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海洋微生物學(第3版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

  • 作者:編者:張曉華|責編:岳漫宇//尚冊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65512
  • 出版日期:2024/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496
人民幣:RMB 2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主要由中國海洋大學從事海洋微生物學研究的相關人員結合自身教學與科研實踐並參考國內外最新文獻編寫而成。全書共分為15章,包括海洋微生物學概論、海洋原核生物的結構及特性、海洋細菌、海洋古菌、海洋真核微生物、海洋病毒、海洋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海洋環境中活的非可培養狀態細菌、魚類的微生物病害及防治、海洋微生物的開發利用、海洋微生物的採樣技術、海洋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與保藏技術、海洋細菌的分類與鑒定技術、海洋環境微生物的檢測技術。本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圖文並茂、實用性強,力求從個體和群體水平上闡述海洋微生物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該學科的重點、難點和生長點。
    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海洋生物學、水產學、海洋學、海洋環境學、海洋生態學、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學、海洋藥物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研究人員參考。

作者介紹
編者:張曉華|責編:岳漫宇//尚冊

目錄
第1章  海洋微生物學概論
  1.1  海洋微生物及其重要性
    1.1.1  什麼是海洋微生物?
    1.1.2  海洋微生物的重要性
  1.2  海洋微生物學的發展歷程
    1.2.1  1676?1950年——對海洋微生物的早期認識
    1.2.2  1951?1976年——海洋微生物學的迅速發展
    1.2.3  1977?1995年——分子生物學時代
    1.2.4  1996年至今——基因組時代
  1.3  海洋微生物的主要類群
    1.3.1  細胞型生物
    1.3.2  非細胞型生物——病毒
  1.4  海洋微生物的主要特徵
    1.4.1  大小
    1.4.2  形態結構特徵
    1.4.3  生理特徵
    1.4.4  培養特徵
  1.5  海洋微生物的棲息環境
    1.5.1  海洋環境
    1.5.2  水體生境
    1.5.3  海雪
    1.5.4  沉積物
    1.5.5  海冰
    1.5.6  熱液噴口和冷泉
    1.5.7  活的生物
    1.5.8  生物被膜和微生物席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2章  海洋原核生物的結構及特性
  2.1  海洋原核生物的形態結構
    2.1.1  原核生物的細胞形態
    2.1.2  細胞壁
    2.1.3  細胞質膜和其他內膜結構
    2.1.4  擬核與核糖體
    2.1.5  內含物
    2.1.6  莢膜和糖被
    2.1.7  鞭毛及菌毛
  2.2  海洋原核生物的能量代謝
    2.2.1  能量來源和碳源
    2.2.2  光能營養菌的能量產生
    2.2.3  化能異養菌的能量產生
    2.2.4  化能自養菌的能量產生
  2.3  海洋原核生物的營養及生長
    2.3.1  營養要素
    2.3.2  細菌的生長周期
    2.3.3  細胞活力
    2.3.4  營養物濃度對生長的影響
  2.4  海洋原核生物的群體感應與生物被膜
    2.4.1  細菌的群體感應
    2.4.2  細菌的生物被膜

  2.5  海洋原核生物的基因組學
    2.5.1  核基因組
    2.5.2  質粒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3章  海洋細菌
  3.1  細菌分類系統
  3.2  海洋細菌的主要類群概述
  3.3  變形菌門
    3.3.1  a-變形菌綱
    3.3.2  β-變形菌綱
    3.3.3  γ-變形菌綱
    3.3.4  -變形菌綱
    3.3.5  -變形菌綱
    3.3.6  ζ-變形菌綱
  3.4  藍細菌門
    3.4.1  基本特徵
    3.4.2  形態和分類
    3.4.3  固氮作用
    3.4.4  原綠球藻屬和聚球藻屬
    3.4.5  微生物席和疊層石
  3.5  擬桿菌門
  3.6  厚壁菌門和放線菌門
    3.6.1  厚壁菌門
    3.6.2  放線菌門
  3.7  浮黴菌門、疣微菌門和黏結球形菌門
    3.7.1  浮黴菌門
    3.7.2  疣微菌門
    3.7.3  黏結球形菌門
  3.8  綠菌門、綠彎菌門、硝化螺菌門和脫鐵桿菌門
    3.8.1  綠菌門
    3.8.2  綠彎菌門
    3.8.3  硝化螺菌門
    3.8.4  脫鐵桿菌門
  3.9  酸桿菌門、出芽單胞菌門和螺旋體門
    3.9.1  酸桿菌門
    3.9.2  出芽單胞菌門
    3.9.3  螺旋體門
  3.10  產液菌門、熱袍菌門和奇異球菌-棲熱菌門
    3.10.1  產液菌門
    3.10.2  熱袍菌門
    3.10.3  奇異球菌-棲熱菌門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4章  海洋古菌
  4.1  古菌分類系統
  4.2  廣古菌門
    4.2.1  產甲烷古菌
    4.2.2  厭氧甲烷氧化古菌
    4.2.3  熱球菌目

