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科學哲學社會互動史研究

  • 作者:蔣顯榮|責編:王斌
  • 出版社:湖南科技
  • ISBN:9787571019693
  • 出版日期:2024/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321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作者對科學哲學的不同觀點進行了歷史闡述,特別是圍繞「如何正確評價科學」這一長期存在爭論的問題,對不同歷史時期、派別的重要哲學家和科學家的觀點給出精當的陳述和分析。作者還結合科學哲學的當代進展,包含了關於理論評價、實驗活動、科學實在論爭論以及生物學哲學的新近工作。

作者介紹
蔣顯榮|責編:王斌
    蔣顯榮,湖南衡陽人,全國首屆管理哲學博士,長沙理工大學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2003年、2009年先後畢業於湖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分別獲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哲學、管理哲學,先後在《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等國家級和省級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先後主持省級重大課題及一般課題共5項。榮獲校級優秀教師。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為何要研究科學、哲學、社會的互動史
  1.2  研究的方法
    1.2.1  定性研究
    1.2.2  哲學詮釋學
    1.2.3  性能文本方法
第二章  古希臘古羅馬科學、哲學、社會
  2.1  上帝、權力、管理的肇始
    2.1.1  埃及的神、權、管
    2.1.2  集體遊牧與統一的神:猶太教的誕生
    2.1.3  古希臘社會:征伐、文化交融,「神」次之
  2.2  古希臘的科學、哲學、管理
    2.2.1  對世界的科學猜測與哲學抽象
    2.2.2  柏拉圖的理性
    2.2.3  亞里士多德:開創哲學與科學的融合
    2.2.4  生產管理活動下的科學與哲學
  2.3  古羅馬科學、哲學、管理的互動
    2.3.1  市民、非市民、奴隸
    2.3.2  適應奴隸制的教育管理
    2.3.3  奴隸制管理對科學推動有限
  2.4  重塑基督教哲學
    2.4.1  羅馬人從排斥到接受基督教的過程
    2.4.2  奧古斯丁《上帝之城》:基督教的生死觀
    2.4.3  科學的目的是解釋「上帝之城」
    2.4.4  教會接受封建制管理:生產力根源
  2.5  伊斯蘭哲學、科學、管理
    2.5.1  伊斯蘭——元神「安拉」:貿易管理與信仰思想相統一
    2.5.2  科學隨征服和交流而發展
  2.5  伊本.魯西德:發現伊斯蘭教義與科學的矛盾
    2.5.4  伊斯蘭教與科學
第三章  中世紀科學、哲學、社會
  3.1  教會權力擴大與宗教偏見對技術傳播的阻礙
    3.1.1  羅馬國衰落與日耳曼部落入侵
    3.1.2  教皇權力興起
    3.1.3  宗教偏見阻礙了技術傳播
  3.2  新封建制度管理
    3.2.1  法國新封建社會的興起:貴族、教會與社會分層
    3.2.2  土地分封制管理是中世紀法國強大的原因
    3.2.3  教皇君主制度管理
  3.3  教義新解與十字軍東征
3..1奧托《兩類城市》:尋求教會與封建的合作
3..2十字軍東征對基督教世界的意義
  3..十字軍東征對社會、科學技術的影響
第四章  十二世紀與十三世紀科學、哲學、社會
  4.1  十二世紀文藝復興:科學與宗教融合
    4.1.1  中世紀神秘主義與科學假說相結合
    4.1.2  世俗權力尋找教皇權力之外法理學的科學依據
  4.1  .神學、哲學、科學與管理相結合
  4.2  十三世紀:基督教世界觀的重構
    4.2.1  教皇英諾森特三世的宗教管理改革

