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藻菌共生技術在沼液處理中的應用/工業升級和產業創新前沿研究叢書

  • 作者:李丹|責編:楊璠
  • 出版社:西安交大
  • ISBN:9787569335040
  • 出版日期:2023/12/01
  • 裝幀:平裝
  • 頁數:156
人民幣:RMB 99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為基礎,對藻菌共生技術處理沼液的基本理論、試驗研究和實際應用等內容進行了較系統的歸納和總結。通過大量的試驗和實踐數據,深入闡述了藻菌接種量、底物條件(碳/氮/磷比)以及固定化過程在強化脫氮除磷工藝中的作用規律,重點論述了藻菌聯合處理沼液的作用機制,列舉了藻菌共生技術在沼液處理領域的應用實例。最後對微藻處理廢水和微藻生物質生產耦合技術的應用前景及研發方向進行展望。本書研究成果可為沼液生物處理體系和藻菌生物膜反應器的開發,以及藻類規模化培養和藻類生物質收穫技術的提升提供參考。

作者介紹
李丹|責編:楊璠
    李丹,女,1987年生,研究生,工學博士,煙台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水污染控制及微藻資源化利用方面的教學及研究工作。研究內容包括:構建處理不同來源廢水的藻菌共培養體系、開展微藻規模化培養及高附加值生物質產品生產、揭示藻菌互作關係及二者處理污染物的機制、開發以廢棄資源為載體的藻菌生物膜反應器。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山東省農業重大應用技術創新項目等4項。發表學術論文8篇,授權發明專利2項。2021年獲江蘇省海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目錄
第1章  概論
  1.1  豬場沼液的特性及環境風險
  1.2  豬場沼液的傳統治理方法
    1.2.1  堆肥處理
    1.2.2  廢水穩定池
    1.2.3  人工濕地
    1.2.4  水生植物系統
    1.2.5  好氧/厭氧/缺氧系統
    1.2.6  厭氧消化
  1.3  微藻培養作為生物修復替代方法用於沼液處理
    1.3.1  微藻生物質的應用
    1.3.2  微藻對NH4+的利用及耐受性
    1.3.3  微藻對磷的吸收、去除和利用
    1.3.4  沼液處理與微藻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耦聯
    1.3.5  基於微藻的處理方法與傳統活性污泥處理方法的比較
  1.4  藻菌共培養體系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1.4.1  微藻和細菌的相互作用
    1.4.2  藻茵聯合處理廢水及影響因素
    1.4.3  基於藻茵共培養處理廢水的生物反應器
  1.5  轉錄組學在藻菌研究中的應用
  1.6  研究內容、目的及意義
    1.6.1  研究內容
    1.6.2  研究目的及意義
    1.6.3  技術路線
第2章  藻菌共培養體系的篩選
  2.1  引言
  2.2  試驗材料與儀器
    2.2.1  儀器
    2.2.2  藻種
    2.2.3  沼液
    2.2.4  培養基
  2.3  試驗方法
    2.3.1  微藻的分離純化
    2.3.2  微藻生長的測定
    2.3.3  細菌的分離純化
    2.3.4  微藻共培養細菌的初篩與鑒定
    2.3.5  細菌生長的測定
    2.3.6  藻菌共培養體系構建的試驗設置
    2.3.7  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
  2.4  試驗結果與討論
    2.4.1  微藻的生長
    2.4.2  可利用微藻代謝物的細菌的篩選
    2.4.3  細菌的生長
    2.4.4  共培養體系中微藻和細菌的生長
  2.5  小結
第3章  高效處理人工沼液的藻菌共培養體系的構建
  3.1  引言
  3.2  試驗材料與儀器
    3.2.1  儀器
    3.2.2  藻種和菌種

    3.2.3  沼液
    3.2.4  培養基
    3.2.5  活性污泥
  3.3  試驗方法
    3.3.1  試驗設置
    3.3.2  微藻生長的測定
    3.3.3  污染物的測定
    3.3.4  活性污泥中生物量的測定
    3.3.5  脂質的測定
    3.3.6  脂肪酸組成及含量的測定
    3.3.7  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
  3.4  試驗結果與討論
    3.4.1  Ds-Bm和Cv-Ss共培養體系對人工沼液中污染物的去除
    3.4.2  Ds-Bm共培養體系處理人工沼液的條件優化
    3.4.3  Ds-Bm共培養體系與Ds-活性污泥共培養體系的比較
    3.4.4  Ds-Bm共培養體系的微藻生產力、脂質及脂肪酸組成分析
  3.5  小結
第4章  人工沼液處理過程中藻菌互作機制的分析
  4.1  引言
  4.2  試驗材料與儀器
    4.2.1  儀器
    4.2.2  藻種和菌種
    4.2.3  沼液
    4.2.4  培養基
  4.3  試驗方法
    4.3.1  藻菌共培養體系處理沼液的試驗設置
    4.3.2  微藻和細菌生長的測定
    4.3.3  污染物的測定
    4.3.4  脂質的測定
    4.3.5  脂肪酸組成及含量的測定
    4.3.6  轉錄組測序
    4.3.7  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
  4.4  試驗結果與討論
    4.4.1  藻菌生物量及污染物去除
    4.4.2  測序數據整理、過濾及質量評估
    4.4.3  轉錄組序列拼接和聚類分析
    4.4.4  unigene功能註釋
    4.4.5  基因表達水平分析
    4.4.6  RNA-Seq相關性檢查
    4.4.7  微藻和細茵相互作用的轉錄信息
    4.4.8  微藻和細菌NH4+-N代謝的轉錄信息
    4.4.9  微藻脂質代謝的轉錄信息
  4.5  小結
第5章  規模化處理人工沼液的光生物反應器的開發
  5.1  引言
  5.2  試驗材料與儀器
    5.2.1  儀器
    5.2.2  藻種和菌種
    5.2.3  沼液和培養基
    5.2.4  固定化載體

  5.3  試驗方法
    5.3.1  試驗設置
    5.3.2  微藻生長的測定
    5.3.3  污染物的測定
  5.4  試驗結果與討論
    5.4.1  搖瓶中以松木屑為載體處理人工沼液
    5.4.2  搖瓶中以廢棉布為載體處理人工沼液
    5.4.3  豎立平板式光生物反應器中以松木屑為載體處理人工沼液
    5.4.4  豎立平板式光生物反應器中以廢棉布為載體處理人工沼液
    5.4.5  斜面平板式光生物反應器中以廢棉布為載體處理人工沼液
    5.4.6  固定化光生物反應器的優勢
  5.5  小結
第6章  微藻處理廢水和微藻生物質生產耦合技術展望
參考文獻
縮略詞檢索表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