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周氏脈學(精)

  • 作者:周楣聲|責編:傅剛//張岩//張學彬
  • 出版社:青島
  • ISBN:9787573611796
  • 出版日期:2024/05/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51
人民幣:RMB 9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全書分三章。
    第一章明確指出中醫脈學乃是一種用深邃的心靈與靈敏的觸覺形成的經驗科學,並客觀地說明這種經驗科學的實用價值。著重強調用心靈才能把握住的經驗科學,是不能用凝固的機械描繪的脈波圖代替的。
    第二章是對兩手寸關尺六部分候臟腑的機理,試圖用寸口之脈乃是心血管之脈與經絡系統之脈的合金這一觀點作出闡釋與探討,雖然左手寸關尺三部分候心肝腎,右手寸關尺三部分候肺脾命門這種觀點與認識,仍存在於我中醫界同仁心目中,但實際上,老一輩中醫界同仁對這一思想已日趨淡漠,而在新一代同仁的頭腦中,自然更會徹底消失,對此特提出用經絡學說來作為闡釋的依據。這雖然是出自推理,但並不失之空洞,對於傳統的貌似言之無據的學說見解,也不失為一種有力的闡釋。
    第三章為「脈象分類及各種脈象的病理基礎」,提出新的脈象分類的標準,並吸收臨床上常能見到的,為西醫所稱道的5種脈名,中西合流共為36種脈象,依照二分法的劃分原則,分為形態和節律兩大子項,再由子項劃分為若干亞類。為了補救中醫論脈抽象比譬的偏弊,特按照每種脈象有關的病理因素,對每種脈象附有病理因素示意圖。把各種脈象從抽象概念推向具體概念,力求對各種脈象能言之有物,持之有據,避免虛無和妄測。當然產生的脈波改變的病理因素複雜而微妙,不可能用一個簡單的圖表說清,而且這種圖表也僅僅就心血管系統而言,全身其他各種因素則概未涉及,但以之作為說明這種脈象改變的有關因素,雖然失之於簡,卻並不失之於玄,雖屬紙上筌蹄,亦可聊充一得。

作者介紹
周楣聲|責編:傅剛//張岩//張學彬
    周楣聲(1918?2007),男,漢族,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周楣聲先生出生於安徽省天長縣(現為天長市)中醫世家,幼承家學,潛心醫道,博覽旁收,勤耕不輟。其生前曾任安徽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全國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導師,中國針灸學會顧問,中國民間特種灸法研究會會長,安徽省灸法學會會長,阿根廷中華針灸學會顧問等職。     周楣聲先生治學嚴謹,學術上精益求精,臨床中敢於攻堅克難,特別是在針灸學的實踐與研究中勇於推陳致新,獨辟蹊徑,提出諸多具有開創性的見解,總結出豐富的傳世經驗,其在灸法的傳承與振興、研究與臨床應用等方面更是造詣深厚,貢獻巨大,是一位蜚聲中外的針灸大家,被國務院確認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醫專家,並獲得全國名老中醫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晚年致力於灸具的改革與推廣,並對針灸治療疑難病癥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與倡導。     周楣聲先生一生著述豐碩,成果卓著,先後著成《灸繩》《針灸歌賦集錦》《針灸經典處方別裁》《針灸穴名釋義》《黃庭經醫疏》《脈學》《金針梅花詩鈔》《針鐸》等多種。這些著作,見解精闢,立論新穎,堪稱經典,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研究脈學的目的
  第二節  脈學的研究必須是中西醫學理論互相結合
  第三節  脈學在中西醫學理論體系中的主要依據
  第四節  「脈學」在臨床診斷中的實際價值
    一、中醫對病因學和發病學的認識
    二、脈學對病因學的診斷價值
    三、脈學對發病學的診斷價值
  第五節  脈學是感官的經驗科學
    一、經驗科學就是用思想去把握客觀實在
    二、經驗科學必須以邏輯學為工具
    三、經驗科學必須矯正「斷之以臆」的思想偏弊
  第六節  脈學的觸診方法不能用機械描繪代替
    一、觸診在脈學上的優缺點
    二、機械描繪在脈學上的優缺點
第二章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機理闡探
  第一節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學說在目前的處境
  第二節  中醫脈學根源的歷史回顧
    一、脈在中醫學說中的雙重含義
    二、上古三部九候的診法乃是血管之脈與經絡之脈的集合
    三、獨取寸口是三部九候診法的簡化和演進
      (一)寸口、脈口、氣口三種不同名稱的釋義
      (二)寸口在上古診法中早具有重要地位
      (三)九候成三的診法是獨取寸口的過渡階段
      (四)獨取寸口的實際意義和時代背景
      (五)以寸口六部分候臟腑是獨取寸口的進步和發展
      (六)分候與分配乃是這一學說唯物與唯心的分界線
  第三節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學說根源和客觀憑據
    一、兩手寸口寸關尺六部分候臟腑的分配方法不是出自《內經》
    二、秦越人是這一學說的奠基者
    三、六部脈象的不同變化確是臨床上常見的事實
  第四節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闡釋途徑
    一、應從有確定內容的假設開始
    二、應從人身上下左右的一般關係與左右寸口的特殊關係互相推理
    三、應從整個中醫理論體系和脈學根源中發掘
  第五節  經絡學說是闡釋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唯物基礎
    一、經絡學說是中醫脈學的根源和中醫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
    二、經絡系統的存在形式
    三、寸口為脈之大會,是經絡作用的集中體現
      (一)寸口為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為其根源
      (二)由肺朝百脈引證出寸口為脈之大會的機理
    四、經氣和血流有如風和水的關係
  第六節  左右寸口與相應臟腑之間的定位機制
    一、寸口與相應臟腑的一般關係
    二、寸口與相應臟腑的特殊關係
      (一)傳統的觀念
      (二)折中的推理與各部定位的設想
  第七節  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生理與病理的各種脈象
    一、寸口六部的生理脈象
      (一)寸口六部的生理脈象是權衡以平

