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康德式後果主義倫理學(精)

  • 作者:張會永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231930
  • 出版日期:2024/04/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34
人民幣:RMB 10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在批判性地梳理了各種康德式後果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康德式至善後果主義。這種新的康德式後果主義認為,雖然康德或許並非是一個後果主義者,但他的至善學說卻包含著一種後果主義解讀的可能性。這種解讀不僅為人們探討康德倫理學、後果主義倫理學以及二者的關係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而且對於我們分析和解決一些棘手的道德爭論如「電車難題」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作者介紹
張會永
    張會永,河南開封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現任教於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主持包括國家社科基金在內的研究課題多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獲各級獎勵多次。

目錄
  1.導論
    1.1  從功利主義到後果主義
      1.1.1  功利主義
      1.1.2  後果主義
    1.2  從康德倫理學到康德主義倫理學
      1.2.1  康德倫理學
      1.2.2  當代新康德主義倫理學
    1.3  康德式的後果主義
    1.4  本書的基本思路
上編
  2.理性、規則與康德式的後果主義
    2.1  康德論理性與規則
    2.2  黑爾對康德的功利主義解讀
      2.2.1  理性主義與「普遍規定主義」是黑爾元倫理學的標誌性主張
      2.2.2  普遍規定主義與功利主義
      2.2.3  康德應當是功利主義者
      2.2.4  評論
    2.3  海薩尼的康德式規則功利主義
      2.3.1  理性偏好與理性行為
      2.3.2  規則功利主義與行為功利主義
      2.3.3  功利主義與自由優先
      2.3.4  評論
    2.4  小結
  3.形式與質料:康德式的契約論後果主義
    3.1  康德論形式原則與質料原則
    3.2  帕菲特對康德倫理學的質疑
      3.2.1  人性公式的困境
      3.2.2  自律公式的困境
      3.2.3  普遍法則公式的困境
    3.3  帕菲特對康德倫理學的改造
      3.3.1  對絕對命令公式的契約論改造
      3.3.2  對康德價值論的後果主義改造
    3.4  康德式的契約論後果主義
    3.5  質疑與回應
  4.「人是目的」與康德式的義務論後果主義
    4.1  康德論「人是目的」
    4.2  卡米斯基論康德倫理學的兩個層面
      4.2.1  基礎理論與規範理論
      4.2.2  基礎層面的義務論
      4.2.3  規範層面的後果論
    4.3  「人是目的」與雙層價值理論
      4.3.1  尊重人性與促進人性的條件
      4.3.2  促進幸福
    4.4  康德式的義務論後果主義
      4.4.1  內涵和特徵
      4.4.2  意義和價值
    4.5  質疑與批評
    4.6  小結
  5.行為者中心/行為者中立與康德式的後果主義
    5.1  行為者中心/行為者中立與康德倫理學

      5.1.1  行為者中心與行為者中立
      5.1.2  行為者中心與義務論約束
      5.1.3  行為者中心的約束與康德式約束
    5.2  里奇:後果主義的康德主義
      5.2.1  行為者中立/行為者中心、目的論/非目的論
      5.2.2  善良意志、行為者中立和目的論
      5.2.3  後果主義的康德主義
    5.3  卡根:無約束的康德式後果主義
      5.3.1  康德的基礎理論和規範理論
      5.3.2  普遍法則公式與選擇權
      5.3.3  無約束的康德式後果主義
      5.3.4  批評與辯護
    5.4  小結
下編
  6.至善與後果:作為終極目的的至善
    6.1  康德論道德目的
    6.2  作為目的的幸福
      6.2.1  何謂幸福
      6.2.2  幸福與德性
    6.3  至善作為道德目的
      6.3.1  至善作為個人目的
      6.3.2  至善作為歷史目的
    6.4  至善目的與後果考量
  7.後果與義務:一種康德式的至善後果主義
    7.1  至善作為價值承諾
      7.1.1  至善作為「理想社會
      7.1.2  至善作為「終極目的」
    7.2  至善作為道德義務
      7.2.1  促進至善的義務
      7.2.2  至善義務的特殊性
      7.2.3  至善作為道德法則的規定根據
    7.3  康德式的至善後果主義
      7.3.1  康德式的至善後果主義的內涵
      7.3.2  康德式的至善後果主義的特徵和意義
  8.應當與能夠——實現至善後果的可能性
    8.1  康德論「應當」與「能夠」
    8.2  「應當」意味著「能夠」
    8.3  「應當」與「不能夠」和「能夠不」
    8.4  「應當意味著能夠」與「兩個世界」
    8.5  「應當意味著能夠」與至善後果的可能性
    8.6  小結
  9.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