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砷與銻的環境化學與污染防治(精)/重金屬污染防治叢書

  • 作者:景傳勇//杜晶晶//閻莉//葉麗|責編:徐雁秋//劉暢|總主編:柴立元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85329
  • 出版日期:2024/06/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09
人民幣:RMB 1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從與銻的化學性質、環境賦存形態等化學基礎出發,論述環境中與銻的污染成因、多介質界面過程及其耦合機制,總結歸納與銻的先進分析技術與現場檢測手段,並從污染源阻斷等角度,論述與污染阻控與修復技術原理。本書共7章,主要內容包括與的賦存形態與配位化學、環境中砷與梯的形態分析方法、砷與梯現場分析技術、微生物介導下與梯的形態轉化機制,以及環境水體和土壤基質中砷與的污染防治技術與修複原理。
    本書理論與實踐並重,系統總結與銻的環境行為特性及污染防治實踐,可作為環保技術人員、研究院科研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的參考書籍。

作者介紹
景傳勇//杜晶晶//閻莉//葉麗|責編:徐雁秋//劉暢|總主編:柴立元
    景傳勇(1972-2023),1972年1月出生於山東濟南,1994年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1998年碩士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02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后留校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擔任助理研究教授,2007年作為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回國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1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14年擔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17年入選科技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8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2022年擔任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     景傳勇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環境微觀界面行為與污染削減領域取得了突出的學術成績,研究成果帶動並推進了相關環境納米科技領域的發展與創新,為科學解決我國砷、銻污染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曾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環保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景傳勇積極投身科教融合、協同育人事業,在學術咨詢和學術傳播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曾任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化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景傳勇一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事業。他認真嚴謹、學識精深;教書育人、言傳身教;謙虛謹慎、關愛學生。2023年6月,寄語畢業生:積極進取,永不放棄,提高自己,影響他人,改變世界。

目錄
第1章  砷與銻的環境化學基礎
  1.1  砷與銻的賦存形態
    1.1.1  砷
    1.1.2  銻
  1.2  砷與銻的結構化學
    1.2.1  砷與銻的分子結構
    1.2.2  As(III)結構與光譜關係
    1.2.3  As(V)結構與光譜關係
    1.2.4  DMA結構與光譜關係
  1.3  砷與銻的有機配合物
    1.3.1  有機砷化合物
    1.3.2  有機銻配合物
  1.4  典型地區的砷與銻分佈
    1.4.1  山西高砷地區的砷分佈
    1.4.2  湖南錫礦山地區的銻分佈
  參考文獻
第2章  砷與銻的形態分析
  2.1  環境中砷與銻的賦存形態
    2.1.1  土壤環境
    2.1.2  水環境
    2.1.3  大氣環境
    2.1.4  植物系統
  2.2  砷與銻的萃取技術
    2.2.1  固-液萃取法
    2.2.2  連續提取法
    2.2.3  ?解萃取法
    2.2.4  其他萃取法
  2.3  色譜分離
    2.3.1  AsV-O與AsIII-O的分離
    2.3.2  SbV-O與SbIII-O的分離
    2.3.3  硫代砷/銻酸鹽的分離
    2.3.4  其他砷形態的分離
  2.4  檢測系統
    2.4.1  定量檢測系統
    2.4.2  定性檢測系統
  2.5  原位光譜分析
    2.5.1  拉曼光譜
    2.5.2  X射線吸收光譜
  參考文獻
第3章  砷與銻的分析技術
  3.1  砷與銻的原子光譜分析技術
    3.1.1  原子吸收光譜法
    3.1.2  原子發射光譜法
    3.1.3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
    3.1.4  原子熒光光譜法
    3.1.5  X射線熒光光譜法
    3.1.6  聯用技術
  3.2  砷與銻的現場分析技術
    3.2.1  熒光法
    3.2.2  比色法

    3.2.3  表面增強拉曼分析法
    3.2.4  電化學法
    3.2.5  生物化學法
    3.2.6  即時檢測法
    3.2.7  X射線熒光分析法
  參考文獻
第4章  砷與銻的形態轉化
  4.1  ?促還原機制
    4.1.1  AsV-O解毒還原機制
    4.1.2  AsV-O呼吸還原機制
    4.1.3  SbV-O呼吸還原機制
  4.2  ?促氧化機制
    4.2.1  AsIII-O氧化機制
    4.2.2  SbIII-O氧化機制
  4.3  非?促氧化還原機制
    4.3.1  胞外聚合物
    4.3.2  胞內/外活性氧
  4.4  甲基化機制
    4.4.1  砷甲基化機制
    4.4.2  甲基砷的去甲基機制
    4.4.3  銻甲基化機制
  4.5  硫代砷/銻酸鹽的生成
    4.5.1  硫代砷酸鹽的生成
    4.5.2  硫代銻酸鹽的生成
    4.5.3  硫代砷酸鹽優於硫代銻酸鹽的生成
  參考文獻
第5章  砷與銻的環境界面過程及分子機制
  5.1  環境界面過程的研究方法
    5.1.1  紅外光譜法
    5.1.2  同步輻射光譜法
    5.1.3  表面絡合模型
    5.1.4  水文地球化學模型
    5.1.5  量子化學計算方法
  5.2  砷與銻的界面吸附與沉澱機制
    5.2.1  砷在鐵礦物表面的吸附機制
    5.2.2  銻的鐵礦物表面的吸附與沉澱機制
    5.2.3  砷在鑭、鋁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機制
    5.2.4  砷與銻在TiO2表面的吸附機制
  5.3  砷與銻的界面形態轉化機制
    5.3.1  砷在TiO2表面的光催化氧化
    5.3.2  銻在TiO2晶面的光催化氧化
    5.3.3  硫化銻在黃鐵礦表面的氧化溶解與遷移轉化
    5.3.4  砷在還原氧化石墨烯/金屬氧化物複合界面的氧化過程
  參考文獻
  6.1  陰離子的影響及作用機制
第6章  共存離子對砷與銻界面吸附的影響及作用機制
    6.1.1  As(V)與PO34-的競爭吸附機理
    6.1.2  As與F-的共吸附去除機理
  6.2  陽離子的影響及作用機制
    6.2.1  As(III)與Cd在TiO2上的共吸附機理

    6.2.2  As(V)與Cd在TiO2上的共吸附機理
  6.3  共存離子的複合影響及作用機制
    6.3.1  地下水共存離子對As(V)吸附的複合影響機制
    6.3.2  實際水體中砷與銻的吸附去除機制
  6.4  有機化合物的影響及作用機制
    6.4.1  酒石酸對Sb(III)絡合的影響機制
    6.4.2  除草劑對砷遷移的影響機制
  參考文獻
第7章  砷與銻的污染及防治技術
  7.1  水體砷與銻的污染及防治技術
    7.1.1  水體砷與銻污染現狀
    7.1.2  水體砷與銻治理技術
  7.2  土壤砷與銻的污染及防治技術
    7.2.1  土壤砷與銻污染現狀
    7.2.2  土壤砷與銻控制技術
    7.2.3  治理材料
  7.3  砷與銻複合污染的協同去除技術
  參考文獻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