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科學認知(從心性感知到適應性表徵)(精)

  • 作者:魏屹東|責編:任俊紅//高雅琪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775856
  • 出版日期:2024/03/01
  • 裝幀:精裝
  • 頁數:607
人民幣:RMB 34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將適應性表徵作為概念框架,深入分析成熟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天文學、宇宙學、生物學等學科的主要理論的認知表徵特性,挖掘其不同表徵形式的共同機制、特徵和方法論,尋找其適應于客體對象的從心性感知到適應性表徵的一般形式和判斷標準。全書內容包括五個部分:科學認知適應性表徵的理論框架:科學認知適應性表徵的自然-文化進化解釋:科學認知適應性表徵的符號學與哲學解釋:科學理論的適應性表徵:科學認知適應性表徵的方法論。最終基於這五個部分的內容歸納出一種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認知表徵適應論。
    本書可供科學史、科學哲學、心靈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認知科學、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等相關專業的人員閱讀參考。

作者介紹
魏屹東|責編:任俊紅//高雅琪
    魏屹東,1958年生,山西永濟市人。1994年山西大學研究生畢業,2002年獲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學位,2003年赴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及李約瑟研究所訪學。2000年至今任山西大學教授,其間曾任哲學社會學學院院長。矢志獻身學術研究,以創新為追求目標,先後研究科學史、科學哲學、分析哲學、科學社會學,近十幾年以語境論為認識論和方法論框架,開始轉向認知科學哲學和認知哲學的研究,始終秉承「認知是人類知識之根,科學與人文在認知層面是統一的」理念。先後主持「科學哲學的語境重建」「科學表徵問題研究」和「科學認知的適應性表徵研究」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科學活動中的利益衝突」「語境實在論研究」「語境論科學思想史研究」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以及多項山西省軟科學、留學基金和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出版《愛西斯與科學史》《廣義語境中的科學》《語境論與科學哲學的重建》《認知科學哲學問題研究》《科學思想史》《認知、模型與表徵》等10部專著,《認知科學哲學導論》《心靈與認知哲學》《溯因推理》等譯著,主編審校「認知哲學譯叢」,主編「認知哲學叢書」「人文與分析哲學叢書』,「科學史理論叢書」。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動態》《世界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及主編、參編的著作中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科學認知適應性表徵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  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
    第三節  涉及的重要問題和研究進路
    第四節  相關核心概念及其關係的界定
    第五節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創新
第一部分  科學認知適應性表徵的理論框架
  第一章  作為科學認知本質的適應性表徵
    第一節  適應性表徵的含義
    第二節  適應性表徵的經驗適當性
    第三節  適應性表徵的經驗認知模式
    第四節  適應性表徵的「四象限」類型
    第五節  適應性表徵的心理建模
    第六節  小結
  第二章  作為認知系統概念框架的適應性表徵
    第一節  認知科學的「範式統一」問題
    第二節  適應性表徵作為認知系統的範疇化能力
    第三節  離身認知科學的適應性表徵
    第四節  具身認知科學的適應性表徵
    第五節  對一些潛在質疑的回應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作為替代選擇的適應性表徵
    第一節  表徵作為心智與自然的界面
    第二節  適應作為替代選擇
    第三節  反饋-前饋相互依賴作為適應性表徵的機制
    第四節  適應性表徵作為抽象組織
    第五節  適應性表徵作為信息加工過程
    第六節  適應性元表徵作為解釋框架
    第七節  元表徵框架的形而上學問題
    第八節  小結
  第四章  適應性表徵的規範性和操作性
    第一節  基於區分代數的適應性表徵體系
    第二節  區分的適應性運動約束表徵
    第三節  區分範疇與適應性表徵結構
    第四節  範疇與區分間的適應性表徵關係
    第五節  區分的動態約束與適應性表徵的操作化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認知適應性的表徵策略
    第一節  近代物理學中的表徵策略
    第二節  認知科學中的表徵策略
    第三節  人工智慧中的表徵策略
    第四節  適應性表徵的實現路徑
    第五節  適應性的語境表徵策略
    第六節  小結
第二部分  科學認知適應性表徵的自然-文化進化解釋
  第六章  認知系統與認知的適應性
    第一節  認知系統的範疇結構
    第二節  認知系統的適應性特徵
    第三節  認知系統:創造性和自我理解的統一
    第四節  認知適應性:認知與目標的具身耦合

    第五節  認知境遇:不確定性和適應性的互補
    第六節  認知歷史性:時間和記憶的顯現
    第七節  認知敏感性:學習與社會的互動
    第八節  不確定性:認知適應性的根源
    第九節  小結
  第七章  認知系統與環境關係的系統論解釋
    第一節  認知系統的相關概念界定
    第二節  認知系統與環境邊界的界定
    第三節  認知系統適應環境的屬性
    第四節  環境與認知系統的耦合
    第五節  認知湧現的哲學分析
    第六節  小結
  第八章  認知系統的生物與文化進化解釋
    第一節  有意識生物進化的隱喻表徵
    第二節  意識進化的「自我」表徵
    第三節  意識的文化進化解釋
    第四節  心智形成的生物語義學解釋
    第五節  小結
  第九章  認知系統意向性的量子與進化解釋
    第一節  意識是不是量子場?
    第二節  意識是不是可預測的奇怪吸引子系統?
    第三節  進化論能否解釋意識的「難問題」?
    第四節  意識的進化是否導致心智的出現?
    第五節  心智與智能是否同一
    第六節  小結
  第十章  情感認知的自然與文化解釋
    第一節  情感認知的心理機制
    第二節  情感認知的連貫性計算
    第三節  情感認知的隱喻類比與推理
    第四節  情感認知的格式塔轉化與連貫性說明
    第五節  情感認知的分子表徵機制
    第六節  科學研究中的情感認知
    第七節  情感認知的社會建構
    第八節  小結
第三部分  科學認知適應性表徵的符號學與哲學解釋
  第十一章  認知表徵的符號學解釋
    第一節  作為某種認知狀態的意識現象
    第二節  作為認知前提意識的生物實在論說明
    第三節  生態語境中的適應性表徵
    第四節  作為內在表徵模式的符號過程
    第五節  小結
  第十二章  適應性表徵的生物符號學解釋
    第一節  認知現象的生物特異性
    第二節  認知現象說明的生物符號學框架
    第三節  神經系統的起源與「第一人稱」經驗的形成
    第四節  心智的進化與指號解釋策略
    第五節  記憶作為意識的指號適應方式
    第六節  智能體作為最小之心
    第七節  小結
  第十三章  認知經驗的神經實用主義解釋

