史學的海外傳播及其影響
第十八講
歷史編纂:中國史學優於西方史學
  一、中西古代歷史編纂學演進路徑的根本差異
  二、中西古代歷史編纂理論的同與異

  三、中西古代歷史編纂方法的同與異參考文獻
後記 以最好的精神產品回報社會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