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中心 | 我的帳號 | 關於我們

藝術批評入門(歷史策略與聲音)/視覺文化與藝術史系列/當代學術稜鏡譯叢

  • 作者:(美)克爾·休斯頓|責編:黃睿|總主編:張一兵|譯者:張燕楠
  • 出版社:南京大學
  • ISBN:9787305261435
  • 出版日期:2024/03/01
  • 裝幀:平裝
  • 頁數:516
人民幣:RMB 118 元      售價:
放入購物車
加入收藏夾

內容大鋼
    本書是作者對其多年從事的藝術批評教學實踐的總結和提煉,全書將宏觀而深刻的哲學理論與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批評實例相結合,以期構建一部囊括藝術批評史、藝術批評哲學與藝術批評實踐的實用概覽手冊。全書以平實可讀的語言,為對藝術批評領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介紹了一種重要體裁,提供了一部綜合全面、豐富易懂的專業讀物。
    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從批評流派緣起到2000年以來藝術批評演變的歷史,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藝術批評領域的發展脈絡;接下來分別探討了一系列與描述、解釋和判斷這三個主要批評活動相關的具體問題;最後詳細論述了構成批評話語的各種力量和抉擇;書中插入的附頁則用一定筆墨全面介紹了相關思想,並提及了很多論爭和趨勢,正是這些論爭和趨勢的共同作用,才使得藝術批評成為如此令人激動而又富於變化的體裁。

作者介紹
(美)克爾·休斯頓|責編:黃睿|總主編:張一兵|譯者:張燕楠

目錄
前言
導言
  什麼是藝術批評?
  尋找標準之特徵
  藝術批評及相關活動的區別與重疊
  藝術批評在更大的批評領域中的地位
  藝術批評何用之有?
  批評的影響與合法性
  批評家與責任
  誰是藝術批評家?
  小結
第一章  藝術批評的歷史
  一種文體的誕生
  早期藝術批評之聲
  狄德羅與審查制度的幽靈
  18世紀後期的英國藝術批評
  政治性抨擊
  浪漫主義與新古典主義
  英國藝術批評:哈茲利特和拉斯金
  法國現代主義的發展
  形式主義批評的興起
  20世紀早期的巴黎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批評
  美國批評的崛起
  抽象表現主義與哈羅德·羅森伯格
  《藝術新聞》和詩人批評家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和形式主義的回歸
  20世紀60年代的形式主義和《藝術論壇》
  形式主義的新興替代
  重返政治
  早期女性主義批評
  新馬克思主義和《十月》
  20世紀80年代與文化戰爭
  節日主義、全球主義和制度批評
  2000年以來的藝術批評
  小結
第二章  描述與情境
  有關描述的一般性問題
  描述的行為及其目的
  描述的策略
  內部和外部證據
  內部證據:中介要素與形式要素
  內部證據:主題與內容
  外部證據:標題、價格、材料和意圖
  外部證據:藝術家的經歷、類別和歷史背景
  外部證據:物理環境與群體反應
  外部證據:個體的反應
  描述的複雜性
  喚起式的描述
  用語言表達視覺的困難

  解釋性描述
  描述不當的代價
  小結
第三章  解釋與分析
  涉及解釋的一般問題
  描述和解釋的聯繫與區別
  作為檢索與修正的批評
  判斷性解釋
  對於解釋的反對與支持
  解釋與意圖
  解釋的內部與外部證據
  圖像解釋
  形式分析
  現象學解釋
  外部證據的地位
  傳記式解讀
  歷史性解讀:時代精神
  歷史性解讀:文化語境
  批判理論與系統闡釋
  精神分析解讀
  女性主義解讀
  馬克思主義解讀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解讀
  后結構主義解讀
  小結
第四章  判斷與評價
  判斷在批評中的地位
  不斷轉變的判斷認知
  休謨和康德的貢獻
  對康德的挑戰和修正
  對普遍標準和個人標準的一些論述
  普遍標準的早期例證
  19世紀批評標準的變化
  獨創性和表現力成為普遍的標準
  20世紀初期的標準
  標準使用中的最新變化
  判斷的形式與相關問題
  肯定性判斷
  否定性判斷
  判斷的複雜性
  小結
第五章  個人批評文體:語氣和風格
  影響批評的外部因素
  最後期限
  字數和篇幅限制
  語境因素
  受眾因素
  體制化的意識形態
  語氣、風格及相關外部因素
  語氣的生成:詞語選擇

  語氣的形成:人稱
  語氣的形成:標點符號
  語氣的形成:時態
  語氣的形成:句法和句子結構
  語氣的形成:其他策略
  語氣之爭
  藝術批評的語氣是否應與主題相吻合?
  藝術批評應該有多清晰?
  小結
結語
選段
  德尼·狄德羅:《1765年至1767年沙龍彙編》選段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1846年沙龍》選段
  約翰·拉斯金:《結論:現代藝術與現代批評》(1843)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關於畢加索的兩篇文章(1905)
  羅亞爾·科蒂索斯:《後印象派幻覺》(1913)
  哈羅德·羅森伯格:《美國行動派畫家》(1952)
  列奧·施坦伯格:《每月回顧》(1956)
  希爾頓·克雷默:《美國繪畫批評家》(1959)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現代主義繪畫》(1960)
  邁克爾·弗雷德:《藝術與物性》(1967)
  露西·利帕德:《女性藝術家運動——下一步怎麼辦?》(1975)
  《十月》編輯部:《關於<十月>》(1976)
  蘇西·加布里克:《超越矩形,跳出框架》(1995)
  詹姆斯·埃爾金斯:《藝術批評怎麼了?》節選(2003)
術語表
參考文獻
索引

  • 商品搜索:
  • | 高級搜索
首頁新手上路客服中心關於我們聯絡我們Top↑
Copyrightc 1999~2008 美商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分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03號1F 105號1F-2F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381-2033 02-2381-1863 時間:週一-週五 10:00-17:00
 服務信箱:bookuu@69book.com 客戶、意見信箱:cs@69book.com
ICP證:浙B2-20060032