    4.2.4  古生球菌屬和鐵古球菌屬
    4.2.5  極端嗜鹽菌
    4.2.6  Marine GroupⅡ.
  4.3  泉古菌門
  4.4  奇古菌門
  4.5  深古菌門
  4.6  初生古菌門
  4.7  納米古菌門
  4.8  阿斯加德古菌
  4.9  古菌細胞膜脂及其應用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5章  海洋真核微生物
  5.1  真核微生物概述
    5.1.1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類群
    5.1.2  真核細胞的結構與功能
  5.2  原生動物
    5.2.1  微型浮遊鞭毛類
    5.2.2  纖毛蟲
    5.2.3  放射蟲和有孔蟲
  5.3  真核微藻
    5.3.1  硅藻
    5.3.2  顆石藻類
    5.3.3  甲藻
  5.4  海洋真菌
    5.4.1  海洋真菌的定義與物種數量
    5.4.2  海洋真菌的主要類群及特徵
    5.4.3  海洋真菌的生態功能
    5.4.4  幾種典型生境的海洋真菌多樣性與群落組成
    5.4.5  影響海洋真菌多樣性時空分佈格局的因素
    5.4.6  海洋真菌的開發利用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6章  海洋病毒
  6.1  海洋病毒的丰度與生產力
    6.1.1  海洋病毒的丰度及分佈
    6.1.2  海洋病毒的計數方法
    6.1.3  病毒的裂解量與生產力
    6.1.4  病毒失活
  6.2  海洋噬菌體的侵染方式
    6.2.1  烈性噬菌體和裂解周期
    6.2.2  溫和噬菌體與溶原周期
    6.2.3  慢性侵染
  6.3  海洋病毒的多樣性
    6.3.1  基於培養方法研究病毒的多樣性
    6.3.2  基於特徵基因研究病毒的多樣性
    6.3.3  基於宏基因組學研究病毒的多樣性
  6.4  海洋病毒和宿主的相互作用
    6.4.1  病毒影響宿主的代謝與表型
    6.4.2  病毒介導宿主的水平基因轉移

    6.4.3  病毒與宿主之間的協同進化
  6.5  海洋病毒的重要生態學作用
    6.5.1  海洋病毒維持微生物群落的穩態和多樣性
    6.5.2  海洋病毒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6.6  感染海洋真核生物的病毒
    6.6.1  感染真核生物的核質巨DNA病毒
    6.6.2  感染水產養殖動物的病毒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7章  海洋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7.1  深海環境和深海微生物概況
    7.1.1  深海環境的基本特徵
    7.1.2  深海微生物的數量
    7.1.3  深海原核微生物的多樣性
    7.1.4  深海真核微生物的多樣性
    7.1.5  深海病毒的多樣性
  7.2  海底熱液噴口與冷泉微生物
    7.2.1  熱液噴口微生物
    7.2.2  冷泉微生物
  7.3  深海海溝微生物
  7.4  海底深部生物圈
  7.5  極地微生物
    7.5.1  海冰微生物
    7.5.2  冰川微生物
    7.5.3  極地潮間帶沉積物微生物
    7.5.4  南大洋浮遊微生物
  7.6  海洋極端環境微生物的環境適應機制
    7.6.1  低溫
    7.6.2  高溫
    7.6.3  高壓
    7.6.4  氧氣的毒理效應
    7.6.5  紫外輻射
    7.6.6  高鹽
    7.6.7  多重極端條件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8章  海洋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8.1  海洋微生物與碳循環
    8.1.1  海洋微食物環
    8.1.2  海洋碳循環的微生物過程
    8.1.3  海洋對CO2的吸收機制
  8.2  海洋微生物與氮循環
    8.2.1  固氮作用
    8.2.2  硝化作用
    8.2.3  反硝化作用
    8.2.4  厭氧氨氧化作用
    8.2.5  異化硝酸鹽還原為銨
    8.2.6  氨化作用
    8.2.7  銨鹽和硝酸鹽的同化作用
  8.3  海洋微生物與硫循環

