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精)

  • 作者:編者:李勇//周榮軍//(美)A.L.登斯莫爾|責編:韓衛軍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82175
  • 出版日期:2024/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01
人民幣:RMB 39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研究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前陸盆地動力學、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物源分析與原型盆地分析、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隆升作用與剝蝕作用、構造負載與彈性撓曲模擬、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與盆-山耦合機制等方面的內容。該項研究成果不僅為研究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造山帶與前陸盆地耦合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而且為全球陸內造山帶-前陸盆地動力學和大陸動力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和科學研究範例。
    本書可供從事地質學與大陸動力學、沉積盆地與造山帶、活動構造與構造地貌、石油地質與油氣勘探、地震地質與地震災害、地表過程與構造地貌、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等方面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閱讀和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李勇//周榮軍//(美)A.L.登斯莫爾|責編:韓衛軍

目錄
第一部分 前陸盆地動力學
  第1章 前陸盆地動力學研究概述
    1.1 前陸盆地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
    1.2 前陸盆地概念的演變與發展
    1.3 前陸盆地動力學的形成與發展
    1.4 造山帶的隆升機制與前陸盆地沉降機制
  第2章 前陸盆地類型
    2.1 前陸盆地的基本特點
    2.2 前陸盆地的類型
  第3章 前陸盆地的形成機制
    3.1 前陸盆地形成機制的控制因素
    3.2 前陸盆地的形成模式
  第4章 前陸盆地的充填樣式
    4.1 沉積充填體的幾何形態特徵
    4.2 沉積物源與古水流特徵
    4.3 前陸盆地沉積記錄中的同構造地層界面
    4.4 前陸盆地沉積演化階段
  第5章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學
    5.1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的控制因素
    5.2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模式
    5.3 前陸盆地層序地層分析的實例
  第6章 前陸盆地的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
    6.1 盆地充填體幾何形態的分析方法
    6.2 沉降史分析法
    6.3 剝蝕史分析法(造山帶地層脫頂歷史分析)
    6.4 構造-沉積旋迴分析法
    6.5 沉積相帶遷移分析法
    6.6 盆地沉積通量和沉積速率的增減分析法
    6.7 前緣隆起的遷移分析法
    6.8 放射性測量和裂變徑跡計時
  第7章 前陸盆地成藏動力學
    7.1 前陸盆地油氣(常規)成藏動力學的形成與發展
    7.2 前陸盆地油氣分佈模式
    7.3 前陸盆地含油氣系統
  第8章 前陸盆地頁岩氣富集機制
    8.1 美國前陸盆地頁岩氣勘探與開發現狀及啟示
    8.2 我國前陸盆地頁岩氣勘探開發現狀及其啟示
第二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
  第9章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地層與撓曲模擬
    9.1 地質背景
    9.2 盆地充填序列與構造地層單元
    9.3 欠補償與過補償沉積特徵
    9.4 底部不整合面與造山楔推進速率
    9.5 構造負載與撓曲模擬
  第10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充填序列
    10.1 龍門山前陸盆地的含義和性質
    10.2 龍門山前陸盆地充填序列
    10.3 龍門山前陸盆地充填模式
  第11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陸相層序地層分析
    11.1 陸相層序地層分析的思路

    11.2 沉積體系及內部構成
    11.3 層序地層單元及其特徵
    11.4 層序地層成因解釋
  第12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大邑礫岩的沉積特徵
    12.1 區域背景
    12.2 大邑礫岩的分佈及時代歸屬
    12.3 大邑礫岩的沉積特徵
    12.4 大邑礫岩的物源分析
  第13章 龍門山造山帶構造地層學
    13.1 龍門山造山帶地層記錄的特徵
    13.2 龍門山造山帶構造地層類型及序列
  第14章 青藏高原東緣新生代構造層序與構造事件
    14.1 古新世-早始新世構造層序(TS1)與構造事件
    14.2 中-晚始新世構造層序(TS2)與構造事件
    14.3 中新世構造層序(TS3)與構造事件
    14.4 上新世-早更新世構造層序(TS4)與構造事件
    14.5 中更新世-全新世構造層序(TS5)與構造事件
第三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物源分析與原型盆地分析
  第15章 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
    15.1 區域地質背景
    15.2 物源分析
    15.3 對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緣水系演化與變遷的討論
  第16章 龍門山中、晚三疊世之間的物源轉換與構造反轉
    16.1 地質背景
    16.2 取樣和分析方法
    16.3 結果
    16.4 討論
  第17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須家河組物源分析
    17.1 地質背景
    17.2 樣品採集與分析
    17.3 岩石組分分析
    17.4 地球化學分析
    17.5 討論
  第18章 晚新生代大邑礫岩的物源分析
    18.1 大邑礫岩的沉積特徵
    18.2 礫石成分對比
    18.3 砂岩碎屑組分
    18.4 重礦物分析
    18.5 大邑礫岩的古流向恢復
    18.6 討論
第四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
  第19章 造山作用與沉積響應
    19.1 逆沖作用與沉積響應
    19.2 走滑作用與沉積響應
    19.3 重塑造山帶造山過程的地層標識
  第20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底部不整合面與構造轉換
    20.1 龍門山前陸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識別標誌
    20.2 龍門山前陸盆地底部不整合面的分帶性與遷移規律
    20.3 龍門山前陸盆地埋藏型前緣隆起的幾何形態與剝蝕速率
    20.4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地層上超速率與逆沖楔推進速率

