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城市地質生態學(精)

  • 作者:(加)曾衛|責編:劉莉莉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82427
  • 出版日期:2024/03/01
  • 裝幀:精裝
  • 頁數:266
人民幣:RMB 16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城市地質生態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本書試圖將城市科學與地質生態環境相結合來解釋城市現象和研究城市問題,認為地球最初不同的地質生態環境形態決定了人類最初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人們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到現今城市不同的社會結構、經濟產業和宗教文化等,無一不是不同的地質生態環境作用於城市的結果。隨著人類社會科技不斷發展進步,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之問的生成邏輯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這僅僅是表象,其本質從未改變。作者希望直接從地質生態環境方面展開研究,按照地質生態環境的科學原理解決城市問題,保護城市或維繫城市生命。
    這是一本自然科學研究與應用科學相結合的書籍,可供土木建築、城鄉規劃、自然資源和地質地理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閱讀,也可供土木工程建設、自然資源環境、城鄉規劃等政府管理部門參考,以及對城市問題和城市研究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作者介紹
(加)曾衛|責編:劉莉莉
    曾衛,1977年考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留校任教,後進入建築系建築設計與理論研究生班,1986年考入中國山地城市規劃奠基人黃光宇教授門下。20世紀90年代初受加拿大魁北克政府資助進入麥吉爾大學建築系學習低造價住宅設計。現任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西部人居環境學刊》執行主編,國家外國專家局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議專家、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專家、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傳媒學術委員會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曾獲評重慶市優秀教師,並多次獲得國家與省部級建築工程與規劃設計獎。

目錄
第0章  緒論
  0.1  研究背景
    0.1.1  地質生態環境危機
    0.1.2  城市背景——城市地質生態環境危機
    0.1.3  學科背景——多學科交叉融貫研究
  0.2  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
    0.2.1  國內外研究熱點
    0.2.2  國內外研究趨勢
上篇:城市地質生態學理論研究
第1章  城市地質生態相關學科基礎
  1.1  基礎學科研究
    1.1.1  城市學
    1.1.2  地質學
    1.1.3  地理學
    1.1.4  生態學
    1.1.5  環境學
  1.2  交叉學科研究
    1.2.1  城市地質學
    1.2.2  城市生態學
    1.2.3  景觀生態學
    1.2.4  地質生態學
    1.2.5  其他相關交叉學科
  1.3  與其他相關理論辨識
    1.3.1  地質生態學與生態學的差異
    1.3.2  地質生態學與地質學、生態學的比較性研究
    1.3.3  地質生態學與城市地質學、城市生態學的比較性研究
    1.3.4  地質生態學與生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及生態環境地質學的比較性研究
  參考文獻
第2章  城市地質生態理論與理論框架研究
  2.1  城市地質生態的內涵與特徵
    2.1.1  城市地質生態的內涵
    2.1.2  城市地質生態研究基本原理與基礎理論
    2.1.3  城市地質生態變化特徵
    2.1.4  城市地質生態環境特徵
    2.1.5  地質生態環境因子系統特徵
  2.2  城市地質生態的研究內容與層次
    2.2.1  宏觀:全球與區域層次
    2.2.2  中觀:城市與鎮層次
    2.2.3  微觀:社區與建築層次
  2.3  城市地質生態理論框架研究
    2.3.1  城市地質生態理論研究的整體關聯
    2.3.2  城市地質生態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第3章  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關聯性研究
  3.1  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相關性關係梳理
    3.1.1  時間維度:基於城市發展階段的時序相關性分析
    3.1.2  空間維度: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的空間適應關係
    3.1.3  因子維度:地質生態環境因子與城市建設因子的作用影響機制
    3.1.4  技術維度:地質生態環境質量技術評價與城市適宜性建設
  3.2  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耦合協調理論框架構建

    3.2.1  地質生態環境系統與城市建設系統主控要素篩選與時空演變特徵
    3.2.2  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耦合協調肌理與規律識別
    3.2.3  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耦合協調關係診斷與測度
    3.2.4  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耦合協調關係智能決策平台與理論模型構建
  3.3  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耦合協調研究的技術方法及路徑
    3.3.1  地質生態環境3S與城市建設信息資料庫建立
    3.3.2  多要素-多尺度-多目標背景下的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耦合協調集成技術方法
    3.3.3  多技術-多尺度-多智能的地質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耦合協調研究實施路徑
  參考文獻
第4章  城市地質生態的主要組成要素分析
  4.1  地質構造
    4.1.1  山地城市地質構造
    4.1.2  地質構造與山地城市的關係
    4.1.3  地質構造變化
    4.1.4  地質構造變化對山地城市的影響
  4.2  地形地貌
    4.2.1  山地城市地形條件與特性
    4.2.2  地形與山地城市的關係
    4.2.3  地形的變化
    4.2.4  地形的變化對山地城市的影響
  4.3  水體
    4.3.1  山地城市水文條件與特徵
    4.3.2  山地城市與水文的關係
    4.3.3  水文變化
    4.3.4  水文變化對山地城市的影響
  4.4  氣候
    4.4.1  山地城市氣候條件及特徵
    4.4.2  山地城市與氣候的關係
    4.4.3  氣候變化
    4.4.4  氣候變化對山地城市的影響
  4.5  土壤
    4.5.1  山地城市土壤條件及特徵
    4.5.2  山地城市與土壤的關係
    4.5.3  土壤變化
    4.5.4  土壤變化對山地城市的影響
  4.6  植被
    4.6.1  山地城市植被分佈與特徵
    4.6.2  山地城市與植被的關係
    4.6.3  植物變化
    4.6.4  植被變化對山地城市的影響
  4.7  人工地質生態要素
    4.7.1  建築
    4.7.2  交通
    4.7.3  大型工程設施
    4.7.4  排放物
  參考文獻
第5章  城市地質生態的測試與技術方法——以山地城市為例
  5.1  山地城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基本思路
    5.1.1  山地城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思路提出
    5.1.2  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相關案例方法借鑒

