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鋼
本書主推「差異即對話」命題,一方面意在反對某些后現代和后殖民理論家之固執于絕對的不可言說、絕對的他者,以文化差異和特色拒絕異質文化的進入,拒絕文明互鑒、文明對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解構價值觀上的西方霸權主義,將西方價值地方化、語境化、文化化,其最終目標則是形成「價值星叢」或「文化星叢」。這意味著,差異既以事物自身為根基,但同時又不屬於事物自身。差異位居事物之間,標識事物之間的關係,是諸事物之「間在」。本書其他篇章多是對文化理論、文學理論以及美學等領域的一些新現象和新問題的探討,追求學科內、學科間與超學科之價值。
作者介紹
金惠敏|責編:劉志兵
金惠敏,1961年生,河南淅川人,哲學博士。現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二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室主任、二級研究員。主要著作有《意志與超越:叔本華美學思想研究》(1999,2007)《媒介的後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2005)、《全球對話主義:21世紀的文化政治學》(2013)、《消費他者: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文化圖景》(2014)和英文專著Active Audience: A New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2)等。發表中外文學術論文一百七十余篇。主編中文學術叢刊《差異》與國際英文期刊《文化理論》(CulturalTheory, Leiden & Boston: Brill)。
目錄
自序
上編
差異即對話——一份研究綱領
價值星叢——突破中西二元對立思維的一種理論出路
全球化時代的真理與方法——期待方法間性或方法互鑒
后殖民與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序羅如春《后殖民身份認同話語研究》
中西二元對立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信——《中國圖書評論》欄目主持人語
當代世界問題與三種對話主義——在洛陽「二程理學現代價值」高端論壇上的發言
讓質料說話——張寶貴低碳雕塑的生態主義哲學和美學
當代國際對話理論與比較文學體系重構
中編
什麼是文化研究?——商務印書館《文化研究叢書》總序
文化研究不等於研究文化,而是文化地研究——《視像·媒介·文化權力叢書》總序
文化研究與美學復興——20世紀西方美學的「文化研究轉向」與美學研究的前景問題
漢學文化理論——一個有待開發的學術領域
理解媒介的延伸——紀念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人的延伸》發表50周年
作為一個美學概念的「地球村」——「麥克盧漢:媒介與美學」專題主持人語
開闢「媒介美學」新學科——「麥克盧漢與媒介生態學研究」欄目主持人語
麥克盧漢與審美后現代派——「現代性研究與媒介生態學」欄目主持人語
新聞原本就是一種形式的文學——序宋立民先生《新聞評論視域中的「魯迅風」》
下編
論「內通」非「通感」——道家通感論與錢鍾書的誤讀
黑格爾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嗎?——兼朱光潛先生迻疏之商榷
民間文學與現代性的建構和反思——讀戶曉輝先生《現代性與民間文學》
回不去的鄉村美學——「天福」、《返鄉》與「在」鄉
時間、自然與現代性工程——于會見繪畫藝術的生態對話主義
審美現代性及其相關理論研究的三個誤區
文學文化學要略——兼及文學本質主義和文化本質主義的迷誤
附錄
走向消費倫理——致金惠敏(2007年9月21日)
再現·后結構主義·文化研究——克萊爾·科爾布魯克教授訪談錄
美學:從現代到后現代——《國際美學前沿譯叢》總序
對話自我理論:反對西方與非西方二元之爭
增訂版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