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生態素質教育導論

  • 作者:編者:顧金土|責編:曾雪梅
  • 出版社:河海大學
  • ISBN:9787563087983
  • 出版日期:2023/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65
人民幣:RMB 76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共13章,分為理論篇和實踐篇兩大部分。理論篇闡釋了生態素質的內涵、歷史、現狀、困境、功能、價值和傳播等內容;實踐篇在分析和反思中小學生態素質教育實踐現狀的基礎上,介紹了水生態素質與實踐、草原生態保護原理與實踐、森林保護原理與實踐、生態農業原理與實踐、自然保護區建設原理與實踐、生態素質教育的網路傳播實踐和生態素質教育名人實踐等內容,以期打開學生的認知世界,建立其與自然之間健康的生態聯繫,避免自然缺失症問題。該書既可以作為環境社會學專業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環境科學、教育學等專業的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編者:顧金土|責編:曾雪梅

目錄
理論篇
第1章  生態形勢及自我定位
  1.1  當前世界生態危機
    1.1.1  環境污染危機
    1.1.2  能源危機
    1.1.3  生物多樣性危機
  1.2  青少年的「自然缺失」
    1.2.1  難以接觸的自然
    1.2.2  不被關注的自然
  1.3  生態素質教育使命
第2章  何謂生態素質
  2.1  生態素質的概念發展
    2.1.1  「生態素質」與「生態素養」
    2.1.2  生態素質概念的前身
    2.1.3  生態素質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2.2  生態素質的內涵
    2.2.1  感性接觸
    2.2.2  情感關聯
    2.2.3  科學認知
    2.2.4  理性實踐
  2.3  生態素質的定位
    2.3.1  生態素質是個人素質的重要組成
    2.3.2  生態素質受到其他素質的影響
第3章  生態素質教育歷史、現狀與困境
  3.1  生態素質教育發展歷史
    3.1.1  環境教育發展歷史
    3.1.2  可持續教育發展歷史
    3.1.3  自然教育發展歷史
  3.2  生態素質教育現狀
    3.2.1  生態素質教育的主體
    3.2.2  生態素質教育場域
    3.2.3  生態素質教育模式與途徑
  3.3  生態素質教育的不足與困境
    3.3.1  學校: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不足
    3.3.2  社會:政策支持與參與質量有限
    3.3.3  家庭:家長生態意識與能力缺失
第4章  生態素質教育的功能與價值
  4.1  生態素質教育的功能
    4.1.1  對青少年生理健康的促進功能
    4.1.2  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節功能
    4.1.3  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助推功能
  4.2  生態素質教育的價值
    4.2.1  生態素質教育是當下環保事業的基礎
    4.2.2  生態素質教育是未來綠色發展的關鍵
第5章  生態素質教育傳播
  5.1  生態素質教育傳播概述
    5.1.1  生態素質教育傳播的興起與發展
    5.1.2  生態素質教育傳播的不同主體
    5.1.3  生態素質教育傳播的主要內容
    5.1.4  生態素質教育傳播的媒介因素