      (二)寸口六部的生理脈象是以五臟為主
      (三)判別寸口六部平脈與病脈必須內因與外因相結合
      (四)陰陽法則是脈象變化的基本規律與表現形式
    二、寸口六部的病理脈象
      (一)十二經臟癥候群的病理脈象
      (二)奇經八脈癥候群的脈象
      (三)五邪剛柔相逢:一脈十變的病理脈象
  第八節  應該認清左右寸口分候臟腑在中醫脈診中應有的地位
    一、左右寸口分候臟腑的診法,並不是中醫脈學的主要內容
    二、血管之脈與經絡之脈乃是第一性與第二性的關係
第三章  脈象分類及各種脈象的病理基礎
  第一節  對脈象名稱的認識
    一、中醫辨脈的各種名稱
      (一)《內經》辨脈的各種名稱
      (二)《難經》辨脈的各種名稱
      (三)張仲景辨脈的各種名稱
    二、西醫辨脈的各種名稱
    三、中西合流的各種脈象
  第二節  脈象分類的意義和歷史
    一、脈象分類的意義
    二、脈象分類的歷史
      (一)上古分類法
      (二)中古分類法
      (三)晚近分類法
    三、脈象分類的準則
      (一)必須明確脈象概念的定義和屬性
      (二)根據脈象的本質屬性進行劃分
      (三)形態和節律是脈象分類的主要依據
  第三節  複合脈象的內在條件和病理意義
  第四節  對脈象示意圖的說明
  第五節  脈象形態改變的病理基礎
    一、浮脈
    二、芤脈
    三、濡脈
    四、革脈
    五、沉脈
    六、牢脈
    七、弱脈
    八、伏脈
    九、大脈
    十、洪脈
    十一、小脈
    十二、細脈
    十三、滑脈
    十四、實脈
    十五、虛脈
    十六、低脈
    十七、互脈
    十八、澀脈
    十九、長脈

    二十、緊脈
    二十一、弦脈
    二十二、短脈
    二十三、動脈
  第六節  脈象節律改變的病理基礎
    一、數脈
    二、急脈
    三、緩脈
    四、遲脈
    五、奇脈
    六、代脈
    七、結脈
    八、促脈
    九、散脈
    十、微脈
    十一、差脈
    十二、復脈
附:七怪脈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