    4.2.2  多明我會:科學與宗教是同一真理
  4.2  .方濟會:開創清修和傳教的新路徑
4.十三世紀的社會
  4.1  城市從貿易管理中興起
    4.3.2  社會地位的分化與矛盾
    4.3.3  十二世紀文藝復興對世紀科學發展的推動
第五章  十四世紀十五世紀科學、哲學、社會
    5.1.1  戰爭與瘟疫雙重災難
    5.1.2  「上帝是怎樣存在」的神學爭論
    5.1.3  奧卡姆:工業革命新範式的先驅
    5.1.4  管理新理念:威克里夫「君權與神權分離」
  5.2  文藝復興
    5.2.1  人文主義運動與義大利文藝復興
    5.2.2  瓦拉:科學考證方法
    5.2.3  印刷技術加速傳播文藝復興的思想
    5.2.4  向歐洲販賣黑奴
    5.2.5  發現新大陸
    5.2.6  北方文藝復興與基督教人文主義
    5.2.7  《烏托邦》:通向新教管理改革的跳板
    5.2.8  基督教文藝復興
  5.3  新教管理改革及其對科學影響
    5.3.1  馬丁.路德:反教會等級的先驅
    5.3.2  新教傳播
    5.3.3  一個世紀的宗教戰爭
    5.3.4  科學革命的哲學和知識根源
第六章  十六世紀十七世紀科學、哲學、社會
  6.1  十六世紀科學革命
    6.1.1  曆法需要:推動科學與宗教矛盾的解決
    6.1.2  哥白尼的難題
    6.1.3  第谷:綜合科學與神學
    6.1.4  吉爾伯特:磁石理論解釋運動推動力
    6.1.5  開普勒的貢獻
    6.1.6  伽利略:科學是解釋上帝創造的世界是如何工作的
    6.1.7  笛卡兒的方法論、二元論
  6.2  十七世紀的哲學
    6.2.1  邏輯學的發展
    6.2.2  斯賓諾莎:事物是單一的存在
    6.2.3  弗朗西斯.培根:從神學中解放科學
    6.2.4  霍布斯:奠定機械唯物主義的基礎
    6.2.5  波義耳:世界觀指導下的化學
    6.2.6  洛克:思想來自經驗
    6.2.7  牛頓:四個哲學推理規則
    6.2.8  萊布尼茨:時間和空間是一種關係的存在
  6.3  商業化和工業化的社會管理
    6.3.1  新興的資本主義商業管理模式
    6.3.2  應用資本主義工商業管理的國家發展最快
    6.3.3  資本主義工商管理改變傳統的中世紀社會
第七章  十八世紀科學、哲學、社會
  7.1  十八世紀英國哲學和科學
    7.1.1  貝克萊哲學

    7.1.2  休謨:知識是一種經驗
    7.1.3  瑞德:常識的真實性
  7.2  十八世紀歐洲大陸科學與社會(啟蒙時期)
    7.2.1  啟蒙運動
    7.2.2  孟德斯鳩:建立滿足人民需要的政府管理
    7.2.3  伏爾泰:從哲學角度研究司法、社會、科學、宗教管理
    7.2.4  狄德羅:科學的應用提升人類管理
    7.2.5  盧梭的哲學、社會、教育管理思想
    7.2.6  瑪麗對盧梭的批評
    7.2.7  啟蒙運動對教育管理的影響
    7.2.8  啟蒙運動點燃法國革命
    7.2.9  康德哲學、科學、管理思想
  7.3  十八世紀美國的哲學與社會管理
    7.3.1  美國的宗教、法律與道德
    7.3.2  美國第一所學校第一份報紙
    7.3.3  富蘭克林的哲學、科學與社會管理學
    7.3.4  《獨立宣言》以「社會契約論」為基調
    7.3.5  十八世紀美國社會管理
  7.4  十八世紀西方社會的發展
    7.4.1  科學技術改變社會結構
    7.4.2  世俗的宇宙觀
    7.4.3  法律保護的是有錢人
    7.4.4  紡織機和蒸汽機的發明
    7.4.5  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形成
第八章  十九世紀科學、哲學、社會
  8.1  十九世紀的科學發明
    8.1.1  電的發明
    8.1.2  生物學方面的發現
    8.1.3  環境生物學的雛形與進展
    8.1.4  達爾文主義的傳播
  8.2  、哲學與社會科學互動
    8.2.1  實證主義與社會科學
    8.2.2  功利主義與社會科學
    8.2.3  德國的浪漫主義與理想主義
    8.2.4  唯心主義與社會科學
    8.2.5  唯物主義與社會科學
    8.2.6  浪漫主義與自由主義改革(1815-1870)
    8.2.7  基督教與浪漫主義
    8.2.8  哲學推動下的歐洲管理
    8.2.9  尼采哲學:應對世紀之變的哲學轉向
  8.3  美國的哲學與社會管理
    8.3.1  美國超驗主義和廢奴主義
    8.3.2  美國內戰對管理意識的影響
    8.3.3  美國的實用主義
  3.4  美國知識生產與社會管理支持系統
第九章  二十世紀科學、哲學、社會
  9.1  科學革命與二十世紀的哲學
    9.1.1  二十世紀初出現的科學革命
    9.1.2  自然科學對社會科學的影響:達爾文主義的爭論
    9.1.3  二十世紀早期歐洲大陸哲學

    9.1.4  二十世紀早期的英國哲學
    9.1.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哲學
    9.1.6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哲學
  9.2  管理學第一次被稱為科學
    9.2.1  運籌學用於管理
    9.2.2  西蒙:管理決策新科學
    9.2.3  梅奧、麥格雷戈:社會人假說
    9.2.4  利克特:開創領導科學
    9.2.5  德魯克:經驗主義管理觀
    9.2.6  技術進步下的組織理論
  9.3  后工業社會及其對管理挑戰
    9.3.1  后工業社會對管理和文化的影響
    9.3.2  新人文主義的影響
    9.3.3  人工智慧哲學問題及其影響
  9.4  「科學的第三條道路」將給管理帶來什麼
    9.4.1  科學第三條道路的由來
    9.4.2  「第三條道路」的理論基礎:意識的客觀普遍性
    9.4.3  科學思維管理理念仍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
參考文獻
  1.中文參考文獻
  2.英文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