    8.3.1  硫氧化作用
    8.3.2  異化硫酸鹽還原作用
    8.3.3  同化硫酸鹽還原作用
    8.3.4  DMS和DMSP循環
  8.4  海洋微生物與磷、鐵和硅循環
    8.4.1  在海洋磷循環中的作用
    8.4.2  在海洋鐵循環中的作用
    8.4.3  在海洋硅循環中的作用
  8.5  海洋微生物與全球變化
    8.5.1  微生物與海洋酸化
    8.5.2  微生物與海洋富營養化
    8.5.3  微生物與海洋升溫
    8.5.4  微生物與海洋缺氧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9章  海洋環境中活的非可培養狀態細菌
  9.1  VBNC細菌的發現及主要微生物類群
    9.1.1  VBNC細菌的發現過程
    9.1.2  已報道可進入VBNC狀態的主要微生物類群
  9.2  誘導細菌進入VBNC狀態的環境因素
    9.2.1  溫度
    9.2.2  營養缺乏
    9.2.3  鹽度或滲透壓
    9.2.4  輻射
    9.2.5  氧氣濃度
    9.2.6  殺生劑
  9.3  VBNC細菌的檢測方法
    9.3.1  熒光顯微鏡檢測方法
    9.3.2  分子生物學方法
    9.3.3  免疫學方法
  9.4  VBNC細菌的生物學特性
    9.4.1  形態特徵
    9.4.2  生理生化特性
    9.4.3  VBNC狀態病原菌的致病性
  9.5  細菌進入VBNC狀態的機制
    9.5.1  對細菌VBNC狀態概念的爭議
    9.5.2  細菌進入VBNC狀態的內在機制
  9.6  VBNC細菌的復甦研究
    9.6.1  誘導VBNC細胞復甦的因素
    9.6.2  關於VBNC細菌復甦的爭論及復甦假說
  9.7  細菌VBNC狀態的理論及實際意義
    9.7.1  揭示了細菌的另一種休眠體形式
    9.7.2  解開了霍亂弧菌的「冬隱夏現」之謎
    9.7.3  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性
    9.7.4  對基因工程微生物危險性評估的影響
    9.7.5  評價現有常規消毒措施的有效性問題
    9.7.6  對公眾健康及流行病學研究的意義
    9.7.7  對菌種保存方法的意義
    9.7.8  對分離培養未培養微生物的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10章  魚類的微生物病害及防治
  10.1  微生物病害的診斷
  10.2  細菌性病原的致病機制
    10.2.1  毒力因子
    10.2.2  毒力基因表達的調控
  10.3  細菌性傳染病
    10.3.1  弧菌科
    10.3.2  愛德華氏菌屬
    10.3.3  殺鮭氣單胞菌
    10.3.4  香魚假單胞菌
    10.3.5  近海黏著桿菌
    10.3.6  鮭魚魚立克次氏體
    10.3.7  鮭腎桿菌
    10.3.8  鏈球菌屬和乳球菌屬
    10.3.9  分枝桿菌屬和諾卡氏菌屬
  10.4  魚類傳染性病害的控制
    10.4.1  海水養殖魚的健康管理
    10.4.2  抗微生物製劑
    10.4.3  疫苗
    10.4.4  免疫增強劑和益生菌
    10.4.5  病原菌群體感應淬滅技術
    10.4.6  噬菌體治療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11章  海洋微生物的開發利用
  11.1  益生菌在海水養殖中的應用
    11.1.1  益生菌的概念
    11.1.2  益生菌的作用機制
    11.1.3  光合細菌作為益生菌在海水養殖中的應用
    11.1.4  益生菌在海水養殖中的應用前景
  11.2  海洋微生物在海洋藥物開發中的應用價值
    11.2.1  抗生素
    11.2.2  抗病毒和抗腫瘤化合物
    11.2.3  抗心腦血管病化合物
    11.2.4  海洋生物毒素
    11.2.5  ?
  11.3  海洋微生物在環境修復中的作用
    11.3.1  海洋微生物對石油污染物的降解
    11.3.2  海洋微生物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降解
    11.3.3  海洋微生物在降解微塑料中的作用
    11.3.4  作為生物感測器檢測環境有毒化合物
  11.4  海洋微生物引起的生物污著、生物腐蝕及其防護
    11.4.1  生物污著及其防護
    11.4.2  生物被膜在大型生物附著過程中的作用
    11.4.3  微生物對金屬的腐蝕及其防護
    11.4.4  微生物對木材的腐損及其防護
  11.5  海洋微生物在仿生學領域中的應用價值
    11.5.1  海洋微生物在納米技術領域的應用潛力
    11.5.2  海洋微生物在生物電子學技術領域的應用潛力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12章  海洋微生物的採樣技術
  12.1  海水樣品的採集
    12.1.1  國際上常用的采水器
    12.1.2  國內改制的采水器
  12.2  海洋沉積物樣品的採集
    12.2.1  淺層泥樣
    12.2.2  深層泥樣
  12.3  海冰樣品的採集
  12.4  海水和沉積物樣品的儲存
  12.5  海洋調查裝備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13章  海洋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與保藏技術
  13.1  海洋異養細菌分離與培養的基礎方法
    13.1.1  ZoBell2216E培養基
    13.1.2  簡化的2216E培養基
    13.1.3  海洋R2A培養基
    13.1.4  人工海水培養基
    13.1.5  單一基礎培養基
    13.1.6  低營養富集培養基
    13.1.7  寡營養異養培養基
  13.2  特殊海洋異養細菌的分離與培養
    13.2.1  海洋弧菌的分離與培養
    13.2.2  海洋放線菌的分離與培養
    13.2.3  海洋趨磁細菌的分離與培養
    13.2.4  海洋DMSP合成/降解菌的富集培養
    13.2.5  海洋烷烴降解菌的分離與培養
    13.2.6  海洋厭氧菌的分離與培養
  13.3  海洋化能自養菌的分離與培養
    13.3.1  海洋自養硫氧化菌的MMJHS培養基
    13.3.2  海洋硫氧化菌的富集培養
    13.3.3  海洋硝化細菌的分離與培養
  13.4  海洋藍細菌的分離與培養
    13.4.1  分離海洋藍細菌的BG-11培養基
    13.4.2  分離海洋藍細菌的SN培養基
  13.5  海洋古菌的分離與培養
    13.5.1  海洋氨氧化古菌合成培養基
    13.5.2  海洋嗜鹽古菌的分離與培養
  13.6  海洋真菌的分離與培養
    13.6.1  海洋沉積物樣品真菌的分離方法
    13.6.2  海水樣品真菌的分離方法
    13.6.3  藻類組織樣品真菌的分離方法
    13.6.4  海洋真菌的分離培養基
  13.7  海洋微生物培養新技術
    13.7.1  改良的傳統培養方法
    13.7.2  微操作技術
    13.7.3  極限稀釋培養法
    13.7.4  擴散室培養法