    第一節  作為實驗進化論的實用主義
    第二節  意識經驗的隱喻解釋
    第三節  注意作為心智特徵的自然漸進解釋
    第四節  「心理器官」假設和心智的進化解釋
    第五節  小結
  第十四章  認知過程的現象學解釋
    第一節  認知過程現象學解釋的必要性
    第二節  關於認知經驗的兩種爭論
    第三節  認知現象特徵的存在論證
    第四節  胡塞爾對認知過程的現象學論證
    第五節  現象意向性與自然化意向性
    第六節  認知的現象學分析面臨的問題
    第七節  小結
  第十五章  認知現象的自然主義解釋
    第一節  認識論的自然主義化和外在化的自然主義
    第二節  意識/認知自然化的內在主義
    第三節  意識/認知自然化的外在主義
    第四節  外在化的自然主義認識論
    第五節  自然主義的方法論意義
    第六節  小結
第四部分  科學理論的適應性表徵
  第十六章  經典力學的適應性表徵
    第一節  經典力學表徵的不同形式
    第二節  表徵的動態約束
    第三節  經典表徵中的區分及其不變性
    第四節  對經典表徵框架的哲學反思
    第五節  小結
  第十七章  量子力學的適應性表徵
    第一節  量子行為的互補性表徵
    第二節  量子行為的非定域性表徵
    第三節  量子現象的形式表徵
    第四節  量子行為的概率表徵
    第五節  量子觀察過程信息轉移的表徵
    第六節  量子數學表徵的解釋及其爭論
    第七節  小結
  第十八章  時空理論的適應性表徵
    第一節  坐標系表徵時空的相對性
    第二節  同時性與同步性表徵的相對性
    第三節  時空結構表徵的不變性
    第四節  因果表徵的局部性與普遍性
    第五節  因果聯繫的適應性形式表徵
    第六節  時空悖論的元表徵問題分析
    第七節  小結
  第十九章  信息過程的不可逆適應性表徵
    第一節  統計力學中的可逆與不可逆表徵
    第二節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適應性統計表徵
    第三節  自組織過程的不可逆性表徵
    第四節  耗散結構的自動性與適應性表徵
    第五節  認知過程的不可逆性表徵
    第六節  作為表徵變化的學習與發現

    第七節  小結
  第二十章  宇宙結構的適應性表徵
    第一節  地心宇宙結構的適應性表徵
    第二節  日心宇宙結構的適應性表徵
    第三節  宇宙結構的綜合表徵、調整與更新
    第四節  宇宙結構的相對論表徵
    第五節  宇宙結構的量子引力學表徵
    第六節  宇宙結構的超時空高維表徵
    第七節  宇宙結構的弦-膜表徵
    第八節  小結
第五部分  科學認知適應性表徵的方法論
  第二十一章  認知任務分析:以目標導向解決問題
    第一節  認知任務分析的含義
    第二節  認知任務分析的思想根源
    第三節  認知地圖知識表徵模型:一種基於語境的認知手段
    第四節  臨界決策法:基於事件的認知任務分析
    第五節  認知任務的分析與表徵
    第六節  自然語境中的宏觀認知表徵
    第七節  以決策為中心的設計:認知任務分析的一個精緻案例
    第八節  小結
  第二十二章  認知模擬:為對象建模表徵
    第一節  作為適應性表徵的認知功能模擬
    第二節  作為適應性表徵的認知模擬模擬
    第三節  作為適應性表徵的認知心理模擬
    第四節  小結
  第二十三章  情境認知:行動中感知
    第一節  情境認知的語境性
    第二節  情境認知的語境之網
    第三節  情境認知的語境模式
    第四節  情境認知的表徵方式
    第五節  情境認知的核心預設
    第六節  情境認知的本質特徵
    第七節  情境認知的方法論意義
    第八節  小結
  第二十四章  語境同一分析:把握對象意義
    第一節  語境同一化作為適應性表徵
    第二節  表徵概念的語境重構
    第三節  表徵的語境投射機制
    第四節  語境投射表徵的本質特徵
    第五節  案例研究:「自由意志問題」的語境同一分析
    第六節  小結
  第二十五章  溯因推理:從結果探明原因
    第一節  歸納和演繹形成之謎
    第二節  溯因、歸納和演繹的互動結構
    第三節  溯因推理的邏輯結構
    第四節  溯因推理作為最佳說明模型
    第五節  溯因的適應性表徵特徵
    第六節  小結
結語  認知表徵適應論:一種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參考文獻

後記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