  5.2  傳播媒介與生態素質教育
    5.2.1  媒體形態
    5.2.2  文本類型
    5.2.3  傳播設置
  5.3  多元主體與生態素質教育傳播
    5.3.1  政府
    5.3.2  公眾
    5.3.3  媒體機構
    5.3.4  環保社會組織
實踐篇
第6章  中小學生態素質教育實踐
  6.1  中小學生態素質教育現狀
    6.1.1  中小學生態素質教育的相關制度
    6.1.2  中小學生態素質教育的教學安排
    6.1.3  中小學生態素質現狀
  6.2  中小學生態素質教育問題分析
    6.2.1  生態素質教育的客觀條件
    6.2.2  中小學校對生態素質教育的主觀認識
    6.2.3  生態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
  6.3  中小學生態素質教育經驗
    6.3.1  綠色學校和生態校園
    6.3.2  生態素質教育課程
    6.3.3  生態素質教育實踐基地
  6.4  中小學生態素質教育現狀反思與未來發展
第7章  水生態素質與實踐
  7.1  節水原理及經驗
    7.1.1  生活節水產品
    7.1.2  節水技術與工程
    7.1.3  節水經濟政策
  7.2  樂水項目與環保經驗
    7.2.1  對樂水項目的認知誤區
    7.2.2  樂水項目介紹
    7.2.3  樂水過程中的環保經驗
  7.3  水景欣賞原理與營造實踐
    7.3.1  國內外著名自然水景觀概況
    7.3.2  園林水景欣賞原理與營造實踐
    7.3.3  室內水景營造原理及實踐
第8章  草原生態保護原理與實踐
  8.1  草原生態保護概況
    8.1.1  全球草原生態概況
    8.1.2  草原保護的生態功能
    8.1.3  草原生態系統破壞造成的災難
  8.2  草原文化傳統中的生態智慧
    8.2.1  草原傳統的生態保護思想
    8.2.2  草原遊牧轉場的生態智慧
    8.2.3  草原聚落空間營造的生態智慧
  8.3  當代草原生態治理經驗
    8.3.1  沙化草原的生態治理經驗
    8.3.2  退化草原的生態治理實踐
    8.3.3  草原旅遊中的生態保護實踐

第9章  森林保護原理與實踐
  9.1  森林生態保護概況
    9.1.1  森林資源現狀
    9.1.2  森林的重要作用
  9.2  森林休養原理及經驗
    9.2.1  森林休養的原理
    9.2.2  森林休養的經驗
  9.3  森林生態智慧內涵及經驗
    9.3.1  森林生態智慧的內涵
    9.3.2  基於生態倫理觀的森林保護
    9.3.3  基於生態文化的森林保護
    9.3.4  基於對森林合理利用的森林保護
  9.4  森林生態安全內涵及經驗
    9.4.1  森林生態安全內涵
    9.4.2  森林防火經驗
    9.4.3  水土流失經驗
第10章  生態農業原理與實踐
  10.1  生態農業概況
    10.1.1  生態農業的起源
    10.1.2  生態農業現狀
  10.2  共生農業原理及經驗
    10.2.1  共生農業內涵及原理
    10.2.2  共生農業經驗
  10.3  循環農業原理及經驗
    10.3.1  循環農業內涵及原理
    10.3.2  循環農業經驗
  10.4  產業融合原理及實踐
    10.4.1  產業融合內涵及原理
    10.4.2  產業融合經驗
第11章  自然保護區建設原理與實踐
  11.1  自然保護區概況
  11.2  自然保護區的內部管理
    11.2.1  自然保護區的內部管理現狀
    11.2.2  自然保護區的內部管理經驗
  11.3  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關係
    11.3.1  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關係
    11.3.2  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協調經驗
  11.4  自然保護區的社會組織參與
    11.4.1  自然保護區社會組織參與形式
    11.4.2  自然保護區社會組織經驗
第12章  生態保護的網路傳播實踐
  12.1  網路傳播內容的製作與呈現
    12.1.1  網路新聞報道
    12.1.2  短視頻
    12.1.3  紀錄片與電影
    12.1.4  公益廣告
    12.1.5  自媒體圖文帖
  12.2  網路傳播渠道的選擇與運用
    12.2.1  專門性網站
    12.2.2  社交媒體平台

    12.2.3  短視頻平台
    12.2.4  環境類APP
    12.2.5  網路社區與討論區
  12.3  網路傳播影響力的打造與實現
    12.3.1  依托平台價值
    12.3.2  明星與大V的傳播效應
    12.3.3  打造「網紅」
    12.3.4  線下延伸
第13章  生態素質教育名人實踐
  13.1  民間環保第一人——唐錫陽
    13.1.1  人物歷程
    13.1.2  綠色營
    13.1.3  全國巡迴演講
    13.1.4  自然保護區事業
  13.2  「自然之子」——梁從誡
    13.2.1  「自然之友」源流
    13.2.2  保護藏羚羊
    13.2.3  綠色生活方式
  13.3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旺加里·馬塔伊
    13.3.1  人物歷程
    13.3.2  綠色帶運動
    13.3.3  環保抗爭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