    13.7.5  分離晶元法
    13.7.6  微囊化培養法
    13.7.7  生物反應器連續培養法
    13.7.8  I-tip原位培養法
  13.8  海洋微生物的保存方法
    13.8.1  暫時保存法
    13.8.2  長期保存法
    13.8.3  特殊菌株的保存
    13.8.4  菌種保藏中心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14章  海洋細菌的分類與鑒定技術
  14.1  海洋細菌分類與鑒定的基本流程
  14.2  形態特徵分析方法
    14.2.1  菌落形態
    14.2.2  細胞形態和大小
    14.2.3  細胞的染色反應
    14.2.4  細菌的運動性
    14.2.5  色素
  14.3  生理生化特徵分析方法
    14.3.1  溫度試驗
    14.3.2  耐鹽試驗
    14.3.3  pH試驗
    14.3.4  O/129敏感性試驗
    14.3.5  氧化?和過氧化氫?試驗
    14.3.6  H2S產生試驗
    14.3.7  檸檬酸鹽利用試驗
    14.3.8  硝酸鹽還原試驗
    14.3.9  V-P反應和甲基紅反應
    14.3.10  ??產生試驗
    14.3.11  Thornley』s精氨酸雙水解?試驗
    14.3.12  莫勒氏精氨酸、賴氨酸和鳥氨酸脫羧?試驗
    14.3.13  苯丙氨酸脫氨?試驗
    14.3.14  氧化/發酵試驗
    14.3.15  葡萄糖產氣試驗
    14.3.16  糖發酵產酸試驗
    14.3.17  唯一碳源的利用試驗
    14.3.18  厭氧試驗
    14.3.19  ?的產生試驗
  14.4  化學特徵分析方法
    14.4.1  ?聚糖
    14.4.2  脂肪酸
    14.4.3  極性脂
    14.4.4  呼吸?
  14.5  分子遺傳學特徵分析方法
    14.5.1  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14.5.2  DNAG+C含量測定
    14.5.3  核酸雜交分析
    14.5.4  多位點序列分析
    14.5.5  全基因組測序

  14.6  細菌快速鑒定系統
    14.6.1  API系統
    14.6.2  BIOLOG系統
    14.6.3  MIDI系統
  14.7  海洋細菌新分類單元的命名及發表
  14.8  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第15章  海洋環境微生物的檢測技術
  15.1  海洋微生物計數法
    15.1.1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
    15.1.2  培養計數法
  15.2  流式細胞術
  15.3  分子生物學技術
    15.3.1  16SrRNA基因分子標記
    15.3.2  PCR檢測技術
    15.3.3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
    15.3.4  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
    15.3.5  同位素示蹤技術
    15.3.6  克隆文庫技術
  15.4  高通量檢測技術
    15.4.1  擴增子高通量測序技術
    15.4.2  基因晶元技術
    15.4.3  微生物宏基因組學技術
  15.5  單細胞分析技術
    15.5.1  單細胞基因組學
    15.5.2  單細胞代謝分析技術
  主要參考文獻
  複習思考題
名詞索引
物種中文名索引
物種拉丁名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