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生命探索(寫給教師的生物學史)

  • 作者:趙婷婷|責編:方莉
  • 出版社:團結
  • ISBN:9787523408391
  • 出版日期:2024/06/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64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科學史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概念構建、提高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並加深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教師要用好科學史,需要對其有較為深刻的理解,了解其來龍去脈。本書對生物學史料進行了系統梳理,首先展現了學科的整體發展脈絡,隨後展現了各個分支學科的具體發展情況,並對其中的一些重要里程碑性研究進行了詳細分析。本書適用於廣大中學生物教師與師範生,也適用於對生物學史感興趣的其他讀者。

作者介紹
趙婷婷|責編:方莉
    趙婷婷,女,畢業於南開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項,參與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生物學史相關論文10余篇。主講課程包括面向本科生的《生命科學思想史》與面向研究生的《生命科學史與生物教學》等,對生物學史有一定研究與心得。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生物學發展的整體脈絡
  第一章  史前史時期的生物學萌芽
    1.1  原始人類的生物學知識
    1.2  原始人類的思想認識
  第二章  古代文明的貢獻
    2.1  四大文明古國
      2.1.1  古埃及
      2.1.2  古巴比倫一兩河文明
      2.1.3  古印度
      2.1.4  古代中國
    2.2  古希臘
      2.2.1  早期自然哲學
      2.2.2  另一個傳統——希波克拉底的醫學
      2.2.3  雅典時期
      2.2.4  希臘化時代
    2.3  羅馬時代
  第三章  文藝復興到近代科學
    3.1  從維薩里到哈維——一場科學革命
      3.1.1  解剖學的發展
      3.1.2  血液循環系統的建立
      3.1.3  科學革命
    3.2  近代科學的創立
      3.2.1  科學共同體的形成
      3.2.2  兩套科學研究方法傳統
      3.2.3  顯微鏡的使用——科學與技術相互影響的有力例證
  第四章  17—20世紀生物學發展簡史
    4.1  17世紀
    4.2  18世紀
    4.3  19世紀
    4.4  20世紀至今
第二部分  分支學科發展脈絡梳理
  第五章  分類學
    5.1  古代分類學
      5.1.1  遠古至16世紀
      5.1.2  16—17世紀
    5.2  林奈
    5.3  布豐
    5.4  動物分類學的復興
    5.5  達爾文進化論影響下的分類學
    5.6  現代分類學
      5.6.1  20世紀60年代后形成三大學派
      5.6.2  物種概念的變化
      5.6.3  對最高分類階元認識的加深
  第六章  胚胎學
    6.1  早期研究
    6.2  預成論VS漸成論
    6.3  馮·貝爾
    6.4  實驗胚胎學
    6.5  發育生物學

  第七章  細胞生物學
    7.1  細胞學說的起源
      7.1.1  細胞的發現
      7.1.2  組織學說
      7.1.3  19世紀初的前期準備
    7.2  細胞學說的建立
      7.2.1  施萊登
      7.2.2  施旺
      7.2.3  細胞學說
    7.3  細胞生物學的進一步發展
      7.3.1  新細胞產生的方式——細胞分裂
      7.3.2  細胞病理學的提出
      7.3.3  亞細胞結構的發現
      7.3.4  細胞代謝研究的發展
      7.3.5  對細胞生命歷程認識的加深
  第八章  生理學
    8.1  經典生理學
      8.1.1  17世紀
      8.1.2  18世紀
    8.2  現代生理學
      8.2.1  穩態理論的建立
      8.2.2  神經生理學的發展
      8.2.3  內分泌生理學的發展
    8.3  植物生理學
      8.3.1  光合作用
      8.3.2  植物營養
      8.3.3  其他方面
  第九章  微生物學
    9.1  巴斯德
      9.1.1  研究發酵問題
      9.1.2  否定自然發生
      9.1.3  病菌引起傳染病
      9.1.4  疫苗
    9.2  傳染病學的發展
    9.3  免疫學的發展
    9.4  基礎微生物學
  第十章  進化生物學
    10.1  非進化的起源觀念
      10.1.1  古希臘
      10.1.2  基督教
      10.1.3  對自然世界認識的變化
      10.1.4  布豐
    10.2  從拉馬克到達爾文
      10.2.1  拉馬克
      10.2.2  居維葉
      10.2.3  萊伊爾
      10.2.4  其他
    10.3  達爾文及其進化論
      10.3.1  達爾文生平
      10.3.2  達爾文進化論

    10.4  進化論的發展
    10.5  批駁社會達爾文主義
    10.6  硬核不變——例說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第十一章  遺傳學
    11.1  孟德爾之前的遺傳學
      11.1.11  9世紀之前
      11.1.2  19世紀的植物雜交研究
      11.1.3  19世紀遺傳理論
    11.2  孟德爾
      11.2.1  孟德爾生平
      11.2.2  對孟德爾理論的分析
    11.2  _3孟德爾定律的再發現
    11.3  基因學說
      11.3.1  染色體學說
      11.3.2  摩爾根小組
      11.3.3  對突變的深入研究
  第十二章  分子生物學
    12.1  分子生物學的源流
      12.1.1  生化角度
      12.1.2  信息角度
      12.1.3  結構角度
    12.2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
    12.3  中心法則
    12.4  表觀遺傳學
    12.5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
  第十三章  生態學
    13.1  兩種傳統
      13.1.1  阿卡狄亞式的態度——非人類中心生態倫理學的體現
      13.1.2  帝國的事業——人類中心生態倫理學的體現
      13.1.3  能否統一
    13.2  經典生態學
      13.2.1  生態學萌芽階段
      13.2.2  生態學建立與成長階段
    13.3  現代生態學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