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古生物學原理(第3版)(精)

  • 作者:(美)富特//米勒|責編:胡曉春|譯者:樊雋軒//詹仁斌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384188
  • 出版日期:2013/04/01
  • 裝幀:精裝
  • 頁數:300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上世紀70年代,David M.Raup和Steven M.Stanley發表了前兩版的《古生物學原理》,並以此徹底改革了古生物學的教學方法。Michael Foote與Arnold Miller作為當年的學生,深受Raup和Stanley的影響,開始創新性地思考如何將古生物學數據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以用於進一步的研究。
    現在Foote和Miller撰寫完成了《古生物學原理(第3版)(精)》的新版,以此向現今的學生們介紹當前古生物學的實際發展。並且在本書中,他們依然遵循了Raup和Stanley原版的那些使其成為經典教科書的基本原理。顯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古生物學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革,但Raup和Stanley曾介紹過的許多技術方法在現今仍然有效。與前版類似,Foote和Miller的第三版面向研究生教學提供了對古生物學的詳細的概念性介紹,以及對這一跨學科研究領域當前正在探討的諸多相關科學問題的詳細介紹。

作者介紹
(美)富特//米勒|責編:胡曉春|譯者:樊雋軒//詹仁斌

目錄
中文版序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化石記錄的特性
  1.1  古生物學的性質及範疇
  1.2  化石保存
    概要性介紹
    化石形成方式
    假化石及人造物品
    埋藏學
    特異保存
  1.3  化石記錄的採集
    測量化石記錄的完整性
  1.4  化石記錄性質的時間變化
    生物擾動
    骨骼礦物學
    含化石岩石的地理及環境分佈
  1.5  化石記錄知識的增長
  1.6  已發表的古生物數據的書目來源
  1.7  結束語
第二章  生長和形態
  2.1  形態特徵
  2.2  標本的描述和測量
    圖示描述
    描述性術語
    測量的描述
  2.3  生長與發育特性
    生長的類型
    描述個體發育的變化
    生長速度
    異速生長的原因
    異速發育
    其他異速發育關係
    異時發育
  2.4  結束語
第三章  居群和物種
  3.1  生物學和古生物學中的居群
    居群內的個體變異
  3.2  描述變異
    描述單維變異
    描述二維或多維變異
  3.3  物種的生物學性質
    生物種概念
    物種的起源
    物種的識別
    形態種和生物種
  3.4  結束語
第四章  系統學
  4.1  正式命名及種的描述

    分類名稱的書寫格式
    種名的改變
    分類過程的重要性
  4.2  系統發育學
    分支圖和樹狀圖
    共有新征和演化關係
    根據形態特徵推斷親緣關係
    系統發育估計的準確性
    其他方法
    譜系中的時間維
  4.3  分類
    較高分類等級的屬性
    涵蓋範圍和等級
  4.4  結束語
第五章  演化形態學
  5.1 適應及其他基本假說
  5.2  功能形態學
    功能形態分析的方法
    生物力學分析滅絕物種實例
    其他關於功能學解釋的證據
  5.3  理論形態學
    發掘生命的不同模式
    權衡取捨以及局限的最優化使用
    表型變化及其背後的遺傳因素
  5.4  結束語
第六章  生物地層學
  6.1 生物地層學數據與對比的性質
  6.2  複合對比方法
    圖形對比
    出現事件排序
    限定最優化法和排序與校準法
  6.3  利用梯度分析進行區域對比
  6.4  層序地層學與化石的分佈
  6.5  地層延限的置信限度
  6.6  結束語
第七章  演化速率與演化趨勢l
  7.1  形態速率
    形態速率的定義與測量
    形態演化速率的時間標尺
  7.2  分類單元演化速率
    生物類群的長期特徵速率
    時間段的演化速率測量
    分類單元演化速率的影響因素
  7.3  形態演化與分類單元演化的關係
    古生物學中的宏演化及演化速度與模式的重要性
    檢驗點斷平衡假說
    研究實例:新近紀加勒比海苔蘚動物
    停滯機制
    點斷變化機制
  7.4  演化趨向

    檢驗持續方向性
    系統發育傾向的機制
  7.5  結束語
第八章  全球分異與滅絕
  8.1  生物多樣性的屬性
  8.2  全球分類學資料庫
  8.3  全球多樣性曲線的構建
  8.4  顯生宙以來的分類組成轉換
    海洋生態域
    陸地生態域
  8.5  顯生宙以來新生率和滅絕率的下降
  8.6  集群滅絕
    集群滅絕的特徵
    集群滅絕的誘因
    集群滅絕的選擇性
  8.7 下一代古生物資料庫
  8.8  剖析集群滅絕後的分化和復甦
    奧陶紀輻射
    熱帶美洲新生代的區域性海相生物轉換
    集群滅絕後的復甦
  8.9  生物轉換的簡要回顧
  8.10  形態多樣性
    形態歧異度分析的實例1
  8.11  結束語
第九章  古生態學和古生物地理學
  9.1  古生態數據的特性
  9.2  群落
  9.3  古生物群落
    化石類群在古群落中的分佈
    化石類群在區域地層上的分佈
  9.4  演化古生態學
    時間中的生態空間利用
    與生態互動相伴的演化轉變
    近岸遠岸分異模式
    生態互動和集群滅絕
  9.5  古環境和古氣候重建的新方法
    δ18O和Mg/Ca值
    通過化石植物推測古氣候和古大氣
  9.6  古生物地理學
  9.7  結束語
第十章  古生物學領域的多學科綜合研究案例
  10.1  古生物學的綜合性
  10.2  海洋生命的寒武紀大爆發
    化石記錄
    寒武紀事件的演化解釋
    寒武紀大爆發的原因
  10.3  晚二疊世滅絕事件
    滅絕時間
    環境變化、生物地理和滅絕機制
  10.4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

    引發PETM的原因
    畢物效應
  10.5  更新世大型動物群的滅絕
    晚更新世滅絕的性質
    大型動物群滅絕事件中人類的角色
  10.6  保護古生物學
  10.7  天體生物學
  10.8  結束語
辭彙解釋
參考文獻
譯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