  5.2  山地城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技術方法
    5.2.1  層次分析法
    5.2.2  多因素加權法
    5.2.3  GIS空間分析法
    5.2.4  生態系統服務評價
    5.2.5  驅動力分析方法
    5.2.6  空間相關性分析模型
  5.3  山地城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
    5.3.1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5.3.2  指標體系的*終構建
  5.4  山地城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具體步驟
    5.4.1  評價指標的分級取值
    5.4.2  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
    5.4.3  評價單元的整體劃分
    5.4.4  評價指標的加權分析
  參考文獻
下篇:城市地質生態學實踐研究
第6章  地質生態複雜地形條件下城市空間結構
  6.1  複雜地形與城市空間結構關係研究
    6.1.1  複雜地形概述
    6.1.2  複雜地形與城市空間結構的相互關係
  6.2  複雜地形區域的城市空間結構類型
    6.2.1  區域視角下實證歸納複雜地形區域的城市空間結構
    6.2.2  丘陵地區的城市空間結構
    6.2.3  高原地區的城市空間結構
    6.2.4  山地地區的城市空間結構
    6.2.5  盆地地區的城市空間結構
  6.3  複雜地形區域的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特徵
    6.3.1  城市空間結構圖譜體系構建
    6.3.2  數據來源及典型城市篩選
    6.3.3  空間結構演變特徵分析
  參考文獻
第7章  地質生態變化下山地城市的衰落現象
  7.1  城市衰落
    7.1.1  衰落與城市衰落
    7.1.2  城市衰落現象類型
    7.1.3  地質生態學和城市衰落現象的交叉研究
  7.2  地質生態變化與山地城市衰落的相關性分析
    7.2.1  基於歷史紀實統計的相關性分析
    7.2.2  地質生態環境變化因子是城市衰落誘發因子的重要組成
    7.2.3  地質生態變化下城市衰落現象研究中山地城市具有典型性
  7.3  山地城市地質生態變化作用下的衰落現象
    7.3.1  山地城市地質生態變化下衰落現象的動因分析
    7.3.2  山地城市地質生態變化引起的衰退表現
    7.3.3  城市衰落對社會群體心理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8章  地震及次生災害影響下山地城市衰落現象研究——以龍門山斷裂帶為例
  8.1  龍門山斷裂帶
    8.1.1  後山斷裂
    8.1.2  中央斷裂

    8.1.3  前山斷裂
    8.1.4  山前斷裂
    8.1.5  龍門山斷裂帶城市衰落現象研究綜述
  8.2  龍門山斷裂帶重大地震及次生災害現狀研究
    8.2.1  龍門山斷裂帶歷史地震及次生災害概況
    8.2.2  龍門山斷裂帶重大地震災害研究
  8.3  地震及次生災害在經濟因子下的衰落表徵研究
    8.3.1  基於經濟要素的城市衰落診斷方法
    8.3.2  重點市、州GDP概況
    8.3.3  受災縣(市)GDP分析
    8.3.4  基於ARIO模型的「5?12」汶川地震導致間接經濟損失及重建進展評估
  8.4  地震及次生災害在人口因子下的衰落表徵研究
    8.4.1  基於人口要素的城市衰落診斷方法
    8.4.2  重點市、州人口及自然變動概況
    8.4.3  災后心理障礙對人口要素影響研究
  8.5  地震及次生災害導致受災地區的衰落結論
    8.5.1  地震及次生災害導致受災地區人口衰落
    8.5.2  地震及次生災害導致受災地區經濟衰落
  參考文獻
第9章  城市地質生態相關課題研究概述——以山地城市為例
  9.1  地質生態變化下山地城市規劃新技術與方法研究
    9.1.1  立項依據與項目研究意義
    9.1.2  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及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9.1.3  擬採取的研究方案
    9.1.4  研究特色與創新之處
  9.2  地質生態環境與山地城市衰落現象修復研究
    9.2.1  立項依據與項目研究意義
    9.2.2  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及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9.2.3  擬採取的研究方案
    9.2.4  研究特色與創新之處
  9.3  地震及次生災害影響下山地鄉村衰落現象識別及規劃應對
    9.3.1  立項依據與項目研究意義
    9.3.2  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及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9.3.3  擬採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9.3.4  研究特色與創新之處
結語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