  第21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早期碳酸鹽緩坡型礁灘的淹沒過程
    21.1 卡尼期馬鞍塘組的沉積序列
    21.2 卡尼期前陸型碳酸鹽緩坡和硅質海綿礁的基本特徵
    21.3 卡尼期相對海平面上升速率的標定
    21.4 卡尼期硅質海綿礁生長速率與相對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對比
    21.5 卡尼期碳酸鹽緩坡和硅質海綿礁淹沒機制
  第22章 龍門山造山楔推進作用與前陸型礁灘的遷移過程
    22.1 前陸緩坡型礁灘的分帶性
    22.2 前陸緩坡型礁灘的遷移速率
    22.3 前陸緩坡型礁灘遷移的動力學機制
  第23章 龍門山逆沖推覆作用的沉積響應
    23.1 區域構造格架
    23.2 成都盆地沉積特徵
    23.3 成都盆地形成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23.4 龍門山逆沖作用的沉積響應模式
  第24章 龍門山逆沖作用的地層標識及特徵
    24.1 龍門山逆沖作用的地層標識
    24.2 龍門山逆沖作用的特徵
  第25章 龍門山走滑作用與走滑方向反轉
    25.1 晚新生代龍門山走滑作用及運動方向的標定
    25.2 中生代一早新生代龍門山走滑作用及運動方向的標定
    25.3 龍門山走滑方向反轉時間的標定
    25.4 龍門山走滑方向反轉的動力學機制
  第26章 晚新生代龍門山走滑-逆沖作用的地貌標誌
    26.1 龍門山活動斷裂走滑-逆沖作用的地貌標誌
    26.2 龍門山活動斷裂的逆沖分量與走滑分量對比
    26.3 龍門山走滑方向反轉的時間
第五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的隆升作用與剝蝕作用
  第27章 四川盆地40Ma的冷卻事件與剝蝕作用
    27.1 低溫熱年代學分析原理及方法
    27.2 磷灰石裂變徑跡熱年代學結果
    27.3 討論
  第28章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緣的剝蝕過程
    28.1 原理和方法
    28.2 樣品的分析結果
    28.3 剝蝕速率的計算
  第29章 龍門山隆升-剝蝕過程與古地形再造
    29.1 地質概況
    29.2 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
    29.3 前陸盆地沉積通量的計算
    29.4 龍門山隆升幅度與剝蝕厚度的估算
  第30章 龍門山源-匯系統的剝蝕量-沉積通量對比
    30.1 青藏高原東緣的地貌和水系特徵
    30.2 成都盆地的沉積通量
    30.3 岷江上游流域的剝蝕速率與剝蝕量
    30.4 成都盆地沉積通量與岷江流域剝蝕量的對比與分析
第六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負載與彈性撓曲模擬
  第31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機制與彈性撓曲模擬
    31.1 龍門山逆沖-走滑作用與前陸盆地動力學模擬
    31.2 龍門山前陸盆地的成盆作用與青藏高原大陸碰撞作用的耦合關係

  第32章 晚新生代龍門山剝蝕厚度與彈性撓曲模擬
    32.1 地質背景
    32.2 晚新生代以來龍門山剝蝕厚度的定量計算
    32.3 龍門山剝蝕卸載作用的彈性撓曲模擬
  第33章 龍門山地殼隆升與均衡重力異常
    33.1 概述
    33.2 Airy-Heiskanen均衡模式與均衡重力異常的反演模擬
    33.3 撓曲均衡模式與撓曲模擬
    33.4 討論
  第34章 龍門山前陸盆地構造變形的物理模擬
    34.1 物理模擬實驗
    34.2 實驗分析
    34.3 龍門山南段地質剖面與實驗模型對比
    34.4 構造變形過程的PIV分析
  第35章 汶川地震驅動的龍門山構造負載與前陸盆地撓曲沉降模擬
    35.1 汶川地震的同震變形量
    35.2 彈性撓曲模擬的原理與方法
    35.3 彈性撓曲模擬的結果
    35.4 討論
第七部分 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與盆-山耦合機制
  第36章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
    36.1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的充填序列
    36.2 晚三疊世龍門山前陸盆地的充填樣式
    36.3 龍門山沖斷帶的脫頂歷史與逆沖構造事件
    36.4 逆沖構造負載系統的動力學模擬與推進速率
    36.5 結論
  第37章 龍門山地殼增厚與均衡反彈機制
    37.1 構造地層單元的幾何形態
    37.2 楔狀構造地層單元和板狀構造地層單元之間的轉換
    37.3 不整合面
    37.4 礫岩層
    37.5 超覆速率
  第38章 龍門山隆升作用與前陸盆地沉降作用的耦合機制
    38.1 龍門山地殼縮短與晚三疊世大型楔狀前陸盆地的耦合機制
    38.2 龍門山地殼均衡反彈與侏羅紀一古近紀大型板狀前陸盆地的耦合機制
    38.3 龍門山下地殼流與新近紀—第四紀小型(窄)楔狀前陸盆地的耦合機制
  第39章 龍門山隆升機制與下地殼流
    39.1 龍門山隆升機制
    39.2 龍門山活動造山帶與活動前陸盆地的耦合機制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