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中國特色新聞學關鍵概念研究

  • 作者:李海波|責編:萬曉文
  •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 ISBN:9787507853292
  • 出版日期:2024/04/01
  • 裝幀:平裝
  • 頁數:240
人民幣:RMB 5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概念是理論研究和話語建構的基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中國人文社科研究的主體意識日漸增強,擺脫對舶來概念的依附、建構中國特色的概念體系成為研究者的理論自覺,「概念研究與建構」逐漸成為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主題。針對既往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宏觀有餘,細膩不足」的學術格局,本書認為,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理論大廈可以從關鍵概念入手,進行精細化的學術建構,打造若干具有原創性和解釋力的中國特色新聞學「標識性概念」。
    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理論資源應當涵蓋中國共產黨的新聞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新聞傳播思想、西方新聞理論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前沿成果等多種源流。其中,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成果最為關鍵,本書選取「延安範式」、「集體組織者」、「新聞大眾化」、「群眾路線」、「全黨辦報」、「典型報道」、「新型記者」和「新聞通訊員」這八個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中的關鍵概念,作為研究的主攻方向。在研究取向上,本書力圖增進相關知識而非彙集已有知識,即不以概念的基礎性介紹和系統性綜述為目標,而是注重在學術脈絡中推進特定概念的研究,因此本書的呈現方式為一系列關鍵概念的專題性研究論文,而不是全面系統的、科普性的詞典或教科書模式。

作者介紹
李海波|責編:萬曉文
    李海波     江蘇贛榆人,清華大學新聞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新聞學系主任,華東師範大學亞洲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共產黨新聞史、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新聞傳播史論。曾任《體壇周報》《足球報》編輯和記者,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訪問學者。

目錄
緒論  關鍵概念: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的路徑選擇
  一、題解「中國特色新聞學」
  二、從「標識性概念」著手
  三、概念選取、方法與結構
第一章  延安範式:黨報「理想型」的概念建構
  一、黨報的兩種「範式」
  二、先鋒隊與群眾的交往互動
  三、作為交往中介的黨報
  四、黨報的一種「理想型」
第二章  集體組織者:報刊流通網路與組織傳播
  一、經典理念的當代延續
  二、報刊發行與組織創建
  三、組織傳播的常規化手段
  四、作為「方法」的新聞傳統
第三章  新聞大眾化:重建新聞公共性的思想資源
  一、新聞公共性及其當代挑戰
  二、專業主義的「結構性偏向」
  三、延安時期的新聞大眾化實踐
  四、想象另一個新聞圖景的可能性
第四章  群眾路線:黨報根本理念的邏輯與實踐
  一、學術版圖中的「群眾」身影
  二、《解放日報》改版的黨性和群眾性
  三、群眾路線的運作機理及黨報角色
  四、新聞領域群眾路線的多重蘊涵
第五章  全黨辦報:概念起源與早期實踐新考釋
  一、重探經典概念的文本源頭
  二、集體組織者與全黨辦報的興起
  三、全黨辦報的短暫曲折與展開
  四、全黨辦報與領導方法的革新
  五、重思媒介技術的進步主義敘事
第六章  典型報道:社會主義「新人」及其主體性
  一、社會主義運動「特有」的新聞樣式
  二、國際共運歷史脈絡中的典型報道
  三、形塑「新人」:典型報道的內在理路
  四、社會主義「新人」與文化領導權
  五、典型報道與人民群眾的主體性
  六、「吳滿有報道」的主體性呈現
第七章  新型記者:作為政黨—群眾「中介」的新聞工作者
  一、當代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意識
  二、「作一個新的新聞事業工作者」
  三、「新型記者」的內涵及培育方式
  四、新聞知識的重建與新聞學的想象力
第八章  新聞通訊員:社會化新聞生產的歷史經驗
  一、作為新聞生產者的基層幹部
  二、黨報平台化與通訊員運動的肇端
  三、幹部教育與工農寫作運動的勃興
  四、新聞工作與現代政黨的自我鍛造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