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文明的積淀(中國古代科技)(精)

  • 作者:孫小淳|責編:李惠興//郭秋霞//關東東//汪莉雅
  •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
  • ISBN:9787523602768
  • 出版日期:2024/01/01
  • 裝幀:精裝
  • 頁數:446
人民幣:RMB 16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技術史專家孫小淳教授撰寫的中國古代科技通史,分析了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的特徵,並放在世界發展的大背景中,揭示中國重要發明與創造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深層原因。同時,作者以豐富的歷史事實和明確的邏輯線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古代科技的起源、發展和轉變。從四大發明到農業、醫學、天文、地理等多個領域,書中通過具體實例,揭示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精神內核和方法論,展示了科技如何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的發展。本書強調了科技與文化的交融性,通過深入分析古代科學家的思想觀念和社會背景,揭示了科技發展與文化、哲學等多元因素的複雜互動。通過這本書,讀者不僅能了解到科技成就的歷史細節,還能深入理解科技與文化、社會的緊密聯繫,從而更全面地認識中國古代的科技文明。

作者介紹
孫小淳|責編:李惠興//郭秋霞//關東東//汪莉雅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文明視野中的中國古代科技
第二章  文明之光中國古代科技的源流
  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五穀」與「六畜」:農業文明的興起
  觀象授時:天文學的起源
  制陶與文明
  紡織與絲綢
  青銅時代
第三章  思想之源諸子百家時代的科技思想
  《管子》中的科技思想
  儒家、道家與科技
  《墨經》中的科學概念和思想
  《周禮》的官制與科學知識體系
  《考工記》中的技術規範
  陰陽五行的自然觀
第四章  傳統範式秦漢科技體系的形成
  太初改歷
  太初改歷的天文學成就
  渾蓋革命
  天人一體的漢代星空
  《九章算術》的數學體系
  《黃帝內經》與人體
  中醫的經驗科學性質
  地圖與地理
  秦漢時期的農業
  漢代的農業
第五章  析物之理中國古代科技的創造性思維
  取象類比的「詩性」思維
  「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
  《周易》「象數」之學與科學
  《周髀算經》的宇宙模型
  「氣」的哲學與科學
第六章  科技大美傳統科技的積累與進步
  從《齊民要術》到《王禎農書》
  唐宋的本草與方書
  天文曆法的一系列進展
  數學體系的發展與輝煌
  煉丹術與化學
第七章  經世致用古代科技與國家治理
  「天文災異」與國家政治
  北宋時期的天文與政治
  宋代的醫學與「仁政」
  水利和運河
  地理、地圖與帝國:天文大地測量
第八章  巧奪天工古代中國的製造與發明
  四大發明
  張衡地動儀與蘇頌水運儀象台
  制瓷與冶金技術
  紡織技術
  建築技術

  航海造船技術
  《天工開物》中的技術世界
第九章  科學氣質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典範
  曆數窮天地的科學巨星——張衡
  精益求精、廣智求真的科學家——祖沖之
  爰古汲今、知行並重的農學家——賈思勰
  道家「藥王」——孫思邈
  「大慧禪師」科學家——僧一行
  多才多藝的科學家——沈括
  度越千古的天文、水利學家——郭守敬
  尋山探水求真知——徐霞客
  中西科學交流第一人——徐光啟
第十章  文明之間絲綢之路與中外科技交流
  漢唐時期的西域和絲綢之路
  佛教對科學的影響
  《九執歷》的故事
  宋元時期的東西方科技交流
  鄭和下西洋
第十一章  中西會通中國科技的近代化之路
  明末的「西學東漸」
  崇禎改歷與西法
  會通與超勝:王錫闡的天文工作
  「西學中源說」與梅文鼎
  康熙皇帝的御制新科學
  洋務運動與中國科學的近代化
第十二章  文明精髓中國科學的傳統與未來
  為什麼說中國古代有科學
  中國傳統文化對未來科技的促進作用
  中